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湖州市名人

王启民

王启民人物照片

湖州名人王启民介绍

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

王启民,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9月出生,浙江湖州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助理。

王启民人物经历

王启民,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7年9月出生,浙江湖州人。1961年8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大学文化。1978年入党。曾任松辽石油管理局地质指挥所开发室、动态室实习员、技术员。1964年5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动态室、综合室、开发室技术员,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开发室、开发所地质师、副主任。197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2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副总工程师。1990年任黑龙江省石油学会油藏工程学会理事。1992年3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8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大庆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7年1月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70年代,他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2000多亿元。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时代的先锋王启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入党。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大庆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2000多亿元。

1964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水淹一半,采出程度5%”的严重局面。王启民受命到油田中区西部搞注水开发试验,他依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国际上的“温和注水”理论提出挑战。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他们结合大庆油田油层多、厚层薄层的渗透率差异较大、呈典型非均质分布的特点,以“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生产与科研结合起来,对症下药,变“温和注水”为因势利导。转移接替;为油田培养了一批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而趟出了一条我国自己的注水开发油田新路子。

7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中区西部试验区的油井平均含水上升到54%,油田地下形势严重恶化。为了控制含水上升和保持原油稳产,王启民又带领试验组来到中区西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搞“分层开采、接替稳产”试验,一干就是10年。王启民和他的伙伴们与现场工人密切配合,发扬铁人精神,战胜重重困难,将油田上的单井资料收集整理了八种,近一万个数据,绘制出了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从而揭示出油田不同含水期开发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有力地指导了油田开发实践。到1985年,大庆油田不但胜利实现5000万吨稳产10年,而且还攀上了年产5500万吨高峰,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根据预测,“八五”期末,大庆油田综合含水将超过85%,这将是大庆人难以接受的现实。1984年,王启民受命承担了大庆油田1986年一1995年第二个5000万吨稳产10年规划的编制任务。这个规划囊括了大庆油田“七五”和“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国家要求年产5500万吨不能降,超出的500万吨指标从何而来?王启民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向国内外公认的难啃硬骨头——表外储层要油。由于大庆油田地质成因条件的特殊性,造成了地下油层多、层间变化大、0.5米以下的表外储层十分发育。这些单独看起来很“瘦”,加起来又很“肥”的油层,被王启民及其伙伴们认为是新的资源宝藏。于是,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经数次失败,1986年初,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他又和伙伴们制定详细计划,成立了试验小组,通过对1500多口井的地质解剖、分析、研究,以及对4个试验区45口井采取试油、试采和注水开发等措施,把理论研究与反复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重大认识,从而为全面开发表外储层提供了科学依据。

表外储层开采的成功,不仅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扩大了开发领域,也实现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一个新的突破。据计算,大庆油田表外储层地质储量可达7亿吨,按目前30%的可采储量计算,可为国家增加2000多亿元的财富。

进入90年代,大庆油田全面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如果继续沿用世界上采用的“提液稳油”的办法,年产液量将激增1;62亿吨,而生产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大降低。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国家要求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要求“东部要硬稳定”,大庆油田要“雪中送炭”。如何寻找一条既不大幅度提液,又能保持稳产,切实可行地把稳油与控水统一起来的开发新路,王启民为此呕心沥血、碑精竭虑。他以“铁人”为榜样,发扬“为国争光、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组织科技人员潜心研究,集中群体的智慧,得出了不同区决、不同井网、不同井点的地下油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均衡性的结论。根据这一特点,采用老井转抽、新井压裂、打力口密井、堵水等技术措施,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油田实际的开采技术、这就是作为确保油田持续高产稳产重大战略方针的“稳油控水”系统工程。全油卧广大科技人员因此投入了大规模的以“攻三难,过三关”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攻关战。王启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全油田稳油控水规戈1的编制和结构调整上,及时组织研究院的有关科技人员进行数十项科技攻关。经过群策群力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三分一优”等一套具体做法和调整原贝,即利用油水井和各类井不均衡的特点,进行分类井结构调整,使“稳油控水”有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性。

“稳油控水”的开发理论和战略,更新了“提液稳油”。“稳液降油”的传统作法;而“三分一优”的结构调整方法,则使大庆油田实现了三年含水上升不超过1%,即到1995年底,油田综合含水没有超过81%,有效地控制了产液量剧增,与国家审定的“八五”油田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少产液24749万吨,累计增收节支150亿元,而且使大庆油田连续20年保持年产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这一凝结着以王启民为代表的油田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心血的成果,标志着大庆又攀上了世界油田开发的新高峰,因为世界上同类油田高产稳产的最长年限仅为12年。

王启民始终用“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从事科学研究,敢于挑战油田开发极限;坚持“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信念,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创造多项世界纪录。主持研究并提出了“分阶段多次布井开发调整”理论,其中表外储层开发利用打破了国内外认为不能开采的禁区;主持的油田高含水后期“稳油控水”项目研究,为大庆油田实现27年5000万吨以上高产高效持续开发做出重要贡献。他是一代石油人的杰出代表,为“铁人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王启民外界评价

社会评价

王启民是科技界的楷模,从他身上,不仅使人看到了“铁人”的顽强拼搏精神,更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思想。他处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王启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王启民那种敢为天下先、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如果学校教学、科研等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同志都能敢为天下先、敢为人先,那么学校的各项工作就能再上水平。

2、王启民是一代知识分子、一代石油人的杰出代表,学习他也要学习我们身边的一些像王启民一样为祖国的石油教育事业辛勤奉献的老教师、老专家。

3、王启民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石油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学习他要和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结合起来,使之再上一个新台阶。

4、王启民总是以国家利益为先,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

社会影响

王启民一直在大庆油田从事地质开发研究工作。他深入实际,扎根油田,用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从事科学研究,创造出辉煌业绩,令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界深受鼓舞。

“石油开发靠体力,更靠脑力。不仅要采出油,更要找到规律。”王启民坚持科学思维探索实践,直面业内争议和质疑,勇于挑战油田开发极限,为“铁人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科技界学习王启民,就是要学习他把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这就是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脚踏实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启民个人荣誉

王启民,“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朴实无华的王启民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40多项课题研究,主持了8项重大专题研究和实验任务,取得成果38项;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13年被评为大庆市(局)劳动模范;

1985年被国家人事部命名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

1991年被授予黑龙江特等劳动模范,并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获中国十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奖同年还被评为大庆石油管理局”十佳职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劳动模范、获全国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96年,“稳油控水”系统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启民进京参加颁奖大会时,受到江泽民、李鹏、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96年8月27日,被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命名为“新时期铁人”。

1997年4月17日,王启民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掀起了学习“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热潮。

2002年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启民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

2019年7月,黑龙江省“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启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王启民被授予“最美奋斗者”。

2019年9月,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

王启民补充介绍

  王启民,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7年9月出生,浙江湖州人。1961年8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大学文化。1978年入党。曾任松辽石油管理局地质指挥所开发室、动态室实习员、技术员。1964年5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动态室、综合室、开发室技术员,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开发室、开发所地质师、副主任。197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2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副总工程师。1990年任黑龙江省石油学会油藏工程学会理事。1992年3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8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大庆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7年1月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70年代,他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

  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2000多亿元。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时代的先锋王启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入党。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大庆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20世纪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

  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2000多亿元。

  王启民-个人事迹 王启民1964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水淹一半,采出程度5%”的严重局面。王启民受命到油田中区西部搞注水开发试验,他依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国际上的“温和注水”理论提出挑战。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他们结合大庆油田油层多、厚层薄层的渗透率差异较大、呈典型非均质分布的特点,以“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生产与科研结合起来,对症下药,变“温和注水”为因势利导。转移接替;为油田培养了一批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而趟出了一条我国自己的注水开发油田新路子。

  70年代中期,由于文革的干扰和破坏,中区西部试验区的油井平均含水上升到54%,油田地下形势严重恶化。为了控制含水上升和保持原油稳产,王启民又带领试验组来到中区西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搞“分层开采、接替稳产”试验,一干就是10年。王启民和他的伙伴们与现场工人密切配合,发扬铁人精神,战胜重重困难,将油田上的单井资料收集整理了八种,近一万个数据,绘制出了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从而揭示出油田不同含水期开发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有力地指导了油田开发实践。到1985年,大庆油田不但胜利实现5000万吨稳产10年,而且还攀上了年产5500万吨高峰,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根据预测,“八五”期末,大庆油田综合含水将超过85%,这将是大庆人难以接受的现实。1984年,王启民受命承担了大庆油田1986年一1995年第二个5000万吨稳产10年规划的编制任务。这个规划囊括了大庆油田“七五”和“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国家要求年产5500万吨不能降,超出的500万吨指标从何而来?王启民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向国内外公认的难啃硬骨头——表外储层要油。由于大庆油田地质成因条件的特殊性,造成了地下油层多、层间变化大、0.5米以下的表外储层十分发育。这些单独看起来很“瘦”,加起来又很“肥”的油层,被王启民及其伙伴们认为是新的资源宝藏。于是,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经数次失败,1986年初,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他又和伙伴们制定详细计划,成立了试验小组,通过对1500多口井的地质解剖、分析、研究,以及对4个试验区45口井采取试油、试采和注水开发等措施,把理论研究与反复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重大认识,从而为全面开发表外储层提供了科学依据。

  表外储层开采的成功,不仅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扩大了开发领域,也实现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一个新的突破。据计算,大庆油田表外储层地质储量可达7亿吨,按目前30%的可采储量计算,可为国家增加2000多亿元的财富。

  王启民进入90年代,大庆油田全面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如果继续沿用世界上采用的“提液稳油”的办法,年产液量将激增1;62亿吨,而生产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大降低。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国家要求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要求“东部要硬稳定”,大庆油田要“雪中送炭”。如何寻找一条既不大幅度提液,又能保持稳产,切实可行地把稳油与控水统一起来的开发新路,王启民为此呕心沥血、碑精竭虑。他以“铁人”为榜样,发扬“为国争光、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组织科技人员潜心研究,集中群体的智慧,得出了不同区决、不同井网、不同井点的地下油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均衡性的结论。根据这一特点,采用老井转抽、新井压裂、打力口密井、堵水等技术措施,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油田实际的开采技术、这就是作为确保油田持续高产稳产重大战略方针的“稳油控水”系统工程。全油卧广大科技人员因此投入了大规模的以“攻三难,过三关”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攻关战。王启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全油田稳油控水规戈1的编制和结构调整上,及时组织研究院的有关科技人员进行数十项科技攻关。经过群策群力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三分一优”等一套具体做法和调整原贝,即利用油水井和各类井不均衡的特点,进行分类井结构调整,使“稳油控水”有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性。

  “稳油控水”的开发理论和战略,更新了“提液稳油”。“稳液降油”的传统作法;而“三分一优”的结构调整方法,则使大庆油田实现了三年含水上升不超过1%,即到1995年底,油田综合含水没有超过81%,有效地控制了产液量剧增,与国家审定的“八五”油田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少产液24749万吨,累计增收节支150亿元,而且使大庆油田连续20年保持年产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这一凝结着以王启民为代表的油田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心血的成果,标志着大庆又攀上了世界油田开发的新高峰,因为世界上同类油田高产稳产的最长年限仅为12年。

  “王启民”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