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名人钱均夫介绍
钱均夫(1882年12月 ~1969年8月),名家治,后以字行,祖籍浙江杭州。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32代孙,钱学森的父亲,厉麟似的老师。
曾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69年8月23日逝世 。他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新中国文史专家。
钱均夫人物经历
钱均夫的父亲在杭州经营丝绸,钱均夫是这位没落丝商的第二子,幼年就得到了家庭良好的教育,早年就读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899年肄业,1904年,杭州市富商章氏,很欣赏钱均夫的才华,将自己多才多艺的爱女章兰娟许配给钱均夫,并资助他东渡日本求学——那时的中国,正处在腐败的清王朝日趋没落的统治之下,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民主革命的思潮纷纷登场;许多爱国志士,四处寻找着救国奇术,济世良方;钱均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和鲁迅、厉绥之、蒋百里、施承志等人一起东渡日本,学习教育学,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他于1904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筑波大学),学习教育学、地理学和历史,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08年毕业。后来,他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认识到不进行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
1910年,钱均夫毅然回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1911年、1913年钱均夫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校长。旋赴北京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员,1969年去世。著有《逻辑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等。
钱均夫先生是我国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家钱学森的父亲,他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均夫人物轶事
钱均夫与“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厉绥之、著名作家鲁迅是莫逆之交。钱均夫与厉绥之早年曾一同就读于求是书院,后一同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于1902年同赴日本公费留学,同去的还有浙江同乡鲁迅。他们三人到日本后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从弘文学院毕业后,厉绥之接受了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而钱均夫志在教育,考取的是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这段时期,钱均夫、厉绥之和鲁迅三人虽在不同学府,但大家仍时常聚首,纵论天下,共抒救国宏图。他们回国后,彼此还常相往还,情谊依旧。
作为一代教育家,钱均夫曾培养出很多杰出人物,其中就包括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奠基人厉麟似。厉麟似是中国近现代文教史、外交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和“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之一。钱均夫在担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期间,厉麟似即为该校学生。厉麟似晚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授期间曾遭遇文革冲击。造反派要他写交代材料时,他虽已卧病瘫痪在床,写字已很困难,但在简短的交待材料上,他竟不忘提到他“从德国归国后,先前中学校长钱家治老师”的教诲。钱均夫的得意弟子当中也包括儿子钱学森。钱学森晚年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钱钧夫在钱学森人生的起步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钱均夫家族与浙江名门杭州厉氏家族有着很深的渊源。两家不仅世代交厚,而且还是亲族。世家门风加上地缘关系,更有许许多多的因缘际会,使得两家情谊像代代传承的祖先血脉一样绵延不绝,恰似杭州西子湖畔春日千丝万缕的绿柳。
钱均夫与晚清金石篆刻大师厉良玉的长子厉绥之是刎颈之交。他俩早年曾一同就读于清末杭州知府林启所创办的求是书院,后又共赴日本求学,曾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两人因家世相近,情趣相投,遂结为刎颈之交。
厉绥之是中国第一代留洋的西医,名声甚大,甚至慈禧也曾请他为其诊病。钱家有人病了,都请厉绥之看,其中就包括钱学森。钱学森小时候羸弱,得过两次很厉害的病,差一点夭折——一次是脑膜炎,一次是伤寒。后来都在厉绥之的照料下转危为安。1946年钱学森回家探亲,拜过高堂之后,第一个来看的就是厉绥之——他当时是下跪的,说:“伯大人,没有你当初的照顾,就没有我钱学森的今天。”
钱学森与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女蒋英被传为佳话的结合也是由厉绥之作的冰。
1934年,钱均夫之子钱学森赴美留学前,在赴北京的路上途经南京,曾暂住于厉绥之弟弟厉麟似南京宅中,并与厉麟似夫人、钢琴家唐丽玲共话古典音乐,传为一段美谈佳话。钱学森回国后,因其年少时,厉麟似曾对其多有指导和帮助,故他个人曾在举家前往杭州的途中专程看望了厉麟似,并向其深深鞠了一躬,以示不忘照拂之意。钱学森曾称厉麟似“学贯中西,融会古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知识分子”,是自己青年时期的榜样。钱学森后来在回忆中称:“先生对我为人治学也多有帮助。‘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用来形容厉先生再贴切不过。
钱均夫家与厉良玉女婿、民国开国名将施承志家亦是,既为世交,也是亲族,使得钱、厉两家更是亲上加亲。钱均夫和施承志同样也都是杭州求是书院的同学,毕业后二人也都同在日本留学。钱均夫晚年,儿子钱学森因重任在外,未能随侍在侧,幸有施承志儿子施锡祉经常去探望并帮忙照料钱均夫,直至钱均夫病逝。钱均夫一直将施锡祉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钱均夫人物评价
作为父亲,钱均夫并非奉行中国传统家长制文化,高高在上的父亲大人,而是毫不掩饰爱子之情的一名典型慈父。(厉声教评)
钱均夫补充介绍
钱均夫(1880年~1969年),名家治,后以字行,祖籍浙江杭州;曾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69年去世。他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新中国文史专家。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之32代孙,钱学森的父亲,厉麟似的老师。
钱均夫的父亲在杭州经营丝绸,钱均夫是这位没落丝商的第二子,幼年就得到了家庭良好的教育,早年就读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899年肄业,1904年,杭州市富商章氏,很欣赏钱均夫的才华,将自己多才多艺的爱女章兰娟许配给钱均夫,并资助他东渡日本求学——那时的中国,正处在腐败的清王朝日趋没落的统治之下,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民主革命的思潮纷纷登场;许多爱国志士,四处寻找着救国奇术,济世良方;钱均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和鲁迅、厉绥之、蒋百里、施承志等人一起东渡日本,学习教育学,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他于1904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筑波大学),学习教育学、地理学和历史,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08年毕业。后来,他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认识到不进行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
1910年,钱均夫毅然回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1911年、1913年钱均夫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校长。旋赴北京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员,1969年去世。著有《逻辑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等。
钱均夫先生是我国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家钱学森的父亲,他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均夫”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