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绍兴市名人>柯桥区名人

罗家伦

罗家伦人物照片

柯桥名人罗家伦介绍

现代教育家
中国近代教育家、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字志希,笔名,祖籍浙江绍兴柯桥钱清镇江墅村,生于江西进贤 。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 和命名者,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父罗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罗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 。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是蔡元培的学生 。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 。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

1928年8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罗家伦继往开来,锐意改革,对校务有精详、长远规划,推动清华大学改归教育部管理;裁汰冗员,增聘教授;调整学系,招收女生,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各学系相关联的“科学研究所”;兴建生物馆和学生宿舍,提高本国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等,为清华大学后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30年5月,罗家伦辞去清华大学职务,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教育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等职。 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由罗家伦所提出的。

1949年赴台湾,先后出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幕僚机构“国策顾问”、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国国民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1969年12月25日在台湾病故。终年72岁。

罗家伦生平简介

人物简介

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字志希,笔名毅,教育家,思想家。浙江省绍兴柯桥钱清镇江墅村人。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其中文言篇由许德珩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

人生经历

五四运动后,接任《新潮社》主编。在胡适影响下,刊物改良主色彩日浓,并写了不少文章,否定新文化运动,悔恨参与其事。1920年秋,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又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6年归国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很多文章中支持蒋介石的政策。1928年,任以蒋介石为首的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教育处处长。

1928年9月至1930年5月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使清华大学由教会学校转为国立大学。

1930年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中央大学校长等职。在执掌中央大学期间,提出建立“诚朴雄伟”的学风,改革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41年9月起,任滇黔考察团团长、新疆监察使兼西北考察团团长。抗战胜利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1947年5月,出任驻印度大使,两年后回台湾。先后任国民党中央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中国笔会会长等职。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掌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1949年去了台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评议委员。1952年任“考试院”副院长。1957年任“国史馆”馆长。1969年,病势渐重,12月25日,因肺炎、血管硬化等症状并发,病逝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72岁。

著作简介

主要著作有《新民族观》《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科学与玄学》《逝者如斯集》《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等。

罗家伦外交经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脱离英国,1947年罗家伦任中华民国第一任驻印大使。一次使馆晚宴,被邀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政府总理)和胞妹逾时很久才到,说是因国会开会刚散,罗家伦问讨论何事,他们说讨论到印度国旗问题,辩论了许久,倾向于沿用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对英不合作运动时代所用的旗子。它以绿、白和橘红三横条作底子,中间安放甘地土布运动的纺车(甘地认为家家妇女所心爱而且为其生命所寄托)。

罗家伦听了不以为然,而且觉得非常可笑,尽管知道在那神话甘地时期,来批评他的得意之作是犯大忌的,可是对于自己认为正确见解的隐藏是对真理和朋友的不忠实。罗大使迟疑了一下说:“我是一个中国来的大使,如何可以评议你们有历史性的新国旗呢?”“我们一定要知道您所代表的经验和智慧。”在场的印度朋友异口同声。罗家伦说:“一个像印度这样疆域广而人口众多国家的国旗,最好要使散步在各区的人们,看到政府颁布的图案和说明,就能按照仿制,不致错误。甘地的纺车虽简单,但棍棒等件仍然很多,各处仿制,很难合乎比例,将来势必不能一致。国旗不易标准化,是不方便的,这是我所持的第一个理由;我知道甘地抵制英货的纺织土布运动,自有印度独立史上的意义,可是印度要建国,必须要现代化,断不能停滞在手纺脚勾的原始土车上,这土车时代任务过去了,就在当时,它也不过起到了有限的作用,何必把它延长的重建印度的影响,这是第二个理由。说到这里,听者频频点头称是了。致力研究印度文化、历史、政情的罗家伦,又说出了第三个理由:“何不主张将你们历史上和艺术上著名的阿育王轮,放在中间呢?阿育王轮虽有许多轮齿,可是都是按一定几何图案的比例,不但容易绘成,而且民间处处都有现代的印本。正位于国旗中间,实属最美丽,又深切地富于涵义,更易普及。这件有代表印度统一性的古迹,其历史性岂不比纺车更悠久吗?”在座的人都点头大笑起来称赞这是最有价值的意见。尼赫鲁先在沉思,继而也频频点头。

这是一个有趣的场合。以一个中国大使来建议驻在国国旗形态,而且印度也是有悠久文化的国家,恐怕是史无前例的。

罗家伦代表著作

《新人生观》

《逝者如斯集》

《新民族观》

《文化教育与青年》

《科学与玄学》

《疾风》

《耕云集》

《心影邀游踪集》

《中华民国开国50年文献》

《革命文献》

《国事百年诞辰纪念丛书》

《中国人的品格》

罗家伦补充介绍

  罗家伦(1897~1969),现代教育家。字志希,浙江绍兴人。1917年入北京大学,曾与傅斯年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赴欧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1928年,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任上治校有方,颇见成效。1932年8月起,任中央大学校长。时中央大学正处于数易校长、余波未平的动荡状态。他到任之初,即以明晰的教育理念提出“六字”治校方针(安定、充实、发展)与“四字”学风(诚、朴、雄、伟),并把“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央大学的使命,为学校的恢复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此后,他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大学走出了阴影,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他具有超前的发展眼光,曾提出在南郊石子岗一带兴建中央大学新校区,力图建设一个能容纳5000~10000人的学术之都。正当他要将这一蓝图付诸实施之际,抗日战争爆发,计划-搁置。之后,他又力排众议,将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执著地谋求学校的发展,中央大学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以致在抗日战争初期的统一招生中,把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的考生,曾占当时全国报考人数的2/3。1941年,罗家伦辞去中央大学校长一职,从此离开教育界,担任一些闲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1950年赴中国台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副院长、-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主要著述有《新人生观》、《科学与玄学》、《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等。

  生平简介

  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字志希,笔名毅,教育家,思想家。浙江省绍兴柯桥镇江头人。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 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其中文言篇由许德珩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人生经历

  五四运动后,接任《新潮》主编。在胡适影响下,刊物改良主色彩日浓,并写了不少文章,否定新文化运动,悔恨参与其事。1920年秋,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又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6年归国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四一二-政变后,在很多文章中支持蒋介石的政策。1928年,任以蒋介石为首的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教育处处长。同年8月,任清华大学校长,使清华大学由教会学校转为国立大学。1930年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中央大学校长等职。在执掌中央大学期间,提出建立“诚朴雄伟”的学风,改革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41年9月起,任滇黔考察团团长、新疆监察使兼西北考察团团长。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1947年5月,出任驻印度大使,两年后回台湾。先后任国民党中央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副院长、“国史馆”馆长、中国笔会会长等职。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掌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辞职。1949年去了台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评议委员。1952年任-副院长。1957年任国史馆馆长。1969年,病势渐重,12月25日,因肺炎、血管硬化等症状并发,病逝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72岁。

  著作简介

  主要著作有《新民族观》、《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科学与玄学》、《逝者如斯集》、《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等。

  “罗家伦”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