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名人刘大白介绍
刘大白(1880年~1932年),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1925年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复旦校歌歌词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兼取两者优处,由复旦师生传唱。
刘大白生平简介
1880年10月2日,刘大白出生在一个山明水秀的桃源之乡,这就是浙江省会稽县(现绍兴)平水村。刘大白青少年时姓金,原名金庆棪,字伯贞,号清斋。1895年,刘大白第一次离开了家乡,赴杭州考科举,得过优贡生,还曾膺拔贡于入京谒选,正在这时恰逢其父病亡,才没成功。刘大白成年后,曾任绍兴师范学堂和山会小学教员,于1910年2月结束了故乡看云听水的生活和学堂教书生涯,去北京谋职。刘大白在京谋职未成,决定乘船离京,从海道南归。回到绍兴后,和清末老同盟会会员,光复会会员王世裕合编《绍兴公报》,并且与好友任瘦红在该报共事一年多。1913年,刘大白东渡亡命日本,在日本东京期间,刘大白加入“同盟会”,1915年公开发表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条约的文章,受到日本警视厅的监视,又不得不离开东京,转赴南洋,先后受到过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在那些地方应当地华侨学校的聘请,教授国文,为时有一年多。
直到1916年6月,袁世凯称帝失败而身亡,刘大白才得以能从南洋回国,定居在杭州皮市巷三号,在《杭州报》任职谋生。1920年6月,刘大白从杭州回绍兴之后,他往返于杭州、萧山、绍兴等地,先后在崇文、安定、春晖等中学任教。在1921年至1922年这两年中,刘大白写了许多新诗和随感,发表在《民国日报·觉悟》上,新诗署名刘大白,随感暑名汉胄或靖裔。刘大白的新诗中有不少是涉及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的。1924年,刘大白加入以柳亚子为首的新南社,同年,他加入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1924年3月,刘大白的第一部诗集《旧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收五百九十七首诗,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陈望道、周作人为诗集作序,这是刘大白在1919年—1922年新诗创作全盛时期的作品,在刘大白的新诗集中,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的诗,一种是抒情诗,还有一种是说理诗,再有是具有平民思想的诗。
1924年2月底,刘大白由杭抵沪,经邵力子的推荐,受聘于上海复旦大学任大学部文科教授,住江湾校舍,后又受聘上海大学,教中国文学。刘大白在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任教后,开始将较多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刘大白为兴办教育事业,与朱少卿一起加入国民党。刘大白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与徐蔚南、陈望道等教员负责编辑《黎明》周刊。刘大白在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性文章,运用了“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的春秋笔法,切中弊,在校内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26年12月,刘大白另一本新诗集《邮吻》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列入“黎明社丛书”之一,该书共收作者1923年5月至1926年5月三年中写的一百首诗。1928年1月,辞去复旦大学的职务,随即赶杭州任国立浙江大学秘书长之职。1929年8月15日,新任教育部长蒋梦麟请刘大白任教育部常任次长。刘大白不但是位创作甚丰的诗人,他在文学的评论方面也有超乎一般见解之上的深刻警辟的思想,著有《白屋文话》《旧诗新话》《白屋说诗》等谈诗论文的集子。从刘大白以上三本文学论著来看,他对文学遗产的认识是较全面,评价得颇公允的,他对古人留下的遗产,既不一笔抹煞,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由于刘大白有这个基础,所以无论是他的旧体诗和新诗,都极少用粉饰之字,镂金错采,敷衍成章,很能显示这位诗人精深博大的功力。由于前阶段的潜心研究,在1929年刘大白出版了多种著作,12月,他编写的《五十世纪中国历年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部很重要的工具书。同年12月15日辞去了教育部政务次长的职务。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刘大白著作书目
《旧梦》(诗集)1924,商务
《邮吻》(诗集)1926,开明
《旧诗新话》(诗论)1928,开明
《白屋说诗》(诗论)1929,上海大江书铺;1958,作家
《白屋文话》(杂文)1929,世界
《再造》(诗集)1929,开明
《丁宁》(诗集)1929,开明
《卖布谣》(诗集)1929,开明
《秋之泪》(诗集)1930,开明
《白屋书信徐蔚南编》1932,上海大夏书局
《中国文学史》1933,上海大江书铺
《文字学概论》1933,上海大江书铺
《故事的坛子》(散文)1934,上海黎明书局
《白屋遗诗》(旧诗)1935,开明
《中诗外形律评说》(理论)1943,中国联合出版公司
《鲁迅郭沫若刘大白郁达夫四大家诗词钞》1950,上海秀州出版社
《刘大白诗选》(诗集)1958,人文
《刘大白精选集》1970,台北宏业书局
《刘大白文集》1977,台北大汉出版社
《刘大白选集》1981,香港文学研究社
《刘大白诗集》1983,书目文献
《五十世纪中国历年代编》1929,商务
刘大白补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原姓金,名庆棪,字伯桢,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号白屋,笔名汉胄、白屋诗人等,绍兴平水镇人。现代诗人和文学家。幼年只读过几年私塾,勤奋好学。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中拔贡。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五月,陈伯平与徐锡麟等在安庆举事失败殉难,作《哭陈烈士伯平》七律四首痛悼。三十四年,与王子余共组《绍兴公报》,任主笔。
辛亥革命后,北上寓居北京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袁世凯0辛亥革命成果后,投身反袁“二次革命”。为免受袁破孩,逃亡日本,在东京邂逅沈定一(玄庐),遂成莫逆之交。1915年,流浪于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以当家庭教师糊口,同时以诗文揭露袁氏窃国害民的罪行,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1916年,袁世凯病死,自南洋回国,任山阴县学堂教员,住绍兴月牙池头,自称白屋刘寓。后应经亨颐聘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执教。五四运动时,兼任浙江省教育会总干事,参与指导一师学生联合各中学学生投入运动。特积极支持经亨颐教育改革,与陈望道、李次九、夏丐尊一起合编《国语法》。与陈望道合编《注音字母教授法》。1921年春,应沈定一邀在萧山衙前筹办农村小学,领导农-动,参加起草《衙前农村小学校宣言》、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章程》。衙前农-动失败后,为纪念衙前农民协会领导人李成虎,写有“每饭不忘”、“成虎不死”等诗歌。1923年,沈肃文(沈定一族叔)出任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校长,应邀为教导主任。次年因校内发生“驱沈风潮”而辞职,寄住萧山沈定一家,互做新体诗。1924年冬,经邵力子推荐去复旦大学执教中国文学史,继任中国文学科主任。1927年,由邵力子和叶楚伧推荐,为中央政治会议上海分会教育委员。1928年,任浙江大学秘书长兼省教育厅秘书长。1930年,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卸职后回杭州寓所,不久,因肺病加剧病逝,墓葬西湖灵隐附近。
代表作有新诗集《旧梦》(后来重编为《丁宁》、《再造》、《秋之泪》、《买布谣》4个集子),以及诗集《邮吻》、诗话《旧诗新话》、《白屋说诗》,论著《白屋文话》、《白屋书信》、《文字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诗外形律评说》,及《故事的坛子》、《五十世纪中国历史年表》等。
“刘大白”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