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温州市名人>龙港市名人

姜伯驹

姜伯驹人物照片

龙港名人姜伯驹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拓扑学家

姜伯驹,男,汉族 ,1937年9月4日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阳(现浙江龙港市,数学家、拓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

姜伯驹于1953年高中毕业于广东实验学校 ;195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系任教 ;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起,成为当时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1979年,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作学术访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199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

姜伯驹长期主要从事拓扑学中的不动点理论和低维拓扑学等领域的研究。

姜伯驹人物经历

1937年9月4日,姜伯驹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阳(今浙江龙港市)。

1953年,姜伯驹高中毕业于广东实验学校 。

1953年,姜伯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 。

1957年,姜伯驹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系任教 。

1978年,姜伯驹越级晋升为副教授。

1983年起,姜伯驹成为当时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

1979年起,姜伯驹先后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美国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所作学术访问。

1980年-1981年,姜伯驹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讲学。

1980年,姜伯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83年-1987年,姜伯驹任中国数学会理事并任其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1985年,姜伯驹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兼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5年-1998年,姜伯驹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2000年-2005年,姜伯驹任科技部973计划《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

姜伯驹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姜伯驹提出了迹群概念,在尼尔森数的计算上取得几十年来的第一个突破并于1979年以后运用低维拓扑的理论和方法,在研究映射类的最小不动点数方面取得出色成果,特别是全面地解决了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一般说来是否定但对曲面自同胚是肯定)。80年代末以来把尼尔森不动点理论推广到周期点,开辟了将此理论应用于动力系统的途径。

姜伯驹开辟了应用动力系统,特别是低维动力系统的途径。他与人合作解答了二维动力学中的辫胁迫问题,为纷乱的周期轨道梳理出一种秩序 。

20世纪60年代,姜伯驹在不动点理论中Nielsen数的计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所创的方法在国外称为“姜子群”和“姜空间” 。

学术论著

学术著作: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6.08

《吴文俊与中国数学》

姜伯驹主编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05

《现代数学基础丛书 环与代数 第2版 典藏版》

杨乐主编;姜伯驹副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05

《绳圈的数学》

姜伯驹著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04

《吴文俊与中国数学》

姜伯驹,李邦河,等主编

八方文化创作室

2007.09

《古希腊名题与现代数学》

2007.03

《数学走进现代化学与生物》

姜伯驹、钱敏平、龚光鲁合著

2006.02

《同调论》

姜伯驹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05

《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

姜伯驹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12

《绳圈的数学》

姜伯驹著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尼尔森不动点理论讲座》

美国数学会出版

1964.02

《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

姜伯驹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11

《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

姜伯驹著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1.07

《解析几何 修订本》

吴光磊,丁石孙,姜伯驹,等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术论文

据2020年中国知网显示,姜伯驹先后发表论文25余篇 。代表论文如下:

1,姜伯驹.关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J].数学通报,2005(08):1-4.

2,孙树本,冷生明,廖山涛,程庆民,姜伯驹.江泽涵老师[J].数学进展,1983(02):157-160.

3,姜伯驹,田畴.几何中的极大极小问题[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9(02):7-9.

4,姜伯驹.关于数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科技导报,1997(06):23-25+29.

5,姜伯驹,田畴.几何中的极大极小问题[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9(06):6-10.

6,姜伯驹,田畴.几何中的极大极小问题[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9(03):6-7.

7,张恭庆,姜伯驹.集值映射的不动点指数与带间断非线性项的椭圆型方程的多重解[J].数学学报,1978(01):26-43.

8,姜伯驹,田畴.几何中的极大极小问题[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9(04):4-6.

9,姜伯驹.大学生的数学修养和数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1995(03):9-11.

10,姜伯驹.大学生的数学修养和数学教学改革[J].科技导报,1996(10):31-32.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所获奖励及等级

1982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87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姜伯驹先后培养了王长平(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刘应明(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王诗宬(数学家、院士)等一批人才 。

学术报告

2019年9月18日上午,姜伯驹应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在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一个几何公式的故事--从扭转、绞拧到基因、藤蔓、太阳爆发”的学术报告。他鼓励青年数学学者要勇于开拓,发挥其数学修养方面的优势,投身各行各业去建功立业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56年

北京大学三好学生

北京大学

1955年

北京大学三好学生

北京大学

1956年

北京大学银质奖章

1980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1984年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国家科委

1985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

1988年

陈省身数学奖

199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2年11月

第六届华罗庚数学奖

2002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华全国总工会

2006年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教育部

2010年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姜伯驹人物评价

姜伯驹老师课讲得好,总是很受学生欢迎。他讲课的课堂效果好,固然是因为他有清晰的思维、出色的表达能力和无可挑剔的板书,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求很高;姜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怎样读书、怎样作研究,也让学生感受到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退休教师、姜伯驹的学生龙承业评)

姜伯驹老师是一位在数学界久负盛名的大师,课下却更像一位“老顽童”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学生樊昊霏)

姜伯驹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奠基人;他是一个极其谦和的人;他努力做事、低调做人的作风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

姜伯驹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家、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名师,更是一位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人才的学界前辈。他为人正直、待人谦和,并尽力帮助别人、提携别人,是一个极易共事的人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王诗宬院士评)

在师生眼中,姜伯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家,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名师,更是一位为我国培养了众多优秀数学人才的学界前辈 。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评)

姜伯驹补充介绍

  姜伯驹 ( 1937. 9. 4. - )浙江平阳人(今浙江龙港市)。 数学家,拓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9月4日生于天津,父亲姜立夫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最有成效的开拓者之一。早年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喜爱科学。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学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学基础扎实而广博。1955-1956年两次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1956年获北京大学银质奖章。1957年毕业后留系任教,1961年起做著名数学家江泽涵的助手,讲授拓扑学专门化课程。1978年越级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1979年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作学术访问, 1980-1981年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讲学。此后多次出国讲学、合作研究、参加会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兼任南开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5-1998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1983-1987年担任中国数学会理事并任其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1989-1997年任北京数学会理事长。1979年和1983年任第5-6届全国青联委员,1988年起任全国政协委员至今。

  姜伯驹教授是拓扑学家,在不动点理论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1962年突破了尼尔森理论发展中的瓶颈—“尼尔森数的计算问题”,提出映射f的迹群J ( f ) 的概念,证明当J ( f )=π1(X)时,f 的各不动点类的指数相等;特别当L ( f ) ≠ 0 时,该指数不为零,从而N ( f ) 就是不动点类的个数,并给出算法。这个进展使不动点理论重新活跃起来,他提出的新概念被称作“姜子群”、“姜空间”,成为国际同行间流行的术语。

  接着又解决了尼尔森理论发展中最主要的悬疑—“尼尔森数的实现问题”。1980年改进了前人的结果,得出结论:除欧拉数为负数的曲面外,对任何无局部分割点的连通多面体,问题有肯定的回答。这说明曲面的情形正是困难所在。1981年成功地应用W. P. 瑟斯顿 ( Thurston ) 的工作,证明对于曲面的自同胚而言,尼尔森数是可以实现的。1984年运用辫群作工具,构造了一个曲面的自映射f, 使N ( f ) = 0, 但任何同伦于f的映射都有不动点。1985年进一步证明:对任何负欧拉数曲面都可构造尼尔森数不能达到的自映射。这样完全解决了尼尔森数的实现问题。

  除这两个基本问题以外,姜伯驹在其他问题上也做出了好的成果,譬如周期点理论等等。他的《尼尔森不动点理论讲座》是以介绍自己工作为主的一部专著,提出不少新思想、新概念,代表了当时不动点理论研究的新水平,被列为《当代数学丛书》第14册,1983年在美国出版, 这是1980年以来我国数学家直接在国外出版的第一部专著。2000年国际权威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的统计表明,在出版后的17年里,本书被引用过109次。

  1970年代末,姜伯驹接触了当时正在兴起的低维拓扑学,最先把它介绍到国内来。他自己在纽结理论和瑟斯顿理论等方面取得进展,并且把低维流形的成就和方法应用于不动点理论的研究。同时倡导年青人开展低维流形的研究。

  1978年姜伯驹和江泽涵、石根华一起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姜伯驹和石根华的“关于不动点类理论”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7年姜伯驹的“曲面自映射的不动点理论”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8年获陈省身数学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2年获华罗庚数学奖。

  姜伯驹教授热爱教学工作,1958年起承担主讲任务, 46年如一日,对教学精益求精,对学生诲人不倦,不仅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人品和学术成就为学生、同事和国内外同行所敬重和钦佩。

  姜伯驹教授一向关心大学数学系的教育改革。1995-2000年曾任教育部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他主持的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在全院教师多年的努力之后,2001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02年姜伯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姜伯驹的主要著述有专著《尼尔森不动点理论讲座》(1983),科普读物《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1962,1964,2002),《绳圈的数学》(1991)等等。1957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英文论文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引用。(本文已经姜伯驹院士本人审阅)

  “姜伯驹”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龙港市周边名人
姜立夫
[宋]陈尧英
杨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