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名人顾均正介绍
顾均正(1902年11月26日-1980年12月16日)
现代科普作家、出版家、文学翻译家。出生于浙江嘉兴,逝世于北京。
顾均正人物生平
1919年7月,毕业于浙江嘉兴一中。
在农村小学教学4年,并自学英文。
1923年考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编辑,先在理化部编撰理化读物,后调《少年杂志》《学生杂志》任编辑。
1926年,应上海大学文学系主任陈望道之邀,在该校讲授世界童话。
1928年,到开明书店工作,历任编校部主任、编辑部主任。
顾均正作品风格
顾均正的早期科学小品,尽管题材来自于国外,但是他作到了洋为中用,作品很少有“洋气”。
他后期的《不怕逆风》,具有独特风格和严谨的构思,既有科学性又有思想性。
他是反对单纯追求趣味性而走向猎奇的。他的多数科学小品富有生活气息,与现实联系密切,把自己的真实情意写进去,和读者一起思考和释疑。他的文章不摆训人的架子,更无哗众取宠之意。
他的文章另一个特点是取材新颖,能及时反映当代科学的新成就。例如1945年8月原子弹刚在日本爆炸,他就写了《原子浅释》,登在上海的《周报》上。
他还写了不少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文章,即普及了科学知识,又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
顾均正主要作品
解放后顾均正致力于青少年自然科学读物的出版工作,仍坚持写一些科学小品。
1953年开明出版社同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这个青年出版社,顾均正任副社长和副总编辑,他翻译编辑了一本科学连环画《飞行的科学》。
1960年他自告奋勇地挑了一个选题——《活的物理学》,当时中国青年出版社受苏联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的影响,定《活的物理学》这一选题。
这本书用物理学知识来解释生产上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既能使读者通过具体事例懂得物理知识,又能启发读者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该书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读者为对象,书中还列举我国古代物理成就,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这一选题以《不怕逆风》为书名出版。《不怕逆风》,具有独特风格和严谨的构思,既有科学性又有思想性。
《不怕逆风》是顾均正1962年写的一本物理科学小品集
。作者通过一位物理学家和他的友人老李的对话,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通过古代一种简易的检验车轮是否均匀的方法,阐明了浮力的应用原理:从我国采矿中的一种土法自动卸车装置和杂技表演讲到重心问题;从曹冲称大象的故事,讲到我国古代如何利用浮力;从逆风的舟和装烟筒的窍门,讲到力的合成等等。
顾均正为了完成这本书,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翻阅了解放以来出版的通俗科学刊物《科学大众》《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画报》《物理通报》等,并且把认为可以作为参考资料的文章,作了分类,他还到工厂和职工业余学校,举行小型座谈会,以此获得有关技术革新方面的素材。
书中的许多文章以现实生活为素材,运用物理学的知识融汇其中,如《北京来到了我的面前》,是一篇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关于我国古代物理学方面的成就的文章,如《利用浮力的故事》,应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解释“一艘货船装的货物越多,吃水就越深”,从而可以算出货物的重量这一道理;
《小秤大用》主要是讲平行力的合成的内容。
《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说明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时候,这两个分力间所夹的角越大,他们的数值也就越大;如果这个夹角达到等于180度时,这个力将为无穷大。
《中国古代对轮子的成品检查》,却介绍了我国古代如何检验制造出来的车辆轮子是否平稳的巧妙办法;
《替小孩辩护》中,生动而有趣地阐明了小孩为什么容易摔跤;
《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中使人们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所有这些文章都是写的很扎实、联系实际、说理透彻的,不仅多方面介绍物理知识,还启迪读者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顾均正翻译著作
与赵景深、徐调孚等人翻译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的作品,编辑《世界少年文学丛刊》。
30年代后,他的业余编译创作转向理化方面。顾均正从事科学方面的写作始于1931年,最初翻译了法布尔的《化学奇谈》,以后又翻译了《每日物理学》,刊登于《中学生》杂志,同时他为开明书店编写了《开明自然课本》,当他接触到中学生以后,他以工作为转移,开始关注理、化方面的科学文章,翻译出版了科普方面的作品《化学奇谈》《物理世界的漫游》《乌拉波拉故事集》,同时发表一些有关科学方面的小文章。
在《中学生》创刊号(1930年1月)《科学零拾》栏目中,写了三篇小文章,题目是:《弹性的现在》《一个关于迷信的测验》《细胞的形状》,正中融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小文章,几乎每期都有。
1934年应陈望道邀请,在“太白”半月刊写科普小品,自此40余年专心于科普读物的开拓,将作品收集成册出版《越想越糊涂》(1935年)、《科学之惊异》(1941年)、《电子姑娘》(1941年),1939年他创办的《科学趣味》杂志,同时编辑了一套《少年化学实验库》,这在当时的青少年科学爱好者中,发生了不小的影响。
后来写的一些科学小品,刊登在《周报》《新文化》《科学大众》等杂志上,于1948年合成为《从原子时代到海洋时代》出版。1939年顾均正与索非先生合办起科学杂志《科学趣味》,在第一卷上发表小说《伦敦奇疫》,这是他为科学普及开发的新品种,还写了《性变》《和平的梦》《在北极底下》等3篇。
《在北极底下》是科幻小说集,内含《在北极底下》《伦敦奇疫》《和平的梦》三个短篇,当时中国抗战烽火正烈,世界大战的危险也已经逼近,顾均正的上述作品能够把握时代特点。比如《和平的梦》,讲的是某国科学家发明了能够改变他人思维的无线电波,然后通过这种电波影响敌对国家的人民。
顾均正主要科普著作
《顾均正科普创作选集》
主要是从他的科普著作《不怕逆风》《电子姑娘》《科学之惊异》《科学趣味》和他的译作《乌拉波拉故事集》、《物理世界的漫游》及报刊上刊登的一些文章中选编出来的。
在他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的科普创作卓有成绩,他主要致力于物理学的研究,但对数、理、化、天、地、生等科学都有涉猎,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
他善于把科学知识,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深受广大读者、特别为是青少年喜爱。
其中《骆驼绒袍子的故事》,通过和妻子在火炉旁用汽油擦洗被污染的袍子时所发生的一场小小争论,讲述了汽油的挥发性、流动性和可燃性;
《雪国探险中》通过细心观察六角形的雪花,讲述了雪花的形成和它的晶体结构,从而引导人们去观察物理现象,揭开自然之谜;
《爆竹声中》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爆竹爆炸的秘密;
《风筝》中阐明了风筝翔空的道理;
《摄影的故事》扼要地讲述了摄影术发展的历史;
《潮汐话》里深入浅出地写了潮汐的成因等等。
作者把科学道理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得这些作品趣味横生,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在电子姑娘》中,作者通过一个聪明活泼的电子姑娘和一个健壮的质子哥形象,把质子这个比较枯燥的物理现象人格化,栩栩如生,通俗易懂,津津有味;
《黄旗袍》阐明了色光的混合,颜料的混合,以及有关的光学原理;
《闷热中》中写了气温和华氏温度计、摄氏温度计的分度标准;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中生动地揭示了太阳黑子的秘密,
《火与火柴》中描写了火的发明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火柴是怎样在十九世纪发明出来的,怎样逐渐改善制造火柴的方法;
《出身微贱的白金》有趣地写了白金的发迹过程,而且用途逐渐宽广起来;
在《被遗忘了的磁石》中,形象地把磁石吸铁,比作慈母恋子,爱侣结合,并勾勒出了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就曾经深刻论述了磁石的作用,欧洲地理学家汉尼斯·罗虚在1508年出版的地图上,也曾把磁石山绘在北极附近;
《从指南车到罗盘》从历史上讲解了我国古代对磁石的认识,什么是指南车,以及我国历史记载中晋代高僧法显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前往西域、中印度取经求法,公元408年回国时,在其所著的《佛国记》中就曾记述了运用罗盘针的情况。
《选集》中有些文章是从顾均正的译作《物理世界的漫游》中选出的。
如《小水点》《太阳请假的时候》《玻璃棺材》《沸点的升降》《沸点与气压》《旋转体的特性》等文章,虽然是译作,但由于译笔很流畅,每篇都很清楚地阐述了特定的物理学问题、趣味横溢。
顾均正科普著作特点
顾均正科普著作的特点之一,是联系实际。他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
例如,他讲物理知识时,就经常通过一些深入浅出的事例来解释生产上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使读者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具体事例,很快地就能理解物理知识。
其次,他的科普作品多半是以具有初中水平的工农青年为主,在每篇文章中总是尽量照顾到他们的接受能力。他善于提出许多新颖有趣的问题,用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深入浅出的描述和活灵活现的比喻,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往往使读者爱不释手。但他不是为趣味而趣味,在趣味中没有忽略作品的思想性。
第三,他的科普作品严格地忠于科学,是名实相符的科普作品或科学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既注意文采和形象性,又具有严格、丰富的科学思想内容。他常常运用故事、小品、连环画。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笔酣墨畅、意趣纵横他讲解科学道理,令人读了之后顿开茅塞,并感到心旷神怡。他的若干著述,都经住了时间的考验,这与他作品中严格的科学性是分不开的。他往往善于通过科普著作给读者提供打开知识的钥匙,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提高科学思维能力,起到鼓励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作用。
第四,他的科普作品中占一定份量的是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成就方面的材料。例如,他从三十年代起就比较全面地整理了我国古代有关指南针、火药、灌溉等方面的科技遗产。他在《水车》一文中,自豪地介绍了我国各种灌溉工具的悠久历史后,又痛心地指出,我国农村没有用上水泵而继续沿用水车,“完全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
顾均正补充介绍
顾均正(1902—1980),嘉兴人。出身贫寒,父以经营米店为生。1920年,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后,因无力上大学深造,不久即去嘉善县俞汇镇任小学教员。1923年考入商务印书馆所理化部。1928年去开明书店工作,任编校部主任、《中学生》杂志主编等职。1953年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民进中央常务委员,民进北京市委历届正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政协历届常务委员、第五届副主席,中国科普创作协会首届副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
顾均正于1923年开始担任工作,先在商务印书馆编纂理化读物,后调任《少年杂志》。当时,他热心于儿童文学,读了许多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翻译了北欧民间故事集《三公主》和法国作家保罗·缪塞的《风先生和雨太太》。1925年,在五卅运动中,为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暴行,参加了《公理日报》的出版工作。1926年,积极支持并参与提倡妇女解放、反对封建道德的《新女性》杂志的创刊工作,并为其撰稿。同年,还到上海大学文学系主讲世界儿童文学课。
1928年,在开明书店和夏丐尊、章锡琛等主持出版业务,负责自然科学和少年儿童文学读物。1930年《中学生》杂志创刊,由夏丐尊、章锡琛、丰子恺、顾均正主编,均正负责自然科学方面的稿件,并主持日常编校事务。1934年起,陆续用小品文形式,创作了《科学趣味》、《电子姑娘》、《科学之惊异》、《原子时代到海洋时代》等科普作品。同时还翻译了外国科学文艺读物《化学奇谈》、《物理世界的漫游》、《任何人的科学》等。还积极热情地组织翻译了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五年计划的故事》、《不夜天》、《黑白》、《几点钟》等。当时均正编写了一本《少年化学实验手册》,并附有一套简单的化学实验设备,可做手册中的177种实验。所的《世界少年文学丛书》,从1926年到1949年共出版60多种,其中有自己翻译的《宝岛》以及安徒生童话。所著《安徒生传》(1929年)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安徒生传记。1932年,还为儿童编过一本《我的画报》,由新中国书局出版,出版12期后停刊。抗日战争时期,蛰居上海,与友人索非自费创办了《科学趣味》通俗科学半月刊。先后发表了《和平之梦》、《伦敦奇疫》、《在北极底下》、《性变》4篇科幻小说,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抗日。之后认识了巴金,并一直保持交往。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一家反动报纸请《儿童科学》副刊,被他拒绝。均正善于扶植人才,1948年前后,在一个科普刊物上看到了许莼舫的数学文章,非常重视,立即与作者取得联系。在10年内,许莼舫为开明书店和以后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著了10多种数学普及读物,有的书籍销售已达百万册以上。
1949年后,顾均正从上海到北京,积极促进开明书店成为国家出版机构。1953年,开明书店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合并,均正任副社长兼副总,主管自然科学读物的工作。50年代,积极组织编译了苏联科普读物,如别莱利曼的《趣味几何学》、《趣味代数学》、《趣味物理学》等。同时还重新整理伊林著作,根据伊林本人的意见出版了《伊林选集》9卷。均正的科学小品集《不怕逆风》自60年代出版后,备受读者欢迎。
顾均正多年来还为党的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在领导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工作中,20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在民进会员中,尤其在文化出版界会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为人正直,在“文革”中,不屈从造反派的淫威,对当时正遭到批斗的巴金等作家,他从未向“外调”的人提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材料”。顾均正因病逝世后,巴金特为写了感情真挚的散文《怀念均正兄》,收录在《随想录·病中集》中。
“顾均正”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