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名人干福熹介绍
干福熹,1933年1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中国激光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952年干福熹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1956年被送往前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1959年获得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60年回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并先后担任光学材料研究室主任、光学材料研究部主任;196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担任激光材料研究室主任;1977年至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得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奖 ;2002年担任复旦大学教授 。
干福熹长期从事光学和激光材料、非晶态物质结构和性质,特别是玻璃的光学和光谱性质的研究,以及光电子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光通信和光存储等功能材料的光学、磁光和电光性质的研究 。
干福熹人物经历
1933年1月3日,干福熹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49年9月,干福熹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 。
1952年6月,干福熹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设在长春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 。
1956年9月,干福熹被送往前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师从玻璃态结构和建立氧化物部分性质计算体系专家A.A.阿本(Аппен, А. А)教授。在研究中,他发现“硼反常”和“铝—硼反常”现象,并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
1959年12月,干福熹获得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1960年1月,干福熹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至1964年) ,并开始建立起玻璃性质计算体系,并先后担任光学材料研究室主任、光学材料研究部主任。
1964年1月,中央决定调200人去上海,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于是干福熹从长春前往上海工作,担任激光材料研究室主任。
1975年,美国科学家代表团巴顿一行来到中国考察,由干福熹负责接待。
1974年,干福熹还在“五七”干校期间,突然接到调回上海光机所的通知,以迎接杨振宁第二次访华。
1977年1月,干福熹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至1984年8月)。
1980年,干福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干福熹主动辞去一切行政职务,一门心思做科研,培养学生 。
1994年,干福熹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2年,干福熹正式受聘于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致力于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起来,做考古学的光学,进行无损分析 。
干福熹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干福熹建立了中国耐辐射光学玻璃系列研究光学玻璃的成分和性质的关系,发展新品种。研究激光玻璃的激光及发光特性研制掺钕激光玻璃,中国第一个获得激光输出建立激光钕玻璃系列,研究过渡元素及稀土离子在玻璃中的光谱及发光性质研究玻璃的光学常数及外场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质研究玻璃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无机玻璃性质的计算体系。研究光存储用各种先进薄膜,发展了可擦重写新型光盘 。
1952年,干福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工作,在老一辈科学家龚祖同和王大珩的指导下,投入到开拓中国光学玻璃的研制中,以他为组长的光学玻璃熔制组成功地熔制出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随后又研制出了光学玻璃系列,为中国的光学工业提供了第一批急需的光学玻璃,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光学玻璃研制基地,推进了中国光学玻璃产业的形成。60年代初,干福熹承担了中国军工急需的耐辐射光学玻璃的试制研究工作,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代耐辐射光学玻璃系列 。
20世纪60年代,干福熹以结构化学观点研究硅酸盐玻璃成分和性质的关系,推导出硅酸盐玻璃物理性质新的计算方法。可计算包括36种氧化物的硅酸盐玻璃的8种物理性质,在当时是国际上最为完整的。在70年代,干福熹研究了非硅酸盐玻璃,如硼酸盐和磷酸盐等无机氧化物玻璃的性质变化规律,分别推出各类氧化物玻璃性质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整个无机氧化物玻璃物理性质统一的计算体系。接着还确定了氟化物、硫系化合物等非氧化物玻璃物理性质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整个无机玻璃物理性质的计算体系。该计算体系包括50种氧化物、17种氟化物、12种原子的无机玻璃的15种物理性质的计算。同时,在中中国国外首先采用了电子计算机计算玻璃性质和设计玻璃成分,编制了性质计算和成分设计的程序,并建立了数据库,使得以往难以想象的多组分玻璃成分的自动设计得以实现,使玻璃的计算工作产生了新的变革 。
1960年,干福熹致力于开拓中国激光材料的研究。并于1962年,仅比中国国外迟一年就研制出了掺钕激光玻璃,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台钕玻璃激光器,此后20年中开发出中国激光钕玻璃品种系列,建立了激光钕玻璃的试制生产。干福熹自60年代初开始研究激光玻璃时,就已经系统地研究了硅酸盐玻璃中各种稀土离子的光学性质、吸收和发射光谱。他在国际上较早提出了玻璃中12种稀土离子光谱的系统数据,并于1965年在国际上最早报道了掺钕磷酸盐玻璃的激光特性。70年代,干福熹又以钕离子为代表系统地研究了掺钕玻璃组成、结构与光谱性质的关系。80年代初,干福熹系统地研究了玻璃中稀土离子间的激发能量转移过程,搞清了稀土离子间的敏化和猝灭机制,在较大的无机玻璃范围内验证了无机玻璃化学键性质对发光中心的一些光谱参数的影响规律 。
1985年起,干福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项目“超长波远红外光纤通信的物理基础研究”,开展了新型光学材料——特种光导纤维和激光纤维的系统研究,特别在非氧化物玻璃和纤维的结构光学和光谱性质方面获得了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
干福熹是中国数字光盘存储技术的最早创导者,他先后主持了“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应用国产原料和自行开发的工艺,最早研制出实用化的可擦重写磁光盘和可记录有机CD光盘等,建立了中国数字光盘研究和开发基地,对发展中国光盘存储技术并推动相关产业起了重要作用。干福熹在开拓光盘存储技术时,发现初始沉积的非晶态薄膜皆为原子团结构(cluster),从原子晶格像判断,在原子团内存在着纳米尺寸的微晶,由此提出了非晶态稀土—过渡元素合金薄膜的磁畴起因的新见解。用计算机模拟计算了激光加热非晶态薄膜微区温度场的动力学过程、记录点的光学和磁光性质变化过程以及与探测光信号的强度和信噪比的关系,为合理设计光盘的多层膜结构提供了理论根据 。
学术论著
截至2010年9月,干福熹已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00余篇学术论文和10余部学术著作 。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7.06
《中国古代玉石和玉器的科学研究》
干福熹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01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
干福熹等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12
《大辞海 信息科学卷》
干福熹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10
《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
干福熹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01
《无怨无悔的选择 干福熹口述自传》
干福熹,黄振发编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1.12
《光子学玻璃及应用》
干福熹等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2
《科海拾贝 六十年科研生涯的点滴回顾》
干福熹著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6
《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 2004年乌鲁木齐中国北方古玻璃研讨会和2005年上海国际玻璃考古研讨会论文集》
干福熹主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04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
干福熹等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2
《中国南方古玻璃研究 2002年南宁中国南方古玻璃研讨会论文集》
干福熹主编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02
《玻璃与非晶态材料》
(法)Jerzy Zarzycki主编;干福熹,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12
《信息材料》
干福熹主编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09
《当代激光之魅力》
单振国,干福熹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03
《数字光盘存储技术》
干福熹等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12
《激光材料》
干福熹,邓佩珍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0
《超长波长 2-5μm 红外光纤通信》
干福熹著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1
《玻璃的光学和光谱性质》
干福熹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0
《数字光盘和光存储材料》
干福熹主编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10
《现代玻璃科学技术 上》
干福熹主编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12
《中国古玻璃研究 1984年北京国际玻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干福熹主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12
《玻璃科学技术前沿 1984年北京国际玻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干福熹主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光学玻璃 下》
干福熹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11
《光学玻璃 第3册》
干福熹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12
《光学玻璃 中 第2版》
干福熹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03
《无机玻璃物理性质计算和成分设计》
干福熹等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6.05
《硅酸盐玻璃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方法》
干福熹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4.10
《光学玻璃 上、中》
干福熹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学术交流
截至2015年12月,干福熹多次应邀在国际材料和光学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多次主持召开有关中国古代玻璃的国际、中国国内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相关会议的论文集 。
承担项目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1985年—
超长波长红外光纤通信的物理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项目
2011年—2012年
古代硅酸盐质和金属文物的科技鉴定和保护基础研究
2011年—2011年
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物理机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1年9月,干福熹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特等奖等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激光玻璃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1992年
《现代玻璃科学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无机玻璃物理性质计算和成分设计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
无机玻璃物理性质计算和成分设计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5年
《玻璃的光学和光谱性质》(英文1993年;中文1994年)
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特等奖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教育理念
干福熹认为:做人、做事、做学问,要:不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要脚踏实地,诚信为本;要与人谦让,谅解别人,与人为善;要追求古人提倡的境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
指导学生
1965年,干福熹开始培养研究生,是中国第一批光学和材料学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截至2011年2月,干福熹培养了光学和材料学专业的近百名博士生 。
时间
荣誉表彰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7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1年
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奖
干福熹人物评价
干福熹是中国光学玻璃以及激光玻璃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数字光盘存储技术的最早开创者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评)
干福熹不但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与工程专家,而且他也是一位关心国家科学技术事业,尤其是功能材料学科与信息数据存储技术。他对推动我国信息材料核心服务平台的建设,对加速当前我国功能材料的学科繁荣、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着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 。(中国科技新闻网评)
干福熹补充介绍
干福熹,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1933年1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光学玻璃试制基地。建立了我国耐辐射光学玻璃系列研究光学玻璃的成分和性质的关系,发展新品种。研究激光玻璃的激光及发光特性研制掺钕激光玻璃,国内第一个获得激光输出建立激光钕玻璃系列,研究过渡元素及稀土离子在玻璃中的光谱及发光性质研究玻璃的光学常数及外场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质研究玻璃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无机玻璃性质的计算体系。研究光存储用各种先进薄膜,发展了可擦重写新型光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特等奖等。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2001年获国际玻璃界的大奖-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奖。
“干福熹”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