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绍兴市名人>越城区名人

陈桥驿

陈桥驿人物照片

越城名人陈桥驿介绍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

陈桥驿(1923年-2015年),原名陈庆均,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郦学研究泰斗。

曾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谘询委员。

陈桥驿积极参与了现代阶段历史地理学的学术研究实践和学科理论建构过程,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地理学者,为中国的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水经注》与郦学、宁绍地区与吴越文化、方志学与地名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倾注了毕生精力。 2015年2月11日上午11时,在杭州逝世,享年92岁。

2018年,《中国国家历史地理·陈桥驿全集》(1—14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陈桥驿人物经历

求学之路

陈桥驿于1923年出生在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桥驿是他后来的笔名。祖父是清末举人,中举后便遇上废除科举的辛亥革命,只得退而“独善其身”, 孙伏园、陈建功都是他的学生。

陈桥驿5岁由祖父发蒙,7岁上私塾。小学毕业后进当地一所教会学校,初二插班进入省立绍兴中学后,把大量时间花在阅读外国名著上,从初三开始读中华版《辞海》和商务版《标准英汉辞典》,还翻译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本《纳氏文法》第四册。

1942年元旦,在日军大举进攻下,读高二的陈桥驿辍学,旋被聘为绍兴柯桥阮社小学校长。1943年7月,他辞去校长职务,目标是考国内一流大学,当时国内许多名牌大学为避战火而内迁到西南。但因衡阳会战刚刚结束,通往内地的路被日军封锁。陈桥驿于是考入当地的国立中正大学教育学系,但是他看不起这所大学的水平,离开了他毕生唯一就读的大学,回到了家乡,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陈桥驿先在嘉兴一所职业学校教英语,一年后转到新昌中学。当时的新昌中学人才济济,教师队伍实力雄厚,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陈宗器、教育家张梦旦等人都在这里任教。24岁时陈桥驿被任命为教务主任。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名著,古今中外研究此书者极多,著作繁多,内容庞杂,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郦学”。在新昌当教师的几年中,陈桥驿研究《水经注》成果斐然:《淮河流域》、《黄河》、《祖国的河流》3部专著相继出版。《祖国的河流》一书4年内竟9次再版,成为解放后最畅销的地理书,陈桥驿因此出名。上海地图出版社发函调他,浙江省教育厅则将调函扣住,最终他被调到浙江师范学院(后改为杭州大学)地理系。

文革劫难

1964年,陈桥驿发表《水经注的地理学资料与地理学方法》,该文引用了学者丁谦对《水经注》的评价“宇宙未有之奇书”一语,这触犯了伟大领袖红宝书的权威。就在北京大学聂元梓的第一张大字报出台的第三天,陈桥驿便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揪出来,罪名是反对毛主席著作。他的研究工作从“地上”转入“地下”,身在“牛棚”,他竟用红宝书的封皮包着《水经注》偷偷地读。事情暴露后,陈桥驿记录着几十年研究《水经注》成果的十多本笔记要上交,他便发动妻儿分头抄录,10多万字的笔记终于留下了一个文稿。如果当时没有保护住这些笔记,陈桥驿不可能出版这么多的郦学专著。

但苦难仍在继续,陈桥驿等7位老教师被当作“牛鬼蛇神活靶子”向革命群众展出,老教师们或被迫穿上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腋下夹着账本,化装成地主;或身着旗袍,足蹬高跟鞋,涂脂抹粉,化装成资产阶级太太;而陈先生的脖子上挂着串起来的卡片,一手拿剪刀,一手拿胶水,被诬为“不学无术的反动学术权威”。“活人展览”引起轰动。面对一批批“革命群众”的唾沫和不屑,陈先生用思考郦学来分散注意力,排遣痛苦。白天展览,晚上则利用写“牛鬼蛇神日记”的机会写郦学心得。

1970年代初,时而有外国人来到浙江,可是那时懂英语的人很少,陈桥驿在牛棚中被人找出来,担负起特殊使命:给外国人介绍情况。1973年,一份由国务院下发的“文件”任命他为浙江省外语翻译组组长。要他做翻译工作,翻译了《尼泊尔地理》和《马尔代夫王国》。

领军郦学

“文革”结束后,陈桥驿终于迎来了可以安心做学问的自由。1985年,陈桥驿首部郦学专著《水经注研究》出版后马上引起轰动,著名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致信陈桥驿云:“《水经注研究》的出版,势必大大推进国内郦学研究,深为郦学将进入一个新时代庆幸。”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来信称:“这一著作为专攻历史地理学的青年提供了一个研习经典著作的范本,为此,又不能不为后来者称庆。” 1990年,陈桥驿的《水经注疏》出版,再次引起强烈反响,谭其骧称:“此书问世,实为郦学史上一巨大里程碑。过去治郦学必置备七八种乃至十余种版本,今后有此一本,即可尽束刊于高阁,而所得反有过之。如此好书,百年难得有几种。”

陈桥驿先后出版了《水经注研究》一、二、三集,《郦道元与水经注》等25部郦学专著,被公认为中国当今的郦学泰斗。他对《水经注》的研究,涉及到许多领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1、《水经注》版本学的研究;2、《水经注》地名学的研究;3、郦学史的研究;4、《水经注疏》版本及校勘的研究;5、赵(一清)、戴(震)《水经注》案的研究;6、对历代郦学家的研究;7、《水经注》校勘、考据与辑佚研究;8、《水经注》地理学的研究;9、《水经注》地图学的研究。

陈桥驿在历史城市研究上也成就斐然,《中国六大古都》、《中国历史名城》、《当代中国名城》等等,许多专著或论文被翻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此外,他在地名学和方志学方面也取得卓著的成就。

在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3位前辈大师的推荐下,陈桥驿于1985年出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成为继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之后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领军人物。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1994年,陈桥驿因其卓著的成就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国家人事部发文公布其为终身教授。

20世纪90年代以后,陈桥驿在深入研究春秋战国时代浙东运河的基础上,科学地否认了当时“京杭大运河”的狭隘定义,精准还原了这条运河承担海上丝绸之路功能的真实历史,从而为“中国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与世长辞

2015年2月11日上午11时,陈桥驿在杭州逝世,享年92岁。

2018年,《陈桥驿全集》(1-14卷)作为《中国国家历史地理》丛书的组成部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陈桥驿补充介绍

  陈桥驿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郦学家,九三学社社员,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

  陈桥驿先生,原名陈庆均,1923年12月10日(农历十一月初三)出生于浙江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陈桥驿”是笔名,1954年后以此名行世。

  陈桥驿幼承家学,后断续入小学、中学读书。1942年5月曾短期至绍兴柯桥阮社小学任校长。1944年9月入读国立中正大学社会教育学系;三个月后参加“青年远征军”,任所在部队英语教官。1946年受聘于嘉兴青年职业学校,1948年春应聘至新昌县立中学任教,并担任教务主任。1954年受聘于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后为杭州大学)地理系,任讲师,后兼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1978年,任杭州大学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1984年组建杭州大学地理系历史地理研究室(后改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任主任。1994年由当时的人事部批准定为终身教授。1998年9月起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

  陈桥驿继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三位先生之后,对中国现代、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积极参与了现代阶段历史地理学的学术研究实践和学科理论建构的过程,并在新时期与有关学者一起,组织、领导了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恢复和建立,以及主要学术期刊的创编和若干重大项目的进行;他长期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1985-1996),大力推动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陈桥驿也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地理学者,为中国的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桥驿勤于著述,一生笔耕不辍,正式出版各类著述7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和各类文字数百篇。他在郦学研究领域与以绍兴为中心的吴越史地研究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在历史地理学理论、城市研究与古都学、地方志和地名学等方面,亦取得卓著成就。

  陈桥驿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是从对宁绍地区的研究起家的。他从小区域入手,进行区域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宁绍地区的水系演变、植被更替、土地利用、聚落分布、城市兴衰等的规律,有关研究堪称典范。他还进一步对江南和长江下游地区环境演变进行研究,阐发了三次“海进”、“海退”说,并深入分析了本区域远古文明兴衰的地理原因,论述了古越族群的人口、语言、聚落、经济等方面的特征以及流布状态。同时,他秉持“经世致用”的理念,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心力。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其论文集《吴越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9年版)之中。

  在对宁绍地区历史地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陈桥驿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对浙江省不同地区乃至国内其他地区,也进行过若干宏观性研究,并形成了其对历史地理学诸如学科属性、研究方法等若干理论问题的观点。其中最为重要者,是其在1970年代末期,协助谭其骧、史念海等先生主持编撰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并执笔撰写了总论部分和植被、水系的部分章节。该书标志着历史自然地理学作为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确立和成熟,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阶段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之一。

  在历史人文地理学诸多分支学科中,陈桥驿尤其对历史城市地理学(包括“古都学”)用力最多。他较早对宁绍地区乃至浙江省的聚落、城市等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中国的城市、古都等也进行了宏观的论述,主持编写、翻译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如先后主编《中国六大古都》、《中国历史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都城辞典》等,主持翻译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等。尤其他对“古都”、“大古都”的标准所进行的论述以及对中国“大古都”的认定,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接受和认可。

  陈桥驿还较早系统地展开对方志学、地名学的研究。他在1950年代末期就曾经在大学地理系开设方志学方面的课程;1980年代以来,他长期参与指导地方志、地名志的编纂工作,引进了多部流失海外的地方志。他发表了大量关于地方志、地名学研究的论述,并且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如方志编纂中卷目设置上的“自然地理卷”应为“自然环境卷”的观点,动植物名称应统一用“双名法”和志书应编制“索引”等主张,以后都为地方志修撰实践所接受;在关于《水经注》的地名学成就、越语方言地名等方面也有深入的论述。他还直接参与修撰实践,主编了多部志书与地名词典等。

  在陈桥驿诸多研究领域之中,最受世人瞩目的是他的“郦学”研究成果。陈桥驿早年即对《水经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事学术活动之后,最初从地理学的角度加以深研,系统整理了《水经注》中的各类地理学资料;进而对文献流传的过程进行探究,厘清诸多郦学史上的疑案;再进一步而从思想、文化角度,对郦道元其人、其书以及在文化史、地理学史上的重大意义等做了精辟的阐释,并提出了“地理大交流”的观点。在此过程中,还整理、出版了多种《水经注》的点校、注释的新版本。这些学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4部《水经注研究》等论文集以及如《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等新版本中。正是这数十年持之以恒、终身以之的深钻精研,陈桥驿成为中国当代最负盛名的《水经注》研究学者,并将郦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陈桥驿自1954年起即在大学执教。1980年起,开始培养历史地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0至1990年代,还曾多次受聘参与全国各地历史地理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评阅及答辩工作。教书育人,奖掖后学,不遗余力。

  陈桥驿热心学术活动,积极推动学科发展,特别是对历史地理学1980年以来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他于1985年至1996年连续三届出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1982年至2002年连续四届出任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亦曾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咨询委员,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荣誉委员,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中国地名研究会学术顾问,浙江省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乡土教育研究会会长等;还曾担任过《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学术刊物的副主编、主编、顾问等。

  陈桥驿先生天资卓异,心性纯良,虽未完整接受正规大学教育,中年之前又多遭流离之苦及动荡之害,但仍矢志不渝,致力问学,终成一代大家。即使耄耋之年,仍坚持每日伏案,辛勤笔耕,直至生命的终点。

  陈桥驿先生因病于2015年2月11日上午11时1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他的不幸逝世,是中国地理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陈桥驿先生!

  “陈桥驿”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