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云南省名人>丽江市名人>古城区名人

赵银棠

赵银棠人物照片

古城名人赵银棠介绍

第一代纳西族女知识分子

赵银棠(1904—1993),字玉生,女,纳西族,出生于丽江古城光义街光碧巷一个纳西家庭。为第一代纳西族女知识分子。

建国前即开始写作,著有介绍纳西族文化的集子《玉龙旧话》。建国后,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收集研究民间文学。80年代整理出版《玉龙旧话新编》,并发表散文作品多篇。

赵银棠人物生平

赵银棠,又名赵玉生,丽江古城区人。出生于寒儒世家,母杨彦月出身于书香门第,极注重银棠学习。银棠5岁时能背诵几百首诗,6岁进女子初等学堂读书,10岁进县立高等小学堂。

1920年毕业于丽江县女子研习班,1921-1928年,在县城女子两级小学任教,1929年1月,进昆明昆华女子高等师范班学习。

同年秋考进东陆大学文史系,成为纳西族第一位女大学生。因家庭清贫,边读书边在昆明中学、小学任教。在近代纳西族女性中,赵银棠的学历应该是很令人羡慕的。

1936年秋,回丽江中学任国文教师,兼附小主任。1937年1月,到昆华中学当国文教师。是年秋天,又回丽江中学任国文教员,并兼任丽江县女子简易班的班主任。

1938年,加入“雪社”,为该社唯一的女社员,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边从事教育工作边涉猎边地文学。利用课余假期,深入到金沙江畔、澜沧江边调查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向纳西族东巴学习东巴经,最先发掘和翻译东巴经文学。

1937-1938年,翻译《人类迁徙记》、《卜筮的故事》、《高楞趣》、《教主释里》等东巴经故事。1941年,任“丽江妇女会”理事长。

1942年2-6月,自费到重庆考察,携诗作向郭沫若求教,得到郭的赞许,鼓励她以玉龙雪山、金沙江为背景,继续边地文学创作。

后在于立群陪同下拜访中共驻重庆办事处的董必武、邓颖超,要求去延安,因交通不便未成行。其间访问重庆妇女组织,拜访于佑任、史良、周钟岳、杨杰、女书法家罗衡、女文学家陆晶清等。

1942年8月,参加吴泽林组织的“边胞服务站”,跟着马帮,到宁蒗、维西的边远山区,义务打防疫针,看病给药,展出日本侵略中国暴行的画刊,宣传抗日、宣传读书学文化,宣传讲卫生防疾病的知识、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民族民间文学资料。

“边胞服务站”的工作结束后,继续在省立丽江中学任教,并任民众教育馆馆长。此间翻译整理纳西族古歌《柏雪会》、《蜂与花》、《合欢》、《猎歌》、《挽歌》、《情歌》、《梦》、《伐筝》等作品。

1944年,任丽江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兼教员,动员青年妇女,到民教班学习文化,集资创办“丽江妇女工艺社”,组织年轻妇女学习刺绣、编织花边、毛衣技术,培养了一批民族工艺人才。

1949年7月,著作《玉龙旧话》一书出版,为县人著的第一本介绍纳西族历史渊源、文学艺术、东巴文化、风物名胜等方面的著作。

1950年,任鹤庆中学教员。1956年,出席“云南省作家协会民族民间文学工作会议”,加入云南省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协云南分会的第一批会员。会后,发表《董埃术埃——黑白战争的故事》、《鲁般鲁饶——久命姑娘的盼望》等东巴经长歌译著。

1957年5月,出席大理州一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及大理州民间文化座谈会。“整风反右”运动中,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撤销公职,送宾川县太和农场“劳动改造”。

1962年8月,摘掉“右派”帽子,重返鹤庆中学,任语文教师。

1965年著《纳西族青年的殉情悲剧及其时代背景》、《石牌坊的故事》等作品。“文化大革命”中,又蒙受不白之冤,一度遣送回丽江受“劳动管教”。后返回鹤庆中学当收发员和图书管理员。

1972年12月退休。

1979年4月,“右派”错案得到彻底平反,时已75岁,仍以极大的热情写作,10余年间先后在报刊上发表近百万字的诗歌、散文、札记和评论。其中《亲切的墨迹,难忘的教诲》、《明代纳西族诗人木公和木增》获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1981年,受聘为县图书馆顾问。增订《玉龙旧话新编》,编著《纳西族诗选》一书。

1984年后,被选为县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

1988年,被聘为云南省诗词学会顾问。撰写长篇回忆录《九十年历程》,其中部分由《云南文史丛刊》选登。

1993年9月9日,在丽江去世。和她同时期第一批进入学校受教育的女性,并没有她这么好运。有的中途辍学,有的虽然接受了女子师范教育,但进入社会后还是不能像男性那样顺利找到工作,独立生存。

有人只好又重新回到家庭做家庭妇女。纳西族第一代知识女性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世代因袭的性别歧视并不会因为女性开始接受教育而得到改变。

赵银棠历史评价

赵银棠晚年曾经对丽江历史上一些诗人、画家、文人的经历和艺术贡献有生动描写。记载了他们对丽江文化的传承和贡献。

奠定赵银棠在纳西族作家文学史上“第一位女作家、女诗人”地位的是她于1947年出版的《玉龙旧话》。这是一本系统地介绍纳西族历史渊源、风物名胜及纳西族文学的著作,而且出自一名女作家之手。

赵银棠对纳西族的文化传统、历史上的作家作品都有研究介绍。她对纳西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责任感从年青时一直延续至今。晚年的诗文主要是对自己人生经历和生活的记录,以回忆、感怀为主要内容。

和青年时比,因为时代的变化多了些开朗、喜悦的情怀。如她在《玉龙旧话新编》“后记”中表述的:“年岁大了,什么也难于说得清楚,只好一边流着热泪,一边向着苍苍晴空感谢:心灵永远不死,真理永远不灭…”

赵银棠因为家境比较好,父母思想开明,她又是家中的独生女,所以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知识给了她勇气和毅力,使她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目标和追求。

她甚至在结婚有了孩子之后,还渴望着冲出地域峡谷,去寻找理想的天地。将孩子托付给亲人,毅然到昆明读书深造。这在当时的社会,需要多大勇气才能冲破世俗的偏见和阻力。

赵银棠在昆明求学期间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也接触到一些新书刊、新思想的影响。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回到丽江后,她曾经于1941年创立了“妇女会”,寻求妇女解放之路,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而努力奔走。但这条路却是充满艰辛和曲折。

1942年赵银棠因为面临失业的威胁和“愤时疾俗,忧焦不已”,只身赴重庆,一方面参观学习当地妇女会的工作,同时还想请人介绍到延安参加革命。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但此次她有幸见到了郭沫若夫妇,得到郭老赠予的一幅墨迹,还得到邓颖超的热情接待和鼓励。回乡后,她又创办了“丽江妇女工艺社”,并随“边胞服务站”到丽江西北、维西、永宁等地宣传抗日,了解民间疾苦,采录风土人情和民间文学资料。

纵观赵银棠一生的文学经历,青年时代对梦想的坚持使她走上了创作的道路,也开创了纳西女性对文化的参与创造,并以自己丰富的实践活动为民族文化做出贡献。她以自己的才情和精神,为纳西女性在文化旅程上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其意义将是深远的。

因为身处旧时代,她的创作中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女性意识。但是对时代社会给予女性的压制还是有一些含蓄的反抗。她之所以走上创作的道路,也可以看作是对旧时代女性不公平命运的抗争。

她是希望通过自己对精神创造活动的参与,实现女性的人生价值,找寻到女性生存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赵银棠和她的作品都是一种可贵的存在。

赵银棠作品一览

著有《玉龙旧话新编》《雪影心声》《纳西族诗选》《明代纳西诗人木公和木增》《亲切的墨迹,难忘的教诲》、《历史上丽江地区的几个流官》《木公、木增与杨慎、徐霞客》《马子云与玉龙雪山》《纳西族诗人桑映斗》《回忆周霖》《纳西族青年的殉情悲剧及其时代背景》、《石牌坊的故事》等等。翻译《人类迁徙记》、《卜筮的故事》、《高楞趣》、《教主释里》《董埃术埃——黑白战争的故事》、《鲁般鲁饶——久命姑娘的盼望》。翻译整理古歌《柏雪会》、《蜂与花》、《合欢》、《猎歌》、《挽歌》、《情歌》、《梦》、《伐筝》编著《纳西族诗选》、长篇回忆录《九十年历程》。

赵银棠补充介绍

  赵银棠,又名赵玉生,丽江古城区人。出生于寒儒世家,母杨彦月出身于书香门第,极注重银棠学习。银棠5岁时能背诵几百首诗,6岁进女子初等学堂读书,10岁进县立高等小学堂。

  1920年毕业于丽江县女子研习班,1921-1928年,在县城女子两级小学任教,1929年1月,进昆明昆华女子高等师范班学习。

  同年秋考进东陆大学文史系,成为纳西族第一位女大学生。因家庭清贫,边读书边在昆明中学、小学任教。在近代纳西族女性中,赵银棠的学历应该是很令人羡慕的。

  1936年秋,回丽江中学任国文教师,兼附小主任。1937年1月,到昆华中学当国文教师。是年秋天,又回丽江中学任国文教员,并兼任丽江县女子简易班的班主任。

  1938年,加入“雪社”,为该社唯一的女社员,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边从事教育工作边涉猎边地文学。利用课余假期,深入到金沙江畔、澜沧江边调查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向纳西族东巴学习东巴经,最先发掘和翻译东巴- 学。

  1937-1938年,翻译《人类迁徙记》、《卜筮的故事》、《高楞趣》、《教主释里》等东巴经故事。1941年,任“丽江妇女会”理事长。

  1942年2-6月,自费到重庆考察,携诗作向郭沫若求教,得到郭的赞许,鼓励她以玉龙雪山、金沙江为背景,继续边地文学创作。

  后在于立群陪同下拜访中共驻重庆办事处的董必武、邓颖超,要求去延安,因交通不便未成行。其间访问重庆妇女组织,拜访于佑任、史良、周钟岳、杨杰、女书法家罗衡、女文学家陆晶清等。

  1942年8月,参加吴泽林组织的“边胞服务站”,跟着马帮,到宁蒗、维西的边远山区,义务打防疫针,看病给药,展出日本侵略中国暴行的画刊,宣传抗日、宣传读书学文化,宣传讲卫生防疾病的知识、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民族民间文学资料。

  “边胞服务站”的工作结束后,继续在省立丽江中学任教,并任民众教育馆馆长。此间翻译整理纳西族古歌《柏雪会》、《蜂与花》、《合欢》、《猎歌》、《挽歌》、《情歌》、《梦》、《伐筝》等作品。

  1944年,任丽江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兼教员,动员青年妇女,到民教班学习文化,集资创办“丽江妇女工艺社”,组织年轻妇女学习刺绣、编织花边、毛衣技术,培养了一批民族工艺人才。

  1949年7月,著作《玉龙旧话》一书出版,为县人著的第一本介绍纳西族历史渊源、文学艺术、东巴文化、风物名胜等方面的著作。

  1950年,任鹤庆中学教员。1956年,出席“云南省作家协会民族民间文学工作会议”,加入云南省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协云南分会的第一批会员。会后,发表《董埃术埃——黑白战争的故事》、《鲁般鲁饶——久命姑娘的盼望》等东巴经长歌译著。

  1957年5月,出席大理州一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及大理州民间文化座谈会。“整风反右”运动中,被戴上“ 分子”的帽子,撤销公职,送宾川县太和农场“劳动改造”。

  1962年8月,摘掉“ ”帽子,重返鹤庆中学,任语文教师。

  1965年著《纳西族青年的殉情悲剧及其时代背景》、《石牌坊的故事》等作品。“文革 ”中,又蒙受不白之冤,一度遣送回丽江受“劳动管教”。后返回鹤庆中学当收发员和图书管理员。

  1972年12月退休。

  1979年4月,“ ”错案得到彻底平反,时已75岁,仍以极大的热情写作,10余年间先后在报刊上发表近百万字的诗歌、散文、札记和评论。其中《亲切的墨迹,难忘的教诲》、《明代纳西族诗人木公和木增》获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1981年,受聘为县图书馆顾问。增订《玉龙旧话新编》,编著《纳西族诗选》一书。

  1984年后,被选为县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

  1988年,被聘为云南省诗词学会顾问。撰写长篇回忆录《九十年历程》,其中部分由《云南文史丛刊》选登。

  1993年9月9日,在丽江去世。和她同时期第一批进入学校受教育的女性,并没有她这么好运。有的中途辍学,有的虽然接受了女子师范教育,但进入社会后还是不能像男性那样顺利找到工作,独立生存。

  有人只好又重新回到家庭做家庭妇女。纳西族第一代知识女性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世代因袭的性别歧视并不会因为女性开始接受教育而得到改变。

  “赵银棠”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