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四川省名人>泸州市名人>合江县名人

王朝闻

王朝闻人物照片

合江名人王朝闻介绍

中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

王朝闻(1909年~2004年),原名昭文,四川泸州合江人,中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浮雕毛泽东像、圆雕刘胡兰像等。

王朝闻早年学习绘画、雕塑。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创作了大量抗日宣传画、漫画、木刻画和连环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向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1961年开始主编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培养了大批优秀文艺理论人才。1988年离休后主持《中国美术史》等国家重点项目的编纂研究工作。2004年11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朝闻人物经历

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 1915年至1924年,入私塾和县立高等小学。1925年初考入泸县中学。1926年,暑假自动退学回乡。

1927年至1930年,先后在私立成都艺专、岷江大学、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习美术,曾在成都报纸副刊上发表习作,与人合作剧本和中篇小说。

1932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雕塑,入学前创作的木刻《三等车厢》在上海春地美术研究所展览会展出,受到鲁迅的关注;期间,因经济困难一度辍学;同年,在小学代课半工半读。

1935年,根据鲁迅小说《伤逝》编绘木刻连续画《噩梦》。1936年,《噩梦》参加全国木刻展览会展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放弃未完成的学业参加“浙江流动剧团”,先后在浙江龙泉和湖北、安徽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画了抗日宣传画、连环画和漫画连环画《姆妈》等作品,散发于群众之中并发表在武汉《漫画》杂志上;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在成都私立南虹艺专和复兴美专任教。1940年,兼任成都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参加中国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其间创作了雕塑《汪精卫与陈璧君》跪像,以及反映战地服务队生活的报道《二十五个中间的一个》和连环画《民族战士》等。1940年,由重庆赴延安前,将自选的百余幅战地速写交友人拟转往香港出版,不幸在战争中散失。

1940年12月,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期间创作了毛泽东像、斯大林像、鲁迅像等许多雕塑和速写作品。 1943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坐落设计毛泽东浮雕像。

1945年,抗战结束,参加华北文艺工作团到达张家口,在华北联合大学(后改为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任教,期间创作张家口解放纪念碑。1948年,创作《交公粮》《埋地雷》等年画,同时开始创作圆雕《民兵》。

1949年初,参加北平艺专的接管工作,北平艺专和华北大学美术系合并为中央美术学院后,任教授兼副教务长,承担全校文艺理论创作方法课和雕塑系的创作课教学。

1949年,连续十个月在《文艺报》和《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美术评论文章52篇,由雕塑创作转向文艺理论研究。 1950年,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了毛泽东浮雕像。 1951年,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了圆雕《刘胡兰像》,兼任《人民美术》主编。

1952年,由中央美术学院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工作,参与组织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 1954年,调至中国美术家协会,主编《美术》月刊,并受文化部委托筹组民族美术研究所,任副所长、所长。

1960年,为《列宁选集》封面创作列宁浮雕像。1961年,开始主编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并多次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演和座谈,着重探讨群众的审美兴趣和需要,此后对美学理论的研究更为系统和深入。

1974年,分配到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后改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1977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任美术理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4月,阔别故乡49年的王朝闻回到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向合江县图书馆赠送亲笔题签的《王朝闻集》,为《四川曲艺选》作序。1988年,离休后,以“夕不甘死”的精神进行研究和写作。

2001年,获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颁发的的第一届中国美术金彩成就奖。2002年,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一届造型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2004年11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朝闻人物评价

王朝闻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有卓越贡献的雕塑家和艺术教育家。在70余年的艺术、学术生涯中,他出版了数十部著作,字数接近千万。他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著述,关注文艺创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文字亲切随和,切合艺术工作者和读者的诉求。 (《光明日报》 评

王朝闻是一位富于实践品格的美学家,也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见的文艺理论家。他一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把全部光和热都献给了文化建设事业,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树立起一座学术丰碑。其美学思想和学术建树,影响了几代文学艺术工作者,也是当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值得重视的学术资源。(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评)

王朝闻的美学思想丰富广博又相互关联。今天我们既要研究王朝闻多样而杰出的创作和理论成就,更应该学习他的品格,学习他熔化学问的能力,这对于当前文艺界经常出现的宏大题目、理论空转、掉书袋、重复引用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

王朝闻主要作品

学术作品

代表作品

首版时间

作品类型

《再艺术些》

1941年

文艺评论

《新艺术创作论》

1950年

文章集

《美学概论》

1961年

高校文科教材

《论凤姐》

1980年

文章

主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4卷、《八大山人全集》

1998年

文章集、高校教材

《王朝闻集》

1998年

文章集

《中国美术史》

2000年

文章集、高校教材

参考资料:

雕塑作品

代表作品

完成时间

作品类型

《民兵》

1948年

雕塑

《刘胡兰》

1951年

圆雕

《毛泽东选集》封面浮雕像

——

雕塑

参考资料:

王朝闻后世纪念

半身铜像

2017年5月,王朝闻半身铜像揭幕仪式在家乡——泸州市合江县尧坝古镇王朝闻故居举行。

研讨活动

2019年5月10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和《美术观察》杂志社主办的“王朝闻文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纪念王朝闻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

王朝闻补充介绍

  王朝闻1909年4月18日生于四川省合江县。早年学习绘画、雕塑。1926年在成都艺专等校学美术,193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雕塑。1937年参加浙江抗敌后援会所属的浙江流动剧团和五路军战地服务队,从事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成都私立南虹艺专等校教书,任成都民众教育馆美术部主任。1940年12月赴延安后,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1941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的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被称为解放区美术作品的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宣部文艺处等部门工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五十年代后期,他的文艺评论虽以造型艺术为主,也广泛涉及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他的理论发现,源于直接和间接的审美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在全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2004年11月11日23时1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朝闻是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实践者。他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的浮雕《毛泽东像》、圆雕《刘胡兰像》、圆雕《民兵》等作品,都属于新中国美术的代表作。他是熟谙实践的美学家。在七十余年的艺术与学术活动生涯中,横跨美术、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先后出版了专著和论文集40余种,近千万言。他通过数十部近千万言的著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美学既是艺术家的美学,也是哲学家的美学,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他一生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关注艺术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坚持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他十分注重美育教育,为提高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的审美素养付出了毕生心血。他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建树,指导和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美术工作者。

  “王朝闻”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