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四川省名人>自贡市名人>富顺县名人

黄楠森

黄楠森人物照片

富顺名人黄楠森介绍

中国当代哲学家

黄枬森(1921.11.29~2013.01.24),男,又名黄楠森,原名黄述烈,四川省富顺县人,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和人学学科的开创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大哲学系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黄枬森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马哲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北京市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

黄枬森人物生平

1937年~1939年在富顺中学(现为富顺二中)初中部、高中部学习;

1939年~1942年,在自贡市蜀光中学高中部学习;1942年,考进西南联大物理系;

1943年,转到西南联大哲学系;

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并以此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党工作;

195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

1981年~1987年,任哲学系主任;

1982年,始任博士生导师;

1981年~199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二、三届成员、召集人;

1983年~2002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

1990年始,任《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

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

1998年始,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8年始,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2011年始,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现更名为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

现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北京市哲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

黄枬森人物事迹

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黄枬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月24日晚20时35分在北京西苑医院逝世,享年92岁。

黄枬森先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年在蜀光中学读书时,他就通过阅读艾思奇《大众哲学》等途径,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加了北大地下党组织的爱国民主运动,组织进步学生,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时期,他深深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划时代革命意义,并由此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4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北京大学地下党组织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较早地接触了苏联哲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自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他的信仰,也成为他终生研究和教学的内容。尽管在“反右”斗争和“文革”中,曾经受到过不公正对待,但他对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思考从未中断过。改革开放后,黄枬森先生迎来了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取得累累硕果。他常常满怀深情地说:“我的学术研究、学术生命,是从改革开放真正开始的!”从西南联大起,黄枬森先生从事哲学学习和研究工作达70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60多年。他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是当代学术思想界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面旗帜。

黄枬森先生继承了北京大学李大钊、冯定等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学研究等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黄枬森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开创者。早年所受的德国古典哲学等方面的学术训练为他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与同仁一起创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并长期担任会长。他先后主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八卷本、一卷本,特别是八卷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吴玉章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等重要奖项。

黄枬森先生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以及与此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取得丰硕的思想理论成果。上世纪6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唯物辩证法体系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又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等论著,发表了大量文章,有力地推进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创新和发展。2001年起,他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来进行探索。2011年,黄枬森先生主编的四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丛书出版,是这一领域探索的最新成就。

黄枬森先生还与同仁一起在中国创立了人学研究这门新的哲学分支学科,创建了中国人学学会。他先后主编了《人学词典》、《人学原理》。由他任编委会主任出版的《人学理论与历史》,包括《人学原理卷》、《西方人学观念史卷》、《中国人学思想史卷》三卷,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外,他还就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等问题,发表了大量具有独到见解的研究论文。

作为哲学教育家,黄枬森先生60年如一日,献身于哲学教育事业,把全部爱心献给学生。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十分注重探索教育规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200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与教学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01年评为北京大学师德模范,2008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荣誉“蔡元培奖”。

黄枬森先生1981-1996年连任第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曾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等职务。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领导同志高度评价其道德文章和学术成就。1999年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受到胡锦涛同志接见,并代表获奖者发言。2001年,作为哲学界的代表,在北戴河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2004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资深专家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大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2011年6月23日,刘延东同志在北大亲切接见黄枬森先生,高度评价其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起的带头作用。

黄枬森先生病重期间,他仍在撰写文章,修订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正在陆续出版的《黄枬森文集》(八卷本)。黄枬森先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逝世是北京大学的巨大损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重大损失。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黄枬森先生之气象风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黄枬森先生永垂不朽!

北京大学哲学系(2013-01-28)

2013年1月24日20时35分,黄枬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2013年2月1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黄枬森学术成就

在北京大学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等课程,晚年致力于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同时致力于人学学科的创建工作以及文化理论的研究工作。指导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20多名。主要成就: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面

黄枬森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他主持的《〈哲学笔记〉注释》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先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八卷本,并承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主编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八卷本、一卷本曾获得多种奖项。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

黄枬森提出了科学系统的哲学观。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对象是客观世界;第二个对象是人类社会;第三个对象是意识。相应地,哲学的第一层次是世界观;第二层次是历史观,从中又分出人学;第三层次是意识论,或叫精神论,它又分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由世界观、历史观、人学、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六层次组成。

3.人学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黄枬森开始研究人学,组织发起了全国“马克思与人”学术研讨会,组织编写了《人学词典》。1991年组建了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此后又成立了“中国人学研究会”,主编了《西方人权学说》。在黄枬森等的积极推动下,中国人学学会于2002年1月4日成立,马克思主义人学学科得以形成。

4.文化方面

黄枬森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化观,其主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沿着两条基本线索展开:一是在社会有机体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三者辩证关系;二是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中、西、马”三者之间的关系。

黄枬森社会评价

黄枬森同志是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的杰出领导人。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是挂靠在中共中央编译局的国家一级学会,主要任务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著作思想,并联系实际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该研究会的前身是1982年创立的“《反杜林论》研究会”,主要研究《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1992年更名为“中国恩格斯研究会”,研究范围扩大到恩格斯的著作思想和生平事业等;2002年再次更名为“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思想和生平事业。在研究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黄枬森同志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1992年到2000年他担任会长期间,积极组织会议,研究课题,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研究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黄枬森同志的带领下,研究会始终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生平事业和基本理论,同时,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以及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思想理论成果。研究会先后在江西庐山、黑龙江黑河、河南郑州、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召开会议,对恩格斯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加深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黄枬森同志特别重视培养学术人才。他积极带领研究会的同仁申报各类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组织编写各类著作和教材,带领大家一起审稿,出版了不少学术著作,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有力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研究和普及工作。他特别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经常为青年学者开讲座,作报告,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为他们的学术著作写序言,鼓励和帮助青年学者茁壮成长。许多学界才俊的成长都与黄枬森同志的培养分不开。

黄枬森同志有着高超的领导艺术。他工作作风民主,遇事同大家商量;在利益面前,总是首先想着别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朴实无华,宽厚谦和,与同志们相处融洽。在他的带领下,研究会气氛和谐,欣欣向荣,不断发展,成为研究会成员美好的精神家园。

2000年,黄枬森同志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研究会会长,而任该会名誉会长。2002年,中国恩格斯研究会更名为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他继续任名誉会长。即使如此,他仍然十分关心研究会的发展,经常参加有关会议、活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枬森同志的道德文章堪称典范。他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在抗日战争初期,他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抗战期间,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抗日远征军,作为一名特种兵与日寇进行过殊死战斗。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加北大地下党组织的爱国民主运动,组织进步学生,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时期,他深深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划时代革命意义,并由此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于194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北京大学为数不多的地下党组织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通过做苏联哲学专家格奥尔基耶夫的学术助手等,较早地接触了苏联哲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列宁《哲学笔记》的最新成果,立志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从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他的信仰,也成为他终生研究和教学的内容。尽管在“反右”斗争和“文革”中,他曾经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对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思考从未中断过。即使是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他都坚持学习马列,独立思考。改革开放后,他虽已年近花甲,却壮心不已,厚积薄发,迎来了他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取得累累硕果。他常常满怀深情地说:“我的学术研究、学术生命,是从改革开放真正开始的!”

黄枬森同志这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是他人生和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哲学原理、人学研究等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公认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学术思想界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面旗帜。

作为哲学史家,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功底,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在中国,他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提出这一思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与其他同仁一起,带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门新学科,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并担任会长,还先后主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八卷本、一卷。其中,八卷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不论在规模、内容,还是在研究水平上,至今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此,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吴玉章奖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

作为哲学家,他广泛深入研究了有关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许多重大哲学问题,推动了我国新时期哲学原理体系的创新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研究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形成很有影响的一家之言。改革开放之后,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研究领域,他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与同仁一起,编写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教材,影响了几代学者;他带头创立了“人学”这门新的哲学分支学科,创建了中国人学学会,先后主编了《人学词典》、《人学原理》等。还主持研究编写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等论著,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章,有力地推进了新时期的哲学研究。从2001年开始,他大力倡导哲学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提出独到见解。他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带领学术团队潜心研究,于2011年推出了三卷本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的重要成果。

作为教育家,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享誉四海、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他六十年如一日,献身于哲学教育事业,把全部爱心献给学生。他十分注重探索教育规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谦谦君子;文如其人,朴实无华;海纳百川,宽厚仁慈;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黄枬森同志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肯定。他在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01年评为北京大学师德模范。1981-1996年,连任第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9年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受到胡锦涛同志接见,并代表获奖者发言。2001年,作为哲学界的代表,在北戴河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2004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资深专家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大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李长春、刘延东等中央领导以及教育部领导同志,都曾高度评价黄枬森同志的道德文章。2011年6月23日,刘延东同志来北大时,亲切接见黄枬森同志,并高度评价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起了重要的带头作用。

黄枬森晚年虽年逾九旬,仍笔耕不辍。他从不考虑个人名利、颐养天年,而是不停地学习、思考、写作。在他的脑海里,装着的只有中国复兴之梦,世界大同理想,唯独没有他自己。就在他九十高龄时,还主动请缨,创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力争在有生之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做更多贡献。党的十八大召开,他备受鼓舞,对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就在这次住医院之前,他还不断写文章,修订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正在陆续出版的《黄枬森文集》八卷本,努力为中国乃至人类的发展奉献哲学智慧。

黄枬森个人作品

著作

○《群众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著作 1958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哲学笔记〉注释》 主编 198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获1987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989年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哲学笔记〉与辩证法》 著作 198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问题中的哲学》 主编 1985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哲学的足迹》 著作 1987年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卷本) 主编 198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获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 主编 1989~1996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其中第六、七卷获北京市1991年优秀成果特等奖;第一、二、三卷获北京市1994年优秀成果特等奖;全书获1997年“五个一工程”奖、“吴玉章”奖一等奖,1999年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列宁传》 合著 1989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人学词典》 主编 1991年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哲学概念辨析辞典》 主编 1993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西方人全学说》 合作主编 1994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 主编 1998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获2001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人学的足迹》 著作 1999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黄枬森自选集》 著作 1999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 主编 1999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获2000年北京市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吴玉章优秀成果一等奖)

○《人学原理》 主编 200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 主编 200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 主编 200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黄枬森自选集》 著作 2005年由学习出版社出版

○《哲学的科学之路》 著作 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人学原理》 合著 200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人学理论与历史》 主持编辑(3卷本:《中国人学观念史》、《中国人学思想史》、《人学原理》)2005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出版

○《哲学的科学化》 著作 2008年6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人学的科学之路》著作 2011年3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全书四部: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上、下册),第二部《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第三部《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第四部《中西哲学的当代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主持编辑 201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黄枬森文集》(八卷) 著作 2011年11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陆续出版

论文

在报刊发表论文300多篇、评论文章300多篇。论文《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刊登于《北大学报》1998年第2期),获1999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黄枬森个人荣誉

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党员标兵;2001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师德模范;

2008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

2012年10月,获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 2012年10月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庆典仪式上,为了弘扬学术、彰显思想传承和创造,黄枬森、张世英、杨辛、汤一介四位老教授被授予“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并获奖励每人50万元,以表彰他们长期以来为哲学教育和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黄枬森后世纪念

铜像

2014年1月24日上午9点,在黄枬森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黄枬森的母校——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举行了黄枬森铜像落成典礼,黄枬森先生亲属、蜀光校友会代表、“刘苏·黄枬森奖学金”获得者代表、蜀光中学领导班子和部分教师50余人参加了落成典礼。

黄枬森先生是蜀光中学高1942级校友,于1939年至1942年,在蜀光中学高中部学习。在校三年的教育对他思想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他受到蜀光中学“一心为公,努力增能”校训的熏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其次,他在许多优秀老师,特别是一些共产党员老师的教导下,在课外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和一些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使他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尊崇之心。这三年打下的基础使他终身受益,奠定了他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

黄枬森先生对母校满怀深情,始终关注蜀光中学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他和一些老校友共同发起成立了蜀光中学北京校友会,并担任了首届会长,运用他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团结校友,共同工作,使北京校友会得以蓬勃发展。他还著文多篇,深刻论述“公能”精神,在哲学层面为蜀光中学的发展找到立校之本。

黄枬森先生还十分关心蜀光中学学生的成长。他与夫人刘苏(同为蜀光中学校友)从2007年起设立了“刘苏·黄枬森奖学金”,每年捐资一万元,用于奖励蜀光中学品学兼优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高中学生,每届10名,每人奖金1000元人民币。

黄楠森补充介绍

  黄楠森(1921— )

  原名黄述烈,笔名常学思、范青。四川富顺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42年进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3年转入哲学系学习,抗战胜利各校复员后,于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48年毕业后进入哲学系作研究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界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

  黄楠森教授在北京大学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历史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曾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等课程,对指导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哲学笔记〉注释》、《〈哲学笔记〉与辩证法>》、《黄楠森自选集》等;主编的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人学辞典》等。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获1997年五个一工程奖、吴玉章奖、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师德模范。

  “黄楠森”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