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陕西省名人>咸阳市名人>兴平市名人

朱云

朱云人物照片

兴平名人朱云介绍

西汉时期历史人物

朱云(生?-?),字游,原居鲁地,后移居平陵,少好任侠,年四十,学《易》、《论语》,元帝时,与少府五鹿充宗辩论易学,获胜,遂授博士,迁任杜陵令,后为槐里令。为人狂直,多次上书抨击朝廷大臣。汉成帝时,朱云进谏攻击丞相张禹为佞臣,帝怒,欲斩之,他死抱殿槛,结果殿槛被折断。后以左将军辛庆忌死争,遂获赦,皇帝亦下令不换断槛,留下“折槛”的典故,但朱云自此不复仕,晚年教授生徒,年70余卒于家。

朱云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朱云,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年轻时的时候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一直到四十岁的时候,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无论是学习《易经》,还是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

汉元帝时,代理华阴县丞嘉向皇帝上呈密封的奏章,说: “治理的办法在于得到贤才,御史大夫是副宰相,位在九卿之上,不能不挑选。平陵人朱云,文武兼备,忠正而有智略,可以让他以六百石的官秩试任御史大夫,以尽其能。”元帝就此事征询公卿大臣的意见。太子少傅匡衡在对策中认为:“大臣是国家的股肱,是万民瞻仰的对象,圣明的君王都慎重地选择。古书上说,下民轻视大官,卑贱的人图谋成为掌权大臣,就会使国家动摇而人民不安宁啊.如今嘉从代理县丞而图谋大臣之位,想让一个平民超升在九卿之上,这不是重视国家、尊崇江山社稷的做法.从尧选拔舜,到周文王重用姜太公,尚且试用之后才委以高官厚爵,又何况朱云之类的人呢?朱云一向喜欢勇武,多次犯法逃命,学习《周易》虽然很有水平,但他的德行仁义并没有什么为人称道的特异之处,御史大夫贡禹廉洁纯正,通晓经术,有伯夷、史鱼的风范,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可是嘉却曲意称颂朱云,想让他担任御史大夫,妄加称颂举荐,恐怕怀有奸邪的想法,这种欺诈行为不能助长,应交给有关官员审讯查验,弄明白他的用心。”朱云没有被重用,嘉还因此获罪。

当朝辩经

当时,少府(官名,九卿之一)五鹿充宗很得汉元帝的宠信,他出身显贵,而且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汉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他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易经》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其他各家辩论。因为五鹿充宗深得皇帝的宠信,而且能言善辩,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这时有人推荐朱云,汉元帝就把朱云召入朝中,让他与五鹿充宗辩论。朱云一点也不惧怕五鹿充宗,他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高吭,震动左右。双方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完胜对手。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

被诬治罪

朱云因为驳倒了五鹿充宗,被任命为博士,后迁为杜陵县(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县令,后因故意放走逃亡的人而获罪,碰上皇帝大赦,被荐举为方正,做了槐里县县令。当时中书令石显专权,与五鹿充宗结成同党,朝中百官都害怕他们。只有御史中丞陈咸年轻而坚持高尚的志节,不依附石显等人,而与朱云相交。朱云多次上疏,说丞相韦玄成安身保位,不能有所进退,而陈咸多次抨击石显。过了很久,有关官员拷问朱云,怀疑他暗中唆使差吏杀人。群臣朝见时,元帝向丞相韦玄成询问朱云治理政务的成绩。韦玄成说朱云暴虐没有善政。当时陈咸在旁边,听见了韦玄成说的话,把它告诉了朱云。朱云上书为自己辩护,陈咸替他起草奏章草稿,请求皇帝批准将此事交给御史中丞处理。结果,皇帝把这件事交给了丞相办理,丞相韦玄成布置属吏拷问朱云,将朱云定为杀人罪。朱云逃入长安,又找陈咸商议对策。丞相韦玄成全部查清了这些事,奏告皇上说:“陈咸身为宿卫皇宫、执掌法令的大臣,有幸得以进见皇上,却泄露所听到的话,私自告诉朱云,还替朱云起草奏章草稿,想使皇上让他处理朱云的案件,后来明知朱云是亡命的罪人,却和他相勾结,因此官吏抓不到朱云。”皇上于是下令把陈咸、朱云关进监狱,判了减死为城旦(服五年兵役,夜里筑长城,白天防敌寇站岗)的刑罚。陈咸、朱云就被废黜禁锢,一直到汉元帝去世。

归乡闲居

汉成帝时,朱云求见皇帝,当廷弹劾成帝的老师张禹,惹得震怒,险被治罪,在辛庆忌的极力争取之后下才留得性命,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户县(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的颖村中,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所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想把我当成你的属吏么?”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

朱云传授学业,挑选学生,选众人中好的然后收为弟子。九江郡人严望及侄子严元,能传承朱云所学,都成为博士。

简朴入葬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须容身,墓穴只须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

朱云轶事典故

朱云折槛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即位,成帝信任和敬重他的老师张禹,任命其为丞相。张禹原已受封为安昌侯,现在又以帝师位居特进,身兼四重尊贵身份,权势显赫。张禹便利用这权势,处处为自己牟取私利。

朱云便上书请求朝见。当着满朝公卿大臣痛陈朝政积弊:“当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

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

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

御史遵旨上前,要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两手紧紧攀住殿上的门槛,奋力挣扎,竟把门槛折断了。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

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成帝的怒气才消解,才饶了朱云。

事后,宫廷总管带人要来更换被朱云折断的栏杆,汉成帝说:“不要换新的了,就保留这根栏杆,用它来表彰直言敢谏的臣子!”

后人因以“攀槛、折槛、槛折”等指直谏或形容进谏激烈;以“朱云节”“朱云折槛”称颂臣子敢言直谏,具有非凡的气节。

朱云史籍记载

《汉书·卷六十七·传第三十七》

朱云补充介绍

  朱云,字游鲁(今山东省)人,后来迁居平陵(今兴平)。汉元帝时为槐里(今兴平市)县令。

  朱云身高八尺,魁梧奇伟。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谏。曾-皇帝,指责丞相韦玄成庸碌保位,被石显左右,而因此丢官。

  汉成帝刘骜在位时,朱云已削职为民,但仍关心朝政,忧国忧民。当时安昌侯张禹,贪财好利,广置田产,生活奢淫。对于外戚王氏,在朝专权跋扈,危及朝廷,从不过问。皇帝问及张禹,张禹故意岔开话题,使皇帝受蒙蔽,不疑王氏,于是深得王氏信任。朱云对此深恶痛绝,以原来槐里令-皇帝请求谒见。他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说:“今有朝臣,上不能辅佐君王以治国,下不能体恤百姓以慰民,徒占位子,白拿俸禄,这样的人很危险。皇上能赐我一宝剑,杀一个嗜好谄媚的奸臣,以儆戒他人。”皇帝问是谁,朱云说:“安昌侯张禹。”皇帝大怒,喝令将朱云推出斩首。朱云慷慨陈词说:“能和龙逢、比干见面于九泉之下,心满意足矣。但我真耽心社稷的前途啊!”左将军辛庆急忙解官印、缓带叩头于殿下曰:“万岁息怒,臣知其一向任性,但忠心率直为人所知。他敢犯颜直谏,出于忠君保国,并无个人恩怨,这正是臣下难得之优点,切不可轻易杀之。即使言之不是,亦应宽容,以证明万岁礼贤下士,纳谏如流。若杀之,就会堵塞天下人言路,再无人忠谏,于国百害而无一益”。说罢,磕头不止,额上鲜血直流。皇帝觉言之有理,便赦免了朱云。后来,修槛杆时,皇帝说:“不需换新的,原来的拼补好即可,使敢于直谏的大臣一见坏槛杆,便想起朱云直谏之事,以此作为对忠介之臣的纪念。”

  朱云一生活了七十多岁,当他病危时,拒绝请医服药。遗言说:“死后不要穿老衣,以棺殓服,不用砖砌墓,以土填之,坟不要高,丈五即可。”家人皆依其言。《兴平县志》载,朱云墓在兴平县城北十里处。

  “朱云”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