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名人王绍猷介绍
王绍猷(1883~1971),名建勋。陕西富平人。辛亥革命前毕业于陕西巡警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联络民党、刀客,参加富平反正。民国建立后,加入渭北民团和陕西靖国军,参加讨袁护国和护法运动。后在国民军、国民军联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供职,一直在外带兵打仗。1932年退出军界回陕,入易俗社从事秦腔编剧及研究工作。
王绍猷新中国成立后经历
新中国成立时,王仍在陕西易俗社工作,1952年调入西北戏曲研究院(1955年5月改为陕西省戏曲剧院,即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和编创工作。他重新修订《秦腔记闻》,增补了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164名青年秦腔新秀的介绍;他修改的《周仁回府》剧本,由任哲中演出,盛况空前。1961年,王被聘为陕西省之史研究馆员。1971年病逝。
王绍猷个人成就
王自幼喜爱秦腔,常随自乐班演唱,从唱腔、板眼上都谙熟其知识与技巧,参加易俗社后,对丰富秦腔剧目卓有贡献。创作和改编了大小40余个剧本,如《铡美案》《新忠义侠》(即《周仁回府》)《新紫霞宫》《解甲封王》《法门寺》《蛟龙驹》《拷红娘》《双愚记》等。1948年秋,他以明代农民起义为背景,编写了以李岩起义为主题的《金光玉》一剧。由于该剧倾吐了被压迫人民的心声,每演必获广大观众的叫好,但却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查封、训斥,被定为“鼓吹反叛”、影射“当局”剧目。幸有在省府社会处任总务的邵滋甫承担盖了“审讫”印章的责任,王才未遭大难。
王除编写出多种剧本以“省愚迪世”外,对秦腔艺术的研究更值得称道。秦腔虽然历史悠久,被尊为梆子戏的鼻祖,在西北尤其在陕西有很大的影响,但史籍文献中却很少有记载和论述。王绍猷决心填补这一空白。他首先遍访省城内外的老艺人,向他们学唱腔,学乐器;接着又夜以继日遍查历史典籍,学习戏剧、音乐理论,了解了秦腔的源流和秦腔与国内各大剧种的关系。后来,他更不避酷暑严寒,到京、津、沪、汉和甘、川、宁等省、市调查寻访搜集资料,终于对秦腔的源渊、发展和特点,秦腔的乐曲、板式和板眼,秦腔著名演员、琴鼓师的技艺特长等,有了系统的掌握。他决心把秦腔这个“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隋,完整于唐,传播于明,盛行于清”的古老艺术发扬光大,遂伏案埋头,写成《秦腔记闻》一书,于1949年在易俗社和高培支、李约祉的资助下出版,了却了他的一大心愿。
王绍猷补充介绍
王绍猷(1883-1971),富平县人,同盟会员。随井勿幕部参加过讨袁战争和0运动,任职至旅长。l928年他的部队在河南遭军阀排斥,便愤然解甲退出军界,返回西安,从此献身于秦腔艺术事业。40年代初,他就立志研究秦腔。为了立论有据,对秦腔与兄弟剧种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曾多次奔波于京、津、沪、汉、苏、杭等地访问调查,观摩演出,求教名流,查阅史料,先后整理了l000余张卡片资料。 1949年,他经多年陆续写出的18篇秦腔论文,由易俗社汇印成册,名日《秦腔纪闻》。l961年,陕西省剧协在《关于秦腔源流的研究》一文中节录了《秦腔纪闻》的主要篇章。l98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腔研究论着选》,将王绍猷的秦腔论着全部入选。在研究秦腔理论的同时,他还创作改编了大小剧目40余个,如《铡美案》、《新忠义侠》、《紫霞宫》、《解甲封王》、《法门寺》、《蛟龙驹》、《金光玉》、《拷红娘》、《双愚记》等。
“王绍猷”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