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陕西省名人>榆林市名人>靖边县名人

白文焕

白文焕人物照片

靖边名人白文焕介绍

陕北社会活动家

白文焕(1883~1944),字章甫,陕西靖边县镇靖人,西北反清的哥老会首领、陕北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担任陕甘宁边区参议员、边区政府委员。

白文焕人物生平

白文焕(1883~1944),字章甫,靖边县镇靖人。11岁入私塾,因家境贫寒,只得一边为私塾做饭,一边读书。他天资聪颖,勤学好问,仅4年,便能写会算。16岁时入县衙做工役,后提至“户房”,掌管钱粮达10年之久。后因不满贪官胡作非为,去职还家。清末,白文焕参加了哥老会,为西北“龙头大爷"。

武昌起义后,积极拥护并参与革命。民国十年(1921),在杨虎城将军部下充任“粮台”。十九年(1930),任民国靖边县政府工程队长,领导重修镇靖城及城北门、东门河两座桥。时值灾荒饥馑之年,白文焕慷慨解囊,输捐精米10石(约4000斤),大洋300元,赈济灾民。土地革命开始后,白文焕受刘志丹委托,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三四次,到白区采购了价值数万元的药品,运往苏区,为革命做出了贡献。第二次国共合作后,白文焕积极拥护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亲笔修书劝说逃到“友区”的绅士刘玉江、陈国宾、杨生旺、冯捷山等10余家返回边区,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发展生产,支援抗战。三十年(1941),他被选为靖边县参议员、副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同年又任边区政府委员。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白文焕多次向政府献粮献物,支援前线。

白文焕轶事典故

毛泽东与白文焕

1935年10月,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抗日到达陕北。白文焕先生主动赶着一头毛驴,驮四床被褥和多件棉衣,由镇靖出发送往吴旗红军的驻地为红军遮风挡寒。之后,毛泽东多次听过贾拓夫和刘志丹等同志关于白氏父子情况的汇报,对白文焕和白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志丹还多次举荐白氏父子参与中国共产党和杨虎城谈判,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作出应有贡献。毛泽东认为,中央要在陕北立住脚、站稳脚跟,必须大胆起用陕北的优秀干部和群众中的能人,包括党外民主人士,以及各方面有影响的陕北人物。

1936年年初的一天,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人在保安窑洞里谈论起关于共产党与杨虎城谈判的事。人们分析杨虎城是个比较讲义气、重感情的人,又有爱国的抗日热情,只是迫于蒋介石的军事压力和政治压力,才无可奈何地与共产党的军队闹些本来就不愿发生的摩擦。如果派些有影响、有关系的人去做工作,肯定会同意谈判。周恩来向毛泽东提出邀请白文焕这位西北“哥老会”龙头大爷去做宣传工作的理由,首先认定白文焕是一位有正义感、支持革命的“绿林好汉”,讲到他在反清中主动拉旗参加武昌起义,也讲到他为红军捐钱买药。其次觉得白文焕与杨虎城是患难弟兄,有过生死之交,是去说服杨虎城的最佳人选。最后周恩来对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的功臣,杨虎城的‘粮食部长’,我们共产党请出来重用。”毛泽东同志幽默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要请西北‘龙头大爷’来当外交大臣,看看‘陕西王’杨虎城如何对待他的绿林长兄。”两位伟人就这样敲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十七路军谈判的鼓点。

这时白坚同志已调到中共中央外交部当联络员,周恩来找他谈话,把毛主席想请他令尊出来搞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的事讲了出来。白坚坚定表示,尽最大努力请他父亲白文焕去做杨虎城的工作。白坚急速扬鞭催马赶回靖边,向父亲说明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人提出的请求。白文焕表示自己愿意一个人先去做杨虎城的工作,他把去拜见杨虎城的想法讲出来让儿子听,而且强调这段时间共产党不能对十七路军动一枪一炮,要以诚相待,真诚相处。白坚表示首长已讲过完全能办到,而且立即回去向周恩来同志汇报。

白文焕在西安见到了杨虎城,朋友情、兄弟情升华到了民族情。杨虎城深深觉得自己应彻底下决心与中共和谈,这样既给白文焕老兄留足了兄弟之间真情的面子,也要共产党知道他杨虎城也是一条真心抗日报国的热血汉子。杨虎城被中共中央的统战政策感召了,被共产党的真诚抗日态度感动了,后经双方派代表协商,达成了“取消经济封锁、建立军事联络、共同联合抗日”的协议。

白文焕由西安回到延安,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邀他出来做共产党的官,白文焕婉言谢绝了。他答应只给共产党办事,不做共产党的官。白文焕此举,加重了毛泽东对他认识的砝码。1939年1月,陕甘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延安举行。白文焕作为边区议员、靖边县参议长参加了大会,在大会休息时,毛主席来看望大家。毛主席从145名议员中认出了白文焕,双手连连拱揖说:“文焕先生,欢迎,欢迎!不做共产党的官,做人民政府的参议,专给共产党提意见、提批评,很好嘛!”

毛泽东风趣幽默的谈话,使白文焕对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决心当一个名副其实的边区参议员,积极支持儿女们好好跟着共产党,跟着毛泽东先生干革命。随后他的长子白鸿魁、大女儿和大女婿、四女儿白敏在继白坚夫妇后参加了革命工作。

白文焕补充介绍

  白文焕(1883~1944),字章甫,靖边县镇靖人。11岁入私塾,因家境贫寒,只得一边为私塾做饭,一边读书。他天资聪颖,勤学好问,仅4年,便能写会算。16岁时入县衙做工役,后提至“户房”,掌管钱粮达10年之久。后因不满-胡作非为,去职还家。清末,白文焕参加了哥老会,为西北“龙头大爷”。武昌起义后,积极拥护并参与革命。民国十年(1921),在杨虎城将军部下充任“粮台”。十九年(1930),任民国靖边县政府工程队长,领导重修镇靖城及城北门、东门河两座桥。时值灾荒饥馑之年,白文焕慷慨解囊,输捐精米10石(约4000斤),大洋300元,赈济灾民。土地革命开始后,白文焕受刘志丹委托,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三四次,到白区采购了价值数万元的药品,运往苏区,为革命做出了贡献。第二次国共合作后,白文焕积极拥护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亲笔修书劝说逃到“友区”的绅士刘玉江、陈国宾、杨生旺、冯捷山等10余家返回边区,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发展生产,支援抗战。三十年(1941),他被选为靖边县参议员、副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同年又任边区政府委员。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白文焕多次向政府献粮献物,支援前线。

  白文焕对地方建设十分热心。三十二年(1943),在边区政府第四次会议上,他提出恢复张家畔市镇,开辟道路,兴修水漫地等多项建议,受到会议的高度重视。在夏季联席会议上,他又提出植树造林,发展畜牧,建设毛工厂、造纸厂,推广民办小学,破除迷信等诸多建议,均为采纳,并付诸实施,对边区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

  “白文焕”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