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上海市名人>宝山区名人

周志常

周志常人物照片

宝山名人周志常介绍

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战士

周志常(1907-1941年),又名周维纲,江苏省宝山县淞南乡塘桥村(今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塘桥村)人。在学生时代即追求真理,嫉恶如仇。1928年(民国17年)在宝山师范读书时,中共吴湘区委派人到学校秘密发展党团组织,周志常加入了共青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学校里负责图书和壁报工作,经常向同学介绍革命书籍,宣传进步思想,借壁报《晨钟》,宣传工农大众受压迫的痛苦和对剥削制度的反抗,使许多同学受到教育。师范毕业后在顾村胡家庄小学教书,同时和弟弟周维经一起办农民夜校,教青年农民识字明理,并以教师职业为掩护,进行党的地下活动。

1937(民国26年)淞沪抗战爆发,宝山成为战场,百姓沦为难民,纷纷进入上海市区难民收容所,周志常也来到难民所进行工作。同年下半年,他投笔从戎,去皖南参加新四军,被分配在战地服务团工作。服务团每到一处,热情为群众唱歌、演戏,进行抗日宣传,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周志常以亲身经历宣传“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不久调到新四军军部军法处工作,后在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时年34岁。

周志常人物履历

人们只知道周志常是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却不大了解他曾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青年农民作家,在编写他的传记过程中,我们逐步发掘出他在30年代发表在进步刊物上的短篇小说、散文、通讯等多篇作品,这不但为搞清烈士的有关情况和生平事迹提供资料,同时也为宝山的革命文化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周志常又名周维纲,1907年生,宝山县(今宝山区)淞南乡塘桥村人。父亲周根荣,家有土地60余亩,自己耕种一部分,其余出租,姐弟共5人,他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弟弟。大弟周维纪在家务农。二弟周维经小时在家乡读书至初中毕业,于1937年下半年去延安参加革命,在抗大学习毕业后到山西工作,1942年于山西繁峙县任区长时牺牲。

周志常年幼时读私塾,后就读于肇家浜小学。1924年受父母之命与顾村姑娘陈惠仙结婚。次年考入宝山县立师范学校,学习4年,于1929年毕业。

在校学习期间,周志常追求真理,嫉恶如仇,性情刚强,不苟言笑,学习认真,喜欢写作,在进步老师的启发和教育下,他开始阅读革命导师列宁、斯大林的著作,阅读鲁迅、郭沫若等作品,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育。

1928年春天,中共吴淞区委派人去宝山师范秘密发展党团组织,通过进步教师孙伯才,在宝师建立了党、团支部,党组织建在四年级,团组织建在三年级,不久,周志常就加入了共青团。吴淞区委有时召开宝山师范党团联席扩大会议,研究安排各项活动,开展斗争。

在党团组织的直接领导和影响下,宝师学潮迭起,当时大革命时期入党的王芸九(化名王行素)在宝师任教,国民党宝山县党部认为学潮与主有关,将其逮捕。学生遂成立“王行素老师受诬声援会”,经多方呼吁,王老师获释。便“声援会”为基础成立“飞石社”,吸收社员20余人,社中办理借阅书刊和定期出版壁报等活动,向同学介绍革命书籍,宣传进步思想。周志常既负责图书,又兼管壁报工作。他们有时自己出钱买书借给同学,或把学习期间外出代课和业余种菜的收入作为“飞石社”活动经费。壁报名为《晨钟》,每10至20天刊出一次,内容为宣传工农大众受压迫的痛苔和对剥削制度的反抗。有时也宣传学校推行“教、学、做”的教育方针等。在周志常等人的努力下,“飞石社”一时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使许多同学从中受到教益。

不久,由于对孙伯才老师的看法不一致,共青团内部形成思想对立,甚至互相对骂。有一次周志常打了和对方较亲近的同学一拳,引起学校重视,校方要开除他,共青团组织向校长提出责问,校长说:周志常打人,涉及刑事,不开除就要打官司。共青团请体育老师陈次球从中斡旋,周志常得以继续留校学习。经过一段时间,他便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29年夏天,周志常在宝山师范毕业,他先在顾村胡家庄小学任教一年,后又到浦东等处做教师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和弟弟周维经在乡间办起农民夜校,自己出钱买油点灯,白天在学校任课,夜间教青年农民读书识字,使他们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他以教师职业为掩护,进行党的地下活动。

周志常还利用业余时间搞文学创作,与左冀作家联盟有密切联系,成为当时“左联”培养的青年作家。1934年9月,他完成处女作《接见》,文章描写了一位农村老妇到监狱探望她那因还不起债而被监禁的儿子时的情景。从文中可看出,主人翁是那样的乐于助人,他帮助不识字的老农妇办好一切探监手续,并且一直等到和老妇一起进去的6个人都探监结束后,才和老妇一起出来。(文章发表在《新语林》半月刊第6期);11月脱稿的一篇题为《姐姐》的散文,则描写其亲姐姐嫁到农村后过着“连苦吃苦做都临不到”的艰苦生活,“发寒热”还要拖着病躯下田干活,而留着6岁女儿在家烧火做饭。(文章发表在《太白》第8期)。两篇文章都反映了旧社会穷苦农民的辛酸,和他们忍受目不识丁的痛苦。

1936年7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这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协会的宣言称:“光明与黑暗正在斗争”“世界是在革命与战争的前夜”“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号召“团结一致,抵抗侵略,停止内战,言论出版自由……在全民族一致救国的目标下,文艺主张上不同的作家们可以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把我们的笔集中于民族解放的斗争吧!”周志常这时加入了中国文艺家协会,并在宣言上签名,与其同时签名的有郭沫若、茅盾、郁达夫、臧克家、谢冰心、欧阳予倩,丰子恺等100多位知名文艺家,可见他当时己是一位在进步文坛上受到重视,颇有影响的农民作家。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离开了教师岗位,专门进行文学创作。

这期间,他和当时共青团吴淞区委委员徐开甲(1942年任泰县县委书记时牺性)、原宝山师范同学,共产党员周文虎(1939年去内地参加抗日)等来往频繁,他们常在他家里,谈革命,议时局,开展活动。他和周文虎还把《铁流》、《没钱的犹太人》、《列宁主义浅说》等书籍借给其小学老师李西坪和其他追求进步的青年阅读,使他们受到进步思想的教育。李西坪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日本侵略军调动陆、海、空三军兵力大肆向上海进攻,宝山地区成为战场,日军狂轰滥炸烧杀抢掠,老百姓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纷纷进入上海市区难民收容所暂且栖身。周志常和周文虎、徐开甲等同志也都来到上海市区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难民中进行工作和活动。

1937年下半年周志常毅然投笔从戎,离家去皖南参加新四军。同行5入,历尽千辛万苦,于1938年5月到达浙州淳安县附近,遇到了从福建龙岩开赴前线的“一支新军”,这便是他们盼望已久,期待加入的新四军部队,经述部队领导的同意,他们参加了新四军,后被分配在战地服务团工作。在人民军队中,军队与群众的鱼水关系使周志常受到很大教育,他在通讯《在新四军中》热情讴歌了参军后的所见所闻。

1938年6月的一个早晨,周志常随战地服团从皖南太平出发,一路经铜山、茂林、汀潭等地,于6月下旬到达目的地泾县。服务团每到一处,热情为群众唱歌、演戏,进行抗日宣传,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周志常在一篇题为《从后方到前线》的通讯中,详细记述了部队行军经过和战地服务团的工作情况。他描绘小战士临出发前的兴奋心情写道:“他们高举着手,象麻雀一样的跳跃着,嘴里不停地唱着游击队之歌和挖战壕歌。他们并不象上战场,倒象跟着妈妈到外婆家去玩似的快活。”多么微妙微肖!服务团在章家渡举行联欢晚会时,数千名群众冒雨观看演出,周志常写道:“风愈紧,雨愈大,歌声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愈响亮,等到演完戏回去时,每人的身上已找不到一件干衣服,但没有一个同志表现出消沉情绪,因为大家都抱定了为祖国的生存和复兴,赴扬滔火都是不辞的,这点痛苦算得什么?”这次战地服务团去前方,无沦经过乡村城镇,到处受老百姓欢迎和优待,周志常领悟到,这“固然因为老百姓切齿痛恨敌人的缘故,但另一方面,我们的队伍每到一个地方,不动民众一针一线,把老百姓当家人看待,也许是一个主要原因吧!”诚然,“兵民是胜利之本”周志常亲身经历理解了这个真理。

1938年下半年,美国进步作家、记者史沫特莱从武汉经上海来到皖南新四军驻地,11月9日新四军军部举行晚会热烈欢迎她。周志常参加了送次活泼、愉快而又略带战地紧张气氛的晚会。会后他在一篇题为《热烈欢迎国际的友人——史沫特莱》的文稿中,以热情而又风趣的笔调描述当时部队同志热烈欢迎史沫特莱和老百姓初次见到这位异邦女士的惊奇情景,还详细记载了当项英军长讲话后,史沫特莱演讲的全部内容,及文艺节目演出的情况。文章最后写道:“会散了,但大家都舍不得离开送位亲爱的国际友人,因为她给我们无限的勇气和无限的力量,她更加强了我们战胜万恶日本强盗的信心,我们真不知怎样来感谢这位国际友人——史沫特莱才是。”上述这些文稿都先后寄到上海,委托其老师李西坪转交《华美周报》刊出(分别登在第10、20、30期上,署名周白月或周跋远。)当时《华美周报》系由美籍人士宓尔士创办,向国内外发行的进步刊物。他的文章对人民群众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的精神风貌和严明纪律,激励进步青年的爱国热忱,走抗日救国道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不久,周志常便从战地服务团调到新四军军部军法处工作。后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岁月易逝,周志常离开我们已近半个世纪了,但他的革命业绩与世长存,在建党七十周年纪念到来之际,我们深深悼念送位鲜为人知的革命青年作家——周志常烈士。

(陈列)

周志常人物作品

《鲁迅与郭沫若:“上海文艺之一瞥”及“创造十年发端”平议》周维纲《出版消息》1933年[第8期,6-9页]

《接见》 周白月《新语林》1934 年 [第6期,39-42页]

《姐姐》 周白月《太白》1935年 [第1卷第8期,359-362页]

《田头乡邻》 周白月《每月小品》1935年 [第1卷第1期,68-74页]

《为难的事情》 周白月《妇女大众》1935年 [创刊号,12-14页]

《为难的事情》 周白月《妇女旬刊》1936年 [第691期,2页]

《视察时期》 周白月《东方文艺(上海)》1936年 [第1卷第3期,49-57页]

《活》 周白月《热风》1937年 [第1卷第1期,43-46页]

《一个难解决的小问题》 周志常《乡村教育》1937年 [第4卷第1期,27页]

《在新四军中(通讯)》 周白月《华美》1938年 [第1卷第10期,12页]

《特约通讯:欢迎国际的友人:史沫特莱》 周跋远《华美》1938年 [第1卷第36期 ,15-16页]

《从后方到前线: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工作记》跋远《华美》1938[第20期,483-484页]

《特约通讯:节约运动在新四军》 周跋远《华美》1939年 [第1卷第41期,13-14页]

《在发动中的春耕运动(战地通讯)》 周跋远《译报周刊》1939年 [第2卷第4期,19-20页]

周志常补充介绍

  周志常(1907~1941年)

  又名维刚,淞南乡人。在学生时代即追求真理,嫉恶如仇。民国17年(1928年)在宝山师范读书时,中共吴湘区委派人到学校秘密发展党团组织,周志常加入了共青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学校里负责图书和壁报工作,经常向同学介绍革命书籍,宣传进步思想,借壁报《晨钟》,宣传工农大众受压迫的痛苦和对剥削制度的反抗,使许多同学受到教育。师范毕业后在顾村胡家庄小学教书,兼办农民夜校,教青年农民识字明理,并以教师职业为掩护,进行党的地下活动。

  民国26年淞沪抗战爆发,宝山成为战场,百姓沦为难民,纷纷进入上海市区难民收容所,周志常也来到难民所进行工作。同年下半年,他投笔从戎,去皖南参加新四军,被分配在战地服务团工作。服务团每到一处,热情为群众唱歌、演戏,进行抗日宣传,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周志常以亲身经历宣传“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不久调到新四军军部军法处工作,后在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时年34岁。

  “周志常”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