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名人余修介绍
余修(1911.5~1984.12.25) 原名鲁广益,曾用名鲁方明、鲁伯谦。济南市北园沃家庄人。大革命失败后,受组织委托,到青岛参加团地委工作,开展学生运动,并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地下交通员,负责党的秘密联络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大学教务长、山东大学党组副书记、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院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职务。生前还曾担任山东省人民政府顾问、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山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山东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
余修简介
余修,父鲁佛民、兄鲁伯峻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自幼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小学读书时,在“五四”运动影响下萌发爱国热忱。1923年随父迁居青岛,就读于胶澳中学。1925年冬,由关向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胶澳中学团支部书记。同时,任共青团青岛地委委员。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校方勒令退学。之后,由组织介绍返回济南。1927年考入正谊中学高中部学习,同时参加共青团山东省委工作。
余修补充介绍
余修(1911—1984) 原名鲁广益,曾用名鲁方明、鲁伯谦。济南市北园沃家庄人。其父鲁佛民、兄鲁伯峻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自幼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胶澳中学团支部书记。同时,任共青团青岛地委委员。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校方勒令退学。1927年考入正谊中学高中部学习,同时参加共青团山东省委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受组织委托,到青岛参加团地委工作, 开展-, 并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地下交通员,负责党的秘密联络工作。
1928年底调回济南, 在《济南日报》 主编《晓风》副刊,同时创办进步文艺团体“晓风社”。1929年山东党团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余修受到敌人注意,党组织安排他去北平。“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积极参加各项救亡活动,广泛接触进步人士,撰写诗文,抒发爱国热情。随之被北平中国大学吸收为旁听生,翌年考入该校国学系。“一二•九”爱国-中,他是中国大学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参加北平市 ,主编《北平 日报》,组织领导了北平文艺青年救亡协会的成立及各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于1936年11月成立北平作家协会,团结群众,开展抗日救国工作。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余修离开北平奔赴陕北。 9月到达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担任学员队的党支部书记。1938年春,调回陕北公学,先后任该校第五、第十五、第二十二队主任。同年秋,调中共中央组织部行政人员训练班工作。1941年后,分别在延安行政学院、延安大学担任教育科长、教务主任、党总支部书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为新华通讯社特派记者,到北平军调处执行部新闻发布组工作。 曾出版《北平解放报》三日刊。1946年全国内战爆发后,他回到延安任新华通讯社总社秘书。1947年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到达河北省建屏县(现平山县)西柏坡,参加了中央工委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会后,随华东代表团回到山东,任中共渤海区党委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余修参加了山东省首批新型高校的创建工作。1949年任华东大学教务长、党组成员,并承担时事政策授课任务。1951年,华大与山东大学合校后,他任山东大学副教务长、校党组副书记。 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调任山东师范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55年9月, 任中共山东省委文教部部长。1956年8月任山东省副省长,兼省高等教育局局长,并当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委员。“文革”一开始,即遭到公开批判,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顾问、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山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山东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1979年12月,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并任省政协党组成员。1984年12月25日,在参加中共山东省委扩大会议时,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
著有散文《往事集》和诗歌《扬帆集》《鹊华诗草》以及《余修文集》等。
“余修”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