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名人于黑丁介绍
于黑丁 (1914~2001)原名于敏亦,笔名黑丁。山东即墨人。中共党员。1944年毕业于延安中央研究院、中央党校新闻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于黑丁人物生平
原名于敏亦。山东即墨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延安,1944年毕业于延安中央研究院、延安中央党校新闻研究室。1933年参加左联,历任延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秘书长,《谷雨》杂志编委,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常务理事,《北方》杂志主编,河南中原文协副主席,武汉中南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中南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长江文艺》主编,河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名誉主席,文学创作一级。河南省人大常委,全国第五、六、七届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于黑丁著作
著有短篇小说集《北荒之夜》、《火场》、《战友》、《沁河岸上》、《炭窑》、《战地报告》、《母子》、《农村故事》、《回家》、《流浪》、《雾》、《夏》、《区委书记》,评论集《文艺论》、《生活·创作·学习》、《作家·时代·生活》等。1988年曾获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艺术期刊编辑荣誉奖。
于黑丁补充介绍
于黑丁(1914~2001),即墨市丰城镇苏口村人。1930年,在青岛市立中学读书时,接受著名作家王统照的指教,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第一篇描写乡情的短篇小说。1933年,经中-员乔天华、俞启威的介绍,在青岛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投身左翼文艺运动。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这期间,他一边主编《青岛民报·副刊》,联络各个文艺小组,开展各种活动;一面从事写作,通过文学作品揭露日本的侵华罪行,讴歌中国人民的-精神,先后发表了小说《愤起》、《野居之群》、《深夜出击》、《九·一八之夜》、《抗争》、《魔窟》等。1935年,中共青岛地下组织遭破坏,于黑丁奉党组织指示撤离报社,先后辗转于北平(今北京市)、上海,一面寻找党组织,一面从事文学创作,在上海的《申报·自由谈》、《文学界》、《作家》、《创作》、《文学》等10余家报纸、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于黑丁奔赴抗战前线,辗转华北各地,参加战地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于黑丁赴武汉,与臧克家一起联合一批作家、艺术家组成文化工作团,并担任副团长,赴第五战区进行抗日宣传,这期间发表了中篇小说《沁河岸上》和《战地报告》等作品。1939年,于黑丁到达重庆,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1940年于黑丁奔赴延安,于1941年9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秘书长及《谷雨》杂志编委。1942年,参加了毛泽东同志召开的“延安 ”和整风运动。1945年秋,随晋冀鲁豫干部队到达大别山。1946年,任晋冀鲁豫区文联理事,主持《北方杂志》编委工作。同时,写了一些反映边区变化的小说和散文。1948年冬,他奉命南下中原,在郑州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副刊》主编、中原文艺界协会副主席,并和李季一起筹办《长江文艺》。1949年7月,任中南五省文艺界赴京代表团团长,率团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会后,返回武汉,筹建中南文联,任文联党组副书记,文联副主席,主编《长江文艺》。
新中国建立后,于黑丁先后担任中南作协主席、武汉作协主席、湖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河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系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先后任作家代表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出访苏联、菲律宾等国。于黑丁的作品结集的有《炭窑》、《母子》、《北大荒之夜》、《战友》、《火场》、《沁河岸上》等。结集的文艺理论著作有《文艺论集》、《作家·时代》等。有的作品被译成英文和俄文在国外发表。2000年,于黑丁被授予河南省文学奖——终生荣誉奖。2001年病逝。
“于黑丁”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