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德州市名人>武城县名人

戚夯

暂无戚夯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武城名人戚夯介绍

原中共冀南第六军分区抗日独立营长

戚夯烈士,1893年生于山东省武城县戚庄村。原名戚伯黎,参加革命后改名为戚夯。在革命队伍中,历任武城县抗日县政府代县长、中共冀南第六军分区抗日独立营长、冀南第六专员公署组织部长、邯馆铁路局筹建处财务处处长。1948年4月在国民党特务操纵策划的“白阳古教”武装暴乱中壮烈牺牲,享年57岁。

戚夯生平

1918年,武城县成立“地方自治筹备会”,任自治会主任。1924年,国民党武城县县政府成立“财政保管处”,任科长。1924年春,有一些土匪袭击戚庄,大肆烧杀抢掠,群众30余人丧生,他回村调查后,上报县公署,并投书报社,上级拨下救济款,并在村北立碑悼念死者。1930年,财政处改建财政局,任局长。1935年,调任平原县财政科长,同年又调济宁任财政科长。在前任交接账目时,账目不清,且有多处涂改,显然有贪污行为,前任见事已败露,托人向他疏通,遭拒绝后恼羞成怒。此人与省民政厅长李树春关系较好,遂向省政府韩复榘诬告,他被撤职逮捕,押送济南军法处,关押在历城看守所。意外的打击,使他对国民党黑暗统治有了认识,不推翻黑暗统治,劳苦大众永无翻身之日。出狱后回到老家,深居简出,专心读书写作,写了《狱中杂记》,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县长弃城南逃。1938年,范筑先将军派徐占奎重组政府,他任行政科长。1939年初,日寇占领武城,临时政府夭折,回到戚庄老家。伪政权请他出山,他声称有病拒绝。儿子戚烽,原在德州读书,事变后返乡,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鼓励儿子投笔从戎,效命国难,戚烽趁机向父亲讲述革命道理,分析形势,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父子共同走上了革命道路。1939年秋,以戚夯的名义,组建了武城第一支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戚庄游击队。由于当时环境恶劣,一家人迁往河西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游击队发展为独立营,任营长兼二区区长。1940年,经王新、刘远光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他的女儿、儿媳及不满一周岁的外孙女被敌人捕去押入伪警所,迫使他父子脱离革命,他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答。在我党多方营救下,1941年夏,亲属终于获释。在他的影响下,全家10余名亲属先后参加了革命工作。

1940年5月,武城县抗日政府成立,任民政科长。1941年8月,任代县长兼民政科长。由于敌人对解放区“扫荡”,环境更加恶化,他克服种种困难和群众同甘共苦。1942年12月下旬,儿子戚峰在战斗中牺牲,他以高度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将国难家仇集中在敌人身上,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1943年夏,调往太行边区参加整风学习。同年冬,学习结束,调任冀南行署六专署文教科长。1945年6月,任武城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 1948年初的地委整党工作,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始终精神乐观,对党毫无怨言。他奉调邯馆(邯郸、馆陶)铁路局,任会计科长,到职后紧张筹建铁路建设。

1948年4月27日夜,国民党反动派纠集暴徒两千余人,将肥乡县政府、公安局和邯馆铁路办事处分别包围袭击。办事处全体干部奋勇抗击,打退了敌人几次进攻,敌人登房纵火。在撤退中,他腰部中弹,伤势严重,流血过多,加上年老体弱,壮烈牺牲,时年57岁。

同年10月,他的遗体运回武城,武城县党政军民对他隆重公葬,干部群众沉痛哀悼,修墓立碑,称颂他的功绩,纪念他的崇高革命精神。

戚夯补充介绍

  戚夯(1893—1948)原名戚伯黎,字牖民。武城县杨庄乡戚庄村人。1918年任武城“地方自治筹备会”主任。1925年任国民党武城县政府财政科长。1935年任济宁县财政科长。 1938年8月至1939年11月任武城县抗日游击队队长,后游击队改编为独立营,任营长。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代县长兼民政科长。 1944年调任冀南区六专署行政科长。1945年6月任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1948年初调邯(郸) 馆(陶)铁路任会计科长。同年4月,国民党组织武装-,他在突围中牺牲。

  “戚夯”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