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威海市名人>环翠区名人

董均伦

董均伦人物照片

环翠名人董均伦介绍

民间文学搜集家

董均伦 (1917~2004),山东威海人。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历任八路军印度援华医疗队翻译,留守兵团英文教师,部队文艺社、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业创作员,胶东文协和山东省文协、省文联、省作协及中国曲协、上海作协专业作家。山东省民协主席、政协委员、作协名誉主席,中国民协常务理事。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董均伦简介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17

民 族: 汉族

民间文学搜集家。山东威海人。华北外国语专科学校肄业。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八路军印度援华医疗队翻译,留守兵团区院英文教师,部队文艺社、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业创作员,胶东文协、山东省文协、山东省文联、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国曲协、上海作家协会等地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山东省民协主席、政协委员、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协常务理事。曾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董均伦经历

董均伦作品

董均伦(1917—2004),男,1917年出生于威海市远遥疃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他5岁那年,爹出海打鱼再也没有回来。一家人在村子里过不下去,便去了威海街里。虽然千难万苦,娘还是让他上了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厌恶黑暗的旧社会。1934年在烟台上学的时候,烟台有个大华书局,里面有不少进步的文艺书刊,他没钱买,就常常在那里看。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也想当一个记者,替劳苦大众说话,替中国人民争气。为了这个目的,他考进了北平外国语专科学校。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使他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救国,也只有跟着共产党走,中华民族才有出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回到烟台,创办了《流火周刊》,但只出了一期,便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查封了。他逃离了烟台,经过了好几月的艰难曲折,终于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到了延安。1938年6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军医院翻译,野战医院英文教员。1942年至1946年从事创作。1946年春至1951年7月先后在胶东作协、中国曲协、上海作协、山东省文联工作。

董均伦在八路军医院任翻译时,看到一些国际友人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最西北角的穷地方,夜以继日地工作,使他很受感动。那里常有从前方回来的同志,谈战斗故事,有的还说起白求恩。耳闻眼见和亲身体验,这些人和事越来越深刻地打动着他。于是他写了《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国际友人巴苏》等文章,还写了小说《村姑》、《村妇》,先后发表在延安《新中华日报》、《八路军军政杂志》上。他就是这样开始了文艺创作,是生活的激流把他带进文艺队伍来的。不过,他自己真正明确“深入生活”对搞创作的重要性,还是在鲁艺广场上听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在《讲话》的哺育下,他随边区政府工作队到了三边地区,参加了大选举工作,后又到八路军留守兵团去体验生活。所到之处,都流传着有关刘志丹的故事,激起他的创作热情,于是他动手写了《刘志丹的故事》,连载在延安《解放日报》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阔别八年的故乡。解放战争时期,他目睹了敌人的残暴,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跟敌人进行了勇敢、坚强、英勇的斗争,火热的战斗生活,使他写出了中篇小说《血染潍河》等作品。

沿着他一贯坚持的深入生活的道路,1952年初冬,他和妻子江源下到了昌南县的牟家庄,当时叫“安家落户”。他俩在一位老贫农家的小厢屋里住了下来。在牟家庄先后住了有十多年的光景,后来又来到了沂蒙山区的临朐三个山村,呆了有三年多的时间。在牟家庄和临朐的那些年里,他和江源合写了一个长篇《红花才放红》、两个短篇集《麦子熟了的时候》、《蚕姑》。在这期间,生活还给了他们一桩料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走民间文学道路。说偶然也不偶然,因为多年生活在农村,是群众的喜爱促成了的。农村生活这片五彩缤纷的沃土,给他亮出了蕴藏丰富的精神宝库。这些民间传说故事,包含着群众的经验智慧,体现着人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像众多的繁星那样曾经亮在过去,今天也有了它的光彩。他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认为应该把这些既有思想又有艺术性的传说故事写下来。在那些年里共出版了《石门开》、《玉仙园》、《找姑鸟》、《匠人的奇遇》等十多个民间故事集。

“文革”后,他和江源重新下到临朐。出版了48万字的《聊斋汊子》后,又扩大了搜集面,在被称为齐鲁之帮的山东省,从东到西跑了20多个县。行万里路,找千人谈,于1987年又出版了47万字的《聊斋汊子》续集。在这期间,日本东京平凡出版了他们的《山东民话集》,德国莱比锡英译尔出版社出版了《白果子—中国民间故事集》。为了写《孔子世家—九十九个半故事》,他和江源曾经5次到曲阜、三下泗水、兖州、汶上、济宁、平邑、邹县、嘉祥,古鲁国的地面差不多都跑遍了。花了8年的功夫,终于出版了44万字的《孔子世家—九十九个半故事》。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鼓励和支持,1986年省政府和省直机关工委分别授予他“山东省劳动模范”、“省委机关优秀党员”称号。

董均伦曾说:只要到生活这个“源泉”中去,就会有收获。如果把人民比做母亲大地,我就像树上的绿叶一样,永远思念和感谢大地赐给我的恩惠。

董均伦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红花才放红》,专著《纪念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小说《村姑》、《村妇》、《刘志丹的故事》,中篇小说《血染潍河》,故事集《小小故事》、《半湾镰刀》、《传麦种》、《宝山》、《石门开》、《金须牙牙葫芦》、《三件宝器》、《一棵松树的故事》、《匠人的奇遇》、《玉仙园》、《玉石鹿》、《找姑鸟》、《奇异的宝花》、《山东民话集》、《中国民间童话》、《孔子世家——九十九个半故事》,短篇小说集《麦子熟了的时候》(合作)、《蚕姑》等。

董均伦董均伦 - 著作书目

从沙漠到海洋(随笔)1948,大连大众书店

半弯镰刀(民间故事)1948,大连大众书店

小小故事(民间故事)1948,大连大众书店

血染潍河(中篇小说)1949,北京新中国书局

觅汉和少掌柜(民间故事)1949,太岳新华书店

刘志丹的故事(短篇小说)1949,天下

单辨郎(民间故事)1950,三联

传麦种(民间故事集)1952,人文

运输线上的志愿军英雄(故事集)1953,山东人民

一个疯女人(小说集)与江源合著,1954,山东人民

金瓜配银瓜(小说集)与江源合著,1954,通俗

金瓜香(民间故事)与讲源合著,1954,通俗

龙眼(民间故事集)1954,通俗

宝山(民间故事集)与江源合编,1954,上海少儿

亲事(通俗故事)与江源合著,1955,中青

玉石鹿(民间故事)1955,山东人民

红花才放红(小说集)与江源合著,1955,通俗

金须牙牙葫芦(民间故事集)与江源合编,1955,天津通俗

石门开(民间故事集)与江源合著,1955,上海少儿

青山里的宝槽(民间故事)与江源合著,1956,浙江人民

地雷阵(短篇小说集)1956,江苏人民

三件宝器(民间故事集)与江源合著,1956,少儿

葫芦娃(童话)与江源合著,1956,浙江人民

一棵松树的故事(民间故事)1957,天津人民

玉仙园(民间故事集)与江源合著,1958,作家

匠人的奇遇(民间故事集)1958,少儿

麦子熟了的时候(短篇小说集)与江源合著,1956,作家

蚕姑(短篇小说集)与江源合著,1958,作家

刘志丹和老乡(故事集)1959,山西人民

刘志丹用巧计(故事集)1959,陕西人民

找姑鸟(民间故事集)与江源合记整理,1963,人文

奇异的宝花(民间故事集)1980,新蕾

聊斋汊子(民间故事集)与江源合著,1984,民间

聊斋汊子续集(民间故事集)与江源合著,1987,民间

董均伦董均伦 - 荣誉

《聊斋汊子》获全国民间文学荣誉奖,《聊斋汊子续集》获山东泰山文艺创作一等奖。

董均伦补充介绍

  董均伦 (1917~2004)

  山东威海人。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历任八路军印度援华医疗队翻译,留守兵团英文教师,部队文艺社、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业创作员,胶东文协和山东省文协、省文联、省作协及中国曲协、上海作协专业作家。山东省民协主席、政协委员、作协名誉主席,中国民协常务理事。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红花才放红》,专著《纪念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小说《村姑》、《村妇》、《刘志丹的故事》、《血染潍河》,故事集《小小故事》、《半弯镰刀》、《山东民话集》、《中国民间童话》、《孔子世家——九十九个半故事》,短篇小说集《麦子熟了的时候》(合作)、《蚕姑》等。《聊斋汊子》获全国民间文学荣誉奖,《聊斋汊子续集》获山东泰山文艺创作一等奖。

  “董均伦”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