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济宁市名人>汶上县名人

陈伯衡

暂无陈伯衡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汶上名人陈伯衡介绍

山东汶上籍烈士

陈伯衡(1906~1939)原名宪璇,笔名行鱼。山东汶上人。幼时家庭较富裕,得以私塾启蒙。16岁考入城内书院高小,后就读于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和北平(京)大学。动荡的年代,造就了他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性格。

陈伯衡人物生平

1906年,生于山东省汶上县汶上镇南周村人。

1928年,国民党北伐军控制汶上后,他利用学校停课之机,积极参与汶上县党部工作,同曹志尚(有传)等同学旧友一起,发动农民斗倒了作恶多端的二区区长房子健。同年,他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加入国民党。

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积极参加了北京大学组织的赴南京请愿示威活动。

1935年,毕业后在济南齐光中学任教务主任。并成为《齐光校刊》的主要撰稿人。

1937年10月,他投笔从戎,并先后与中共鲁西南工委和中共东平县委书记万里取得了联系。

1938年2月,陈伯衡与鲁西南工委派来的共产党员刘星等人,一起在汶上申垓村(现属梁山县)附近的永安寺发动汶上永安寺武装起义,建立了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陈伯衡先后任挺进队长、东进梯队司令、六支队一团团长。

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3月,在郑海战斗中牺牲。

陈伯衡人物经历

1931年,考入北大经济系不久,就与进步师生有所接触。“九一八”事变后,他为大片国土沦陷和蒋介石集团的卖国行径痛心疾首,踊跃参加了赴国民党南京政府请愿示威活动。之后,他通读了《资本论》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35年北大毕业,他被济南齐光中学聘为教务主任,革命思想更加活跃。他介绍北大同学、共产党员杨启哲到齐光中学当代课教师。当杨受到反动当局注意后,他及时帮助其离开学校。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陈伯衡怀着极大悲痛,主持《齐光校刊》编发悼念鲁迅专号,并亲笔撰写了1.3万余言的《鲁迅先生的战绩和思想》一文,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精辟阐述了鲁迅思想风格的形成及其伟大战斗实绩。这篇慧眼独具、风格近乎鲁迅的全面介绍和歌颂鲁迅的杂文,不仅在当时堪称屈指可数,今天看来,也不失其科学价值和战斗光辉。在这期校刊上,他还以沉恸高昂的笔触,为鲁迅题写了一副百字挽联,深切表达了他决心发扬鲁迅精神,誓同侵华日寇和汉奸走狗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横世噩噩,尽是阿Q相;端赖阔斧大笔净吾华族魂与血,孰料竟而散手以去,呐喊摇旗恐绝绪,吁嗟,彷徨……!彷徨?更须挥泪思奋发。举目滔滔,遍地汉奸踪;正待冷潮热骂诛彼丑类鬼蜮心,不意从此“埋掉拉倒”,“打狗落水”复属谁?呜呼,而己……!而己?只得偷暇哭先生。在此前后,他还于《齐光校刊》上发表了《目前教育的危机》、《青年在学校》和《关于“数”》等文章。前两文尖锐批判了教育界严重存在的崐官僚化、八股复活等时弊,后一文则通过对“数”的概念形成、发展和“数”与“量”的辩证关系等论述,巧妙而深刻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表明了此期的陈伯衡不仅是一个爱国者,而且已是一个 接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西安半月记》及在南京机场《对张杨训话》二文。国民党教育部通令全国中等以上学校停授国文课,以此二文为教材。陈伯衡佯若不闻,照常讲授国文课。

1937年初,胡风根据鲁迅生前授意和中共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撰写的《文学与生活》一书出版后,他立即带头在高年级中讲授。

1937年10月,日军逼近济南,齐光中学举校南迁。经汶上时,他听说旧友刘起文、曹志尚等准备组织抗日队伍,遂产生强烈共鸣。毅然决定留汶举义,共赴国难。当时,起义筹备者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举什么旗,跟谁走。陈伯衡以其固有威望和崭新革命思想,很快统一了大家认识:坚决依靠共产党!他通过种种关系,两赴济宁,终于找到中共鲁西南工委,要求负责人江明派人指导。江明热情赞扬了汶上义士们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委共产党员刘星以中华民族抗日解放先锋队名义,协助陈伯衡等组织骨干、发动起义。此后,他和刘星、曹志尚、刘起文等分头行动,走村串户,从人员、枪支、钱财等方面,做了大量动员筹备工作。

1938年2月5日,他同刘星等于永安寺正式领导起义,在鲁西南一带率先拉起了有共产党员指导参加的抗日队伍——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同年5月,自卫队编为范筑先部第十支队挺进队,陈伯衡任队长;10月,与东平地方武装合编为十支队东进梯队,他任司令员;12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一团,他任团长。他和战士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冬睡草窝,夏宿野地。凭着一腔热血和大智大勇,带领战友们克服生活、装备上的种种困难,冲破敌人层层封锁,先后转战于汶上、东平、平阴、聊城、冠县等黄河之滨的十几个县,一次次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自卫队成立之初,未建立党的组织,一度与中共领导机关失去联系。究竟如何带好这支新生的抗日队伍,同强大的敌人进行有效斗争,开始并不十分明确。他一面向曹志尚等有军事经验者请教,一面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和《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描写战争的名著,以其聪慧的悟性和卓越的指挥才干,带领战友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时,由于受到日伪和国民党双方钳制,生存处境十分困难。为粉碎敌人相互勾结的罪恶阴谋,争取各种力量联合抗日,他在带领战友深入发动群众的同时,向流亡中的国民党汶上县政府开展了统战工作。一次,他带领几名精干战士赴沙河站同国民党县长崔百朋磋商避免磨擦、共同抗日问题,因发生争执,双方卫兵忽地抽枪对峙起来。崔百朋吓呆了,不知所措。陈伯衡却镇静如常。他以沉稳威严的大将风度向双方卫兵命令道:“都把枪收起来!我们是来谈问题的,不是来干仗的!”一句话稳住了局势,使谈判得以继续进行,并取得初步成果。1938年部队进驻东平县苇子河村。侦察员扣留了一名受日军收卖、传递假情报的邮差。不少人主张将其就地正法。陈伯衡劝阻说:“他是一时受敌人蒙蔽的穷苦百姓,我们要争取让他为我们服务。”他继之做了一番分析,使在场同志茅塞顿开。经过教育,邮差果然痛改前非,向部队提供了不少日军情况。陈伯衡领导的这支起义部队,很快受到东平县地下共产党负责人万里的重视。

1938年春,他派杜子俭到自卫队,帮助建立党的组织。陈伯衡异常兴奋地表示:“我们很欢迎你来!”之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忘我地学习和工作。当年秋天被吸收为中共党员。

1939年3月22日,他奉命率部赴东平郑海一带阻击日军。日军倚恃装备精良,骄狂直进。他抓住敌人这一弱点,利用地利人和有利条件,一接火,就将敌先头部队打了个落花流水。敌人恼羞成怒,动用迫击炮、重机枪疯狂顽抗。激战持续了5个多小时。下午17时许,伯衡亲临迫击炮阵地,指挥炮手发起最后反击,不幸中敌枪弹,牺牲了。战斗结束后,中共鲁西区党委和115师师部,为其召开了万人追悼大会。指出:他的牺牲,对六支队一团乃至整个抗日战场,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陈伯衡补充介绍

  陈伯衡(1906—1939)原名宪璇,笔名行鱼。汶上县汶上镇南周村人。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积极参加了北京大学组织的赴南京--活动。1935年毕业后在济南齐光中学任教务主任。1938年参加领导汶上永安寺武装起义,建立了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陈伯衡先后任挺进队长、东进梯队司令、六支队一团团长。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在郑海战斗中牺牲。

  “陈伯衡”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