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济宁市名人>汶上县名人

曹元用

暂无曹元用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汶上名人曹元用介绍

历史人物

曹元用(1268年—1330年),字子贞。祖籍阳谷阿城(今阳谷 ,一说嘉祥县纸坊镇李村),后迁居汶上。元代大臣,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并称为“三俊”。

父曹宗辅,官德清县主簿。早年随家人迁徙至汶上大张村(今嘉祥县梁宝寺镇)。幼时嗜书,过目成诵,尤精於《易经》、《春秋》,每晚读书,常达旦不寐。后来担任镇江路儒学正,在大都时为翰林学士承旨阎复所赏识,任御史台掾史。延祐六年(1319年),为太常礼仪院经历。

元文宗天历二年(1330年)去世,赠正奉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东平郡公。谥"文献"。有诗文集40卷,名《超然集》,

曹元用人物生平

嗜好读书

曹元用祖籍阿城,后迁居汶上。曹元用天资聪敏,性格开朗,幼好读书,过目不忘,每夜读书,常通宵达旦。父亲怕他因此得病,阻止他,他却用衣蔽住窗子,在房内默读。

名列三俊

曹元用开始任镇江路儒学正,期满考核合格,游于京师。翰林承旨阎复,对于各地来的士子很少有称赞的,见到元用,将他所写的文章给曹元用看,曹元用立即指出其中的毛病,阎复认为曹元用是个奇才,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曹元用认为国史院的官员都才不称职,请于测试后录优任用。

御史台聘他为属官,曹元用不曾学过如何办理公务,但对一些事情却能有明确的判断,御史台的属吏们反而要向他请教。转为中书省右司的属员,与清河的元明善、济南的张养浩,并称为“三俊”。

后授任应奉翰林文字,又转任礼部主事。在当时历朝皇后死后,还是称其名,没有谥号,曹元用认为:“皇后为天下之母,岂可直接称其名,应加上美好的称号,以发扬其美德。”改任尚书省右司都事,转为员外郎。废除尚书省后,他退居任城,在那里住很久,齐、鲁间士人向他求学的甚多。

仕途经历

延祐六年(1319年),授太常礼仪院经历,建议太子硕德八剌亲自参加祭祀之事,精心于礼乐。硕德八剌亲自主持祭祀的礼节、仪仗队、车马、服装等制度,都是他裁定的。原来太庙九代皇帝的灵位分室供奉,但都在一殿之内祭祀。

元仁宗驾崩后,殿内也无室可以供奉了,便在武宗室之前接了一间供奉。元英宗上京召集礼官讨论此事。曹元用认为,应该建大殿于原殿之前,内设十五室。元英宗认为此议甚好。授曹元用为翰林待制,迁任直学士。

至治三年(1323)八月,发生铁失刺杀元英宗的事变,叛党赤斤铁木儿突然来到京师,收缴各衙门大印,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一人未去,并声称:“此非常之变,我宁死也不能屈服。”不久,这次政变以失败告终,人们都说曹元用有先见之明。

尽心尽职

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授曹元用为太子赞善,后转为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又任大朝会的纠仪官,在退朝时号令循序而退,无夺门而出的事情发生。他认为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应列入正班,应自成一列。这些建议均被采纳。丞相拟废除科举制,曹元用反对:“国家文治正要用此制度,怎么能废!”有人提出对太庙的祭祀由四季减为冬季,曹元用说:“禴祠尝烝(古四时之祭的代称,禴指最薄一祭、祠为春祭、烝为冬祭、尝为秋祭),是一年四季的祭祀,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经典礼仪中十分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因为吝啬钱财而废除利益呢!?”

泰定三年(1326年)夏,发生日食、地震、星变,也孙铁木儿诏令廷臣商议消灾之策,曹元用提出:避免天灾的办法,是不讲空话,但务实际,也就是实行德政。具体说就是:节省一切不应开支的费用,选拔贤能者为各地守令,抚恤贫民,祭祀天地,禁止佛事,停止不必须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鼓励和惩罚士民。这些意见都切合实际,清除当时政治中的弊端。他还论及科举取士之法,认为应当革除冒名顶替,严格进行考核,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任用。这些意见朝廷都予以肯定。拜为中奉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参与修纂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又奉旨纂集甲令为《通制》,把唐朝的《贞观政要》译为蒙古语言。这些书编成后都流行于世。凡朝廷的文告和命令,都是元用起草的。文宗时他起草宽恤之诏,受到也孙铁木儿的称赞,赐金织纹锦。

天历二年(1329年),曹元用代表皇帝到曲阜孔子庙举行祭祀,回来献上孔子像及所撰的代祀记,元文宗非常高兴。正值太禧宗禋院副使是个缺职,中书省上奏让曹元用担任,元文宗不答应,说:“他是翰林院学士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把他任用在大事情上。”当曹元用去世时,皇帝哀悼很长时间,告诉侍臣说:“曹元用尽忠竭力,现在死了,应当赐赙钞五千缗(一千文)。”又追封为政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东平郡公,谥号文献。 济宁市太白楼、曲阜孔庙、邹城孟庙,存其撰文碑。

曹元用历史评价

元文宗:曹子贞尽忠宣力。

宋本:力主国文治、严科考、革冒滥、唯才是举。

戴表元:属辞庄屈之洁,析理荀孟之达,比事左班之覈也。

曹元用个人作品

《介春堂 》

《李白酒楼 》

《京都次马伯庸尚书【一作和赵子昂】韵二首 》

《上京次王继学韵 》

《丁卯校艺贡院作》

《秋怀 》

《题周曾秋塘图 》

曹元用补充介绍

  曹元用(1268—1330年),字子贞,汶上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学者。一生在元朝中央担任重要官职。他精通历代典章礼制,对元朝礼乐制度建设贡献极大。他学问博大精深,有多种著作流传后世。

  曹元用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其父曾做过德清县主簿。他质禀俊爽,幼年时便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毅力。曹元用十分喜欢读书,记忆力极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常常读书到深夜。他的父亲怕他累坏了,每天赶着他熄灯睡觉。为了避开父亲耳目,他每晚用衣服把窗户挡起来,继续苦读。由于勤奋与聪颖,青年时代的曹元用便成为一个学富五车、博学多才的学者。

  后来,曹元用游学到元朝首都。当时朝中文坛领袖是翰林承旨阎复。作为名满天下的著名学者,阎复从不轻易称赞后学。曹元用拜见他时,他拿出自己的文章给曹元用看,曹元用并不因为阎复是大学者而惧怕,他如实地谈了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指出了文中的缺失。阎复大为惊异,十分佩服这个有胆、有才、有识的青年,马上推荐他担任了翰林国史院编修。曹元用踏入仕途后,先后担任过中书省右司掾、礼部主事、尚书省员外郎、太常礼仪院经历、翰林待制、直学士、礼部尚书兼经筵官、中奉大夫侍讲学士兼经筵官等职。

  曹元用为官一生,基本上未离朝堂,他对元朝礼乐典章制度建设贡献很大。他针对翰林院不少人无才无守、混禄保位的情况,提出翰林考选的建议,择优录用,不合格者要降调。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用,翰林院所有人员都参加了严格的考试。通过考试,选拔了真才,裁汰了庸劣之员,翰林院才真正成了人才荟萃之地。元朝初期,皇后逝世后没有谥号,臣下皆可直呼其名。曹元用建议仿照汉制给皇后加徽号,此后,元朝才有了皇后谥典礼制。元朝的宗庙建制、礼祀仪注、鹵簿舆服也大多数是曹元用亲手制订的。这些制度的创立使元朝改变了游牧民族的质野面貌。

  元朝时期,蒙古人排斥汉人,大小官职皆是蒙古人、色目人优先选授。延祐二年开科取士,主要也是录取蒙古、色目人。汉族名额很少。但是,这一点微小改革蒙古贵族也反对。泰定时期,一班蒙古王公提出废除科举。曹元用向皇帝指出:方今天下已定,文治昌明,应当鼓励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效忠国家,万万不可阻塞他们的报国之途,否则,必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他的坚持下,科举未罢。曹元用和其他汉族官僚还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修订,注意约束蒙古、色目贵族科场舞弊,使元朝科举逐渐走上正规化。

  曹元用为人刚正,识大体、有主见,至治三年(1323年),赤斤铁木儿叛乱,乘元帝不在京师之机攻进京城,掳走两院大学士北逃。许多人跟着走了,曹元用坚决不走。他说:“此为乱贼之叛,我宁死也不离京师!”不几天,官军平定了叛乱,朝野上下无不佩服曹元用的胆识。泰定三年(1326年),日食地震。曹元用上疏指出:天变向我们示警,消除灾变不能只用空言,而应该修明政治,办些实事。现在天下凋敝,当务之急是节约浮贵,选择廉洁贤明的地方官,抚恤贫民,减少佛教祭典,停止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整顿吏治、严格法制。曹元用的奏章句句切中时弊,传诵一时。

  文宗即位,曹元用代他去曲阜祭祀孔子,回朝后染病,于天历三年(1329年)去世。追封东平郡公,谥为文献。

  曹元用一生著述甚丰。有诗文集《超然集》40卷行世。许多学者名臣出自他的门下。当时,他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并称为“三俊”。

  “曹元用”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