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辽宁省名人>辽阳市名人>灯塔市名人

李伯秋

李伯秋人物照片

灯塔名人李伯秋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李伯秋(1916年—2005年7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5年7月18日,在沈阳病逝,享年89岁。

李伯秋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6年,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县一个教师家庭。少年时期在沈阳读书,“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北平。

1936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国民党第三路军政训班工作。

1938年,参加徂徕山起义后,被编入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在第4支队第3中队当战士。后任第4支队1团1营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1940年3月,任鲁中八路军4支队1团政委。

1943年4月,任八路军115师暨山东军区鲁中军区2团政委、第5军分区兼2团政委、第1军分区副政委兼警备2旅政委。

1945年9月,任八路军115师暨山东军区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委、山东军区3师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南满军区(即辽东军区)第3纵队(原山东军区3师和警备3旅及冀热辽军区21旅、23旅合编)7旅政委。

1948年1月1日,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7师政委。8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第3纵队(下辖7、8、9师)7师政委。11月17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兵团第40军118师(属头等主力师)政委。

1949年3月11日,任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第40军118师政委。后升任第40军政治部主任。

建国之后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40军政治部主任。

1950年10月19日,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40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第一至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朝鲜西海岸反登陆防御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

1953年7月回国后,任第40军代政委。

1954年6月,任第40军政委。

1961年12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

1967年,在辽宁省夺权上台,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执行了一系列极“左”政策。

1968年5月10日,当选为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5年2月4日11时,接到临震预报后,李伯秋向下辖市、县发表了四点指示:把地震范围划清楚,包括确定震中多大;在地震中心划个戒备区,采取紧急措施,昼夜值班巡逻,不坚固的房子要借宿睡觉;市、县、公社在震中区要值班,坚守岗位,有情况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工厂、矿山建筑物、水库、桥梁、坑口、高压线等要加强戒备,坚守岗位,专人看管,有情况要报告。当晚上19时半左右,海城发生七点三级强烈地震,地震袭击的6个市、10个县的震区范围内,城镇房屋毁坏508万平方米,农村民房毁坏86.7万间,却仅有1328人死亡。

1976年,担任毛泽东联络员的毛远新一方面在北京活动,同时不断地向辽宁发号施令。李伯秋在抓民兵工作时反复宣讲:“现在革命的任务是消灭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又在党内,民兵工作的任务转变也就在这里”,“我们民兵工作现在不做好,等到大难、国难临头时,那就来不及了”。他还指令下属的公安部门要专门组织人力研究“对党内资产阶级实行专政”等问题。

1977年,被免去在辽宁省的领导职务。

1986年,被开除党籍、军籍,按师级干部待遇做退休处理。

1990年,恢复党籍、军籍。

2005年7月18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9岁。

李伯秋所获荣誉

获得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准军级、原东北军区),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补授)。

李伯秋补充介绍

  李伯秋(1916-2005.7.18)1916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县一个教师家庭,少年时期在沈阳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1936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参加“一二·九” 运动,加入中共。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

  职位简介

  “七七事变”后,按中共北方局指示,离开北平到济南,在国民党第叁路军政训班工作。韩复榘不战而逃后,他参加了徂徕山起义,在第4支队3中队当战士,不久任中队指导员,以后担任过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旅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军政委、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他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卓有成效,而且潜心学习作战指挥,亦文亦武,军政全能。

  战争故事

  1940年3月,鲁中八路军第3次整军,四支队的3个营编为四支队1团,吴瑞林为团长,李伯秋为政委,这个团是鲁中地区的主力部队。

  5月日军来犯,上级命令1团在杨家横伏击。当时团长吴瑞林不在,李伯秋摆了个“空城计”,把1营放在西山,把2营放在东山,让鬼子进庄。日军进庄后,李伯秋指挥部队攻击,给日军杀伤后,主动撤至西山,待敌退却时,实施追击,又歼敌一部。杨家横战斗结束后,日军大队长因部队伤亡过重引咎 身死。李伯秋对吴瑞林的治军和作战十分服,吴瑞林对李伯秋也很尊重,吴瑞林说:“你是个大学生,是我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老师。”吴瑞林的夫人被日军抓获,是李伯秋定计将她营救出狱。鲁中军区曾认定李伯秋是“托洛茨基分子”,命令吴瑞林把李伯秋抓起来。吴瑞林拒不执行命令。他说:“李伯秋是什么人我们最知根底,他绝对不是托派。我团现在不属于鲁中军区领导(1940年组建山东纵队第1旅,四支队1团编为1旅2团,即著名的“老2团”),我只能执行山东纵队的命令。”保护了李伯秋。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李伯秋去东北。四平保卫战后,7旅政委李伯秋觉得不能一味地消极退却,得看准机会杀它个回马枪。旅长曾国华也有同感,接受了李伯秋的建议。部队在向南开进的途中,发现敌新6军一个营在团长的带领下单独进驻黑石镇,是一处比较孤立的薄弱环节。

  曾国华、李伯秋觉得这是歼敌的好机会,纵队领导决定8旅阻援,7旅攻取黑石镇。新6军的这个营,士兵都是抗战期间应征的高、初中毕业生,训练有素,7旅强攻一宿没有结果,便沿袭抗战期间的惯例,拂晓撤出战斗,白天隐蔽休息。留下最后交替撤退的一个-现此时守敌要突围,立即趁乱突入黑石镇,歼敌一部,其余逃窜之敌,也被7旅其它部队歼灭 。李伯秋擅长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他所在的部队开展了群众性自我进行阶级教育的诉苦运动,即“诉苦和叁查”

  李伯秋与战友合影

  李伯秋与战友合影

  ,后来被毛主席命名为“新式整军运动”,在全军推广。

  诉苦教育最先发端于3纵7师20团,这个团是鲁中军区的主力“0团”,是参加徂徕山起义部队的基础。 部队进入东北后,成分发生了变化,四平保卫战后,逃亡较严重。李伯秋主持召开了7师第一届政工会议,在会上做了《试论阶级教育》的专题报告,提出了“吐苦水”、“挖苦根”的初步想法。韩先楚任东北野战军3纵司令员,提出奔袭威远堡,大多数领导不赞成,纵队政委罗舜初提出表决,支持韩先楚的只有两票,其中就有李伯秋。林彪批准了韩先楚的方案,果然打了胜仗。

  抗美援朝

  1950年,志愿军准备入朝,当时志愿军的领导人尚未确定,由高岗召集各军-传达入朝决定。40军政治部主任李伯秋在会上汇报了40军的战斗力和准备情况,并汇报了部队存在该不该打,能不能打,敢不敢打和会不会打的问题。高岗认为这四个问题提得切中要害。

  40军一入朝,军长温玉成和李伯秋晋见了彭德怀,按彭德怀的要求,李伯秋架设了一条40军与总部之间的直线电话。40军初战告捷,抓了一些美国兵,李伯秋能讲英语,自审问俘虏。

  李伯秋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朝鲜西海岸反登陆防御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

  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

  文革时期

  回国后,李伯秋历任40军代政委、政委、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文革期间,李伯秋担任辽宁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关于李伯秋在文革期间的表现,一些资料作过披露:林彪在1967年6月28日指示,大军事机关的大院和广场都要竖立毛泽东像。

  沈阳军区也成立了一个毛主席塑像办公室。由军区司令员-任总指挥,李伯秋负责坐落在沈阳市红旗广场的群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具体的组织工作。李和伯比较尊重艺术家意见的。有一次,创作人员考虑到-的偏差,将毛泽东的一只手做短了些,李看了后觉得不舒服,建议他们还是按正常的比例做。但是,第二大早晨,当创作人员正在按他的意见修改时,李却突然驱车来到现场说:"还是照你们的意见做"。当时,还有一些人提出,夺取政权部分应该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开始,但李却还是坚持要从南昌起义开始。

  1976年,担任毛泽东联络员的毛远新一方面在北京活动,同时又不断地向辽宁发号施令。李伯秋在抓民兵工作时反复宣讲:“现在革命的任务是消灭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又在党内,民兵工作的任务转变也就在这里”,“我们民兵工作现在不做好,等到大难、国难临头,那就来不及了”。他还指令下属的-门要专门组织人力研究“对党内资产阶级实行-”等问题。张志新一案据说也是毛远新、李伯秋亲自过问的。

  批判-时,有的资料称李伯秋是“-骨干份子”。

  1988年,李伯秋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伯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