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吉林省名人>延边州名人>延吉市名人

刘北汜

刘北汜人物照片

延吉名人刘北汜介绍

文学家、历史学家

刘北汜,曾用笔名冯荒、董桑,男,汉族,1917年生,吉林省延吉人。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编辑、作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1991年,他被中国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92年10月,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中央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故宫沧桑》。1995年逝世。

刘北汜人物生平

刘北汜(1917—1995年),笔名冯荒、董桑。著名编辑、作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

1934年,刘先生读初中时,就开始在《延边晨报》的《银岛》副刊发表散文和诗歌,同年夏天他接替了《银岛》副刊的编辑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就学于西南联和大学中文系,后转入历史系。毕业后,曾在昆明云南大学附中任教。

1946年9月到上海大公报社后,他先后主编过副刊《文艺》《大公园》《读书与出版》《戏剧与电影》《文化生活》《群众文艺》等。1950年,在上海解放后的第一次文代会上,他当选为上海市文联副秘书长。1951年,他作为上海大公报唯一的战地记者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地采访,写过《朝鲜在战斗中》的通讯报导集。1953年以后,历任天津大公报、北京大公报文化生活组组长、副刊主编等职近20年。1978年调入故宫博物院,先后担任《故宫博物院院刊》主编、《紫禁城》杂志主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3年创建了紫禁城出版社,任社长、总编、院出版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他的主持下,《故宫博物院院刊》面向社会,成为在文博界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性刊物。他主编的《紫禁城》杂志,则成为以知识性、趣味性为主的普及性刊物。正是由于刘先生的远见卓识,使故宫博物院成为博物馆系统中唯一首创了两个刊物的博物院。

1989年他被《中国文物报》聘为特约编审,协助指导编辑出版工作。他还曾担任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俗文学会副会长等职。

1991年,他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任《诗书画》杂志主编,《世纪》杂志编委。他还以很大精力投入了全国文史研究馆大型丛书《新编文史笔记》的编辑工作,担任了10个分册的特约编审,参与了港台版丛书的审定工作。1992年10月,他被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北汜先生终生从事编辑工作及学术研究,是一位作家型学者,学者型作家,同时是一位孜孜不倦、甘为他人作嫁衣的老编辑。他的编辑生涯和文学创作长达60余年。在繁重的编辑出版工作之余,他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刘北汜先生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谦逊宽厚的风范,在新闻、出版、文物、历史、文艺界均享有很高的声望。

刘北汜主要事迹

历任昆明峨嵋中学、云大附中、中山高级工业职校教员,上海《大公报》编辑、副刊编辑室主任、朝鲜战地特派记者,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杂志主编、研究室主任,紫禁城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编审。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报》特约编审等。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刘北汜补充介绍

  刘北汜 (1917~1995)

  笔名冯荒、董桑。吉林延吉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历任昆明峨嵋中学、云大附中、中山高级工业职校教员,上海《大公报》、副刊室主任、朝鲜战地特派记者,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杂志主编、研究室主任,紫禁城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编审。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报》特约编审。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山谷》、《伙伴们》,中篇小说《云层》,散文集《拿红旗的人》、《曙光》、《雪霁集》,散文诗集《人的道路》、《荒原雨》,通信报告集《朝鲜在战斗中》,历史作品集《故宫沧桑》、《故宫春秋》等。

  “刘北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