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名人杨本升介绍
杨本升,兽医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创始人之一。首次在中国发现牛气肿疽和参与确诊牛甘薯黑斑病;首次在我国兽医专业开设免疫学课程,为我国现代兽医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杨本升生平简介
杨本升,字伯恒,1913年11月生于江西省瑞金县。1928年瑞金私立绵江初级中学毕业,同年升入南昌江西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理科班,1931年毕业。其后辍学待业年余,当时生活十分困难,但求学上进之心尚未衰减。1933年初,参加江西省教育厅代北平陆军兽医学校办理的招生考试(每省2名),被录取,由同乡师友资助旅费及保证金,赴北平复试,成绩合格,入该校本科第十六期学习。1936年12月毕业后留校,历任见习、助教、教官、学系主任等职,从事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工作。其间,先后于1940 年入陆军兽医学校兽医高级研究班第一期学习,1941-1943年在军医学校血清研究所进修,1946-1947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兽医学院深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兽医学校(后更名为第二兽医学校)细菌学系主任,高级兽医学校防疫学系主任,兽医大学训练部研究室副主任,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处处长、兽医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兽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原兽医大学)教授、专家组成员,《兽医大学学报》(1994年更名为《中国兽医学报》)、英文版《兽医大学年度论文选》(Annual Anthology of Veterinary College,PLA)及《现代英汉畜牧兽医大词典》主编。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编委、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吉林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
杨本升简历
1913年11月 生于江西省瑞金县。
1925-1928年 瑞金私立绵江初级中学学习。
1928-1931年 江西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学习。
1933-1936年 陆军兽医学校正科第十六期学习。
1937-1949年 陆军兽医学校见习、助教、教官、学系主任。
1940年 陆军兽医学校兽医高级研究班第一期学习。
1941-1943年 军医学校血清研究所进修。
1946-1947年 美国康乃尔大学兽医学院等校进修。
1949-1952年 西南军区兽医学校、第二兽医学校细菌学系主任。
1952年 高级兽医学校防疫学系主任。
1953-1956年 兽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训练部研究室副主任。
1956-1961年 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处处长、兽医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
杨本升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杨本升1940年率领陆军兽医学校学生赴贵州兴仁地区防治牛瘟,历时月余,遏制住了该地区牛瘟的发生和传播;事毕,撰写了“黔西八县牛瘟防治问题的商榷”总结报告。
1948年,他首次在贵州安顺发现牛气肿疽,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当时有的中国学者在美国杂志发表文章,断言“中国没有牛气肿疽”,并谓“如果谁认为有这种传染病,那必然是误诊”。他的发现澄清了这一错误论点。
1952年8月至1953年2月,杨本升与钟柏新奉命率领兽医大学本科第二期数名学员赴辽宁丹东设立军马检疫站,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留守处的领导下,圆满地完成了由朝鲜归国马骡的鼻疽检疫任务。
1954年底至1955年初,杨本升应农业部邀请,参加了“河南省牛气喘病病原研究”,任技术组组长,先后在北京及河南开封两地进行实验研究,确证该病系因饲喂感染番薯黑斑病霉菌(Ceratostomella fimbriata)的黑斑病红薯而引起的,为制定该病的根本防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本升热爱兽医教育事业,50多年来,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以及军内外各种训练班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教学任务,并积极指导研究生课题的选题、设计、论证、实验、总结、修改及答辩等工作。他教学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谆谆教导,数十年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他尤其重视教材建设,1948年,他与黄和瓒、邓定华、王志尧合译了《麦氏兽医细菌学》(L.A.Merchant:Veterinary Bacteriology),并自行集资印刷出版,在当时起到了丰富我国兽医微生物学教材内容的作用;
1951年,他和王志尧、黄和瓒合编了《免疫学纲要》,首次在我国为兽医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他在担任兽医大学训练部研究室副主任期间,除和其他教师合译了《兽医微生物学》(Я.Е.КолякоВ:Ветеринарная Микровиология)一书外,还具体组织领导了兽医专业用的十余部苏联教材和参考书的翻译,并参加了审校工作。在任吉林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期间,由农业部委托主编的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兽医专业用《兽医微生物学》,经试用在数十种教材中被评为两门质量较好的教材之一;并在1963年农业部召开的教材编审会上受到表扬。此外,他在编著、翻译和审订工作中,对于外文专业术语极其审慎,往往反复查对,务求正确,并校正了一些沿用已久的错误中文译名;如“支原体”(mycoplasma)应译为“霉形体”,“焦虫”(piroplasma)应译为“梨形虫”等。
杨本升主要论著
1 杨本升.狂犬病.见:李振翩.应用免疫学.军医学校血清研究所,1943
2 杨本升等.麦氏兽医细菌学.兽医学校,1948
3 杨本升等.免疫学纲要.西南军区兽医学校,1951
4 杨本升等.柯氏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大学,1954
5 杨本升等.兽医微生物学(全国统编试用教材).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6 杨本升.坏死杆菌病.见:家畜传染病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7 杨本升.家畜炭疽病、嗜血杆菌病.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 杨本升.需氧芽胞杆菌属、梭杆菌属、放线菌属.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 杨本升.狂犬病.见:兽医大学编.人畜共患传染病.兽医大学,1992
10 杨本升,廖延雄,刘玉斌等.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付印中
杨本升补充介绍
杨本升,字伯恒,1913年11月生于江西省瑞金县。1925年瑞金私立绵江初级中学学习,1928年毕业升入南昌江西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理科班,1931年毕业。其后辍学待业年余。1933年初参加江西省教育厅代北平陆军兽医学校办理的招生考试(每省2名)被录取,入该校本科第十六期学习。1936年12月毕业后留校,历任见习、助教、教官、学系主任等职。其间1940年入陆军兽医学校兽医高级研究班第一期学习,1941-1943年在军医学校血清研究所进修,1946-1947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兽医学院深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兽医学校(后更名为第二兽医学校)细菌学系主任,1952年高级兽医学校防疫学系主任,1953年兽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兽医大学训练部研究室副主任,1956年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处处长、兽医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兽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原兽医大学)教授、专家组成员,《兽医大学学报》(1994年更名为《中国兽医学报》)、英文版《兽医大学年度论文选》(AnnualAnthologyofVeterinaryCollege,PLA)及《现代英汉畜牧兽医大词典》主编。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编委、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吉林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96年逝世。
“杨本升”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