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名人吴凤笙介绍
吴凤笙(1823~1879)号纯治,字蟹谷,铜鼓东门口人。其少怀大志,决意效仿卫青、马援、霍去病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因而精读兵法,苦练武术,待机从戎报国。
太平军兴,吴凤笙响应朝廷号令,招募乡勇,组建刚毅团练,协助清军征战修河流域,屡操胜券,清廷授其府经略衔,并将刚毅团练编入绿旗正营,调往河南项城,反击太平军苗沛霖部。绿旗正营与刚锐、毅继等营协同作战,苗部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凤笙即挑选500名精壮,冒雨奔袭敌营,奋勇拼杀获胜。中丞严渭椿奏报朝廷:“吴凤笙身先士卒,通晓军务,善于用兵,才干过人……”皇帝下旨嘉奖,赏赐凤笙知县蓝翎,并令其统率新凤、毅健诸营,开赴信阳,围剿、招抚罗山27塞。在剿抚秤钩塞时,凤笙腹泻,又腿部受伤,其率部猛打猛冲,险中得胜,朝廷又赏其同知花翎。
时隔不久,河南捻军突然袭击枣阳,吴凤笙临危受命就任枣阳知县,亲率新凤中营击溃敌军,化险为夷。讵料捻军去而复返,又聚10余万兵丁,将枣阳城团团围困。凤笙凭借深沟高垒,坚守城池,间或以炮火轰击敌营,消耗捻军心力。围城一年有余,捻军拔营撤退,凤笙率兵追击,斩获无数。枣阳素多盗贼,经常东剽西掠,骚扰百姓。凤笙探明贼情,巧设计谋,将盗魁贼首擒获斩首,并警示、遣散余众,自此,枣阳及周边的桐柏、泌阳、唐县等地亦贼风日息,民渐得安。
清光绪四年(1878)春初,吴凤笙移署福建寿宁,数日后又调任台湾嘉义知县,到任不久,福建巡抚以军务需要为由,委派凤笙督带福清大营官兵进驻花莲港,平息高山族民众-。事平后,凤笙大兴教化,鼓励山民勤于垦殖,发展农牧,尽快安居乐业。凤笙除暴安良,扶危济困,轻财仗义,热衷于赈济孤贫,兴办学校,铺桥修路,举衰起惰等公益事业。其毕生多谋善断、文武双全,为官清正廉明,每当奉调离任,市民皆饮泣挽留,并立碑刊载其功德。
凤笙驻守花莲港虽不满两年,但其军政事务集于一身,平日十分繁忙,加上水土不适,瘴气侵袭,终于积劳成疾,病逝行营。朝廷对其厚加优抚,敕授福临知府衔,赏花翎顶戴,追赠朝议大夫。凤笙之妾柯氏,亲扶灵柩,从基隆上船,历时两个月才抵达铜鼓,择日将凤笙安葬于下窑铺后山网形。宁州学正、铜鼓分防府同知均对柯氏进行表彰,称其“贞心苦节”“节苦风香”。柯氏在铜鼓守孝三年后,拜别夫墓,回到福建娘家。
“吴凤笙”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