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西省名人>萍乡市名人

彭荆风

彭荆风人物照片

萍乡名人彭荆风介绍

中国当代军旅作家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祖籍江西省萍乡市,中国当代军旅作家,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并进入二野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3月,发表了短篇小说《倮黑小民兵》。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反右运动”期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7年9月至1961年年底,被流放至滇西宾居农场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多次批斗,1968年,被投入监狱,关押长达7年。1975年8月,出狱,并在之后得到平反。1978年,小说《驿路梨花》被收录到初中语文教材中。1979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鹿衔草》。1987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断肠草》。1994年9月,出版长篇小说《绿月亮》。 1996年9月,出版传记小说《秦基伟将军》。1999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孤城日落》。2009年5月,出版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2018年7月24日上午6时53分,彭荆风逝世,享年89岁; 11月,遗著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出版。

彭荆风人物经历

1929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 1944年,在江西上犹《凯报》发表文学作品散文《犹水欢歌》。 1947年,与李耕等人在江西上饶组建“牧野文学社”,在上饶《民锋日报》编文艺旬刊《牧野》10余期。 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并进入二野军政大学学习;8月,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随军跨越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步行3000公里,于1950年3月进驻昆明。

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春,调至军区《文艺生活》月刊担任编辑。 1952年,开始发表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 1953年3月,发表了短篇小说《倮黑小民兵》。1954年3月,发表了短篇小说《当芦笙吹响的时候》。 1955年,由边疆连队调到昆明军区任创作员。

1956年,加入云南省作协;同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与林予合写的《边寨烽火》,与陈希午合写的《芦笙恋歌》两部电影剧本,摄制成影片; 同年,“反右运动”期间,彭荆风被错误的批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1957年9月至1961年年底,被流放至滇西宾居农场劳动改造。

1962年年初,在一位部队首长的关照下,得以返回昆明军区任创作员;同年,以“刘扶”的笔名在《云南日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驿道上》,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碗》、散文《姐姐们》,并与别人合作发表了散文《星期街》;同年,开始了长篇小说《鹿衔草》的创作。

1963年,发表了三个短篇《摸鱼儿》《橄榄》《牛岔街》,一篇与人合作的散文《鱼宴》。1964年,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红漆扁担》。1965年,发表了一篇散文《边寨春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彭荆风遭受大量的批斗,《鹿衔草》被打成了“大毒草”,原稿被劫掠去一焚而空。1968年10月,因“反林彪”等一些凭空捏造的罪行,被带上高帽,未经审判便被投进监狱待了7年,期间待过了云南的四大监狱。 1975年8月,出狱,并在之后得到平反。 1977年11月27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小说《驿路梨花》,这是“文革”结束、彭荆风蒙冤平反后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1978年,《驿路梨花》被收录到初中语文教材中。 1979年3月,出版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7月,出版长篇小说《鹿衔草》,小说写了老林苦聪人的痛苦,,也写了苦聪人与傣族人、瑶族人、哈尼族人之间的悲欢离合、错综复杂的关系。

1980年3月,出版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描写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争的故事;8月,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反映了对越反击战中军民并肩战斗的深情厚谊,以及“十年浩劫”动乱中各种不同人物的命运;11月,出版中篇小说《雾茫茫》,以“十年浩劫”为背景,围绕着一个无罪入狱的瑶族青年邓阿弩在狱中的生活,展示了一场善良与丑恶、光明与黑暗的艰苦斗争。

1983年5月,出版短篇小说集《巫山一段云》;同年起,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1984年4月,出版中篇小说《秋雨》;5月,出版中篇小说《云里雾里》。1985年12月,出版短篇小说集《红指甲》。

1987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断肠草》。 1989年9月,出版散文集《泸沽湖水色》。 1990年,退休。 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师长在向士兵敬礼》。 1994年9月,出版长篇小说《绿月亮》。 1996年9月,出版传记小说《秦基伟将军》。

1999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孤城日落》。 2002年5月,出版报告文学《滇缅铁路祭》。 2003年4月,出版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2005年8月,出版纪实长篇小说《挥戈落日 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 2009年5月,出版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

2016年7月,出版纪实文学《旌旗万里 中国远征军在缅印》。 2018年7月24日上午6时53分,彭荆风逝世,享年89岁; 11月,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出版。 2019年12月,出版长篇散文《初进佤山》,以散文形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佤山日新月异的变化。

彭荆风人物评价

“一个优秀作家的创作是与他的生命不可分割的。” “彭荆风先生一生热爱文学,从未间断过写作。一方面,他积极投身国家解放事业,建国后一直坚持守在边防第一线,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阅读让他的作品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貌。”(中国作协主席、当代作家铁凝评)

“每个时代应该有每个时代的高峰,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出现自己的高峰,彭荆风先生就是西南军区,也是云南的一座高峰。这座高峰追逐着我们共和国的成长历史,书写了我们民族翻身解放、从世界的边缘走入世界中心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军人,彭荆风的一身正气令人崇敬,对作家,尤其是对军旅作家,他是标杆一样的存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评)

“彭荆风是当代文坛成就突出、令人敬重的军旅作家。他的创作,扎根于时代,扎根于人民,有着为时代、为历史、为人民写作的崇高品格。他的小说从自己切身经历和深切体验出发,饱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闪烁着时代精神的火花,反映着我们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愿望和理想,体现着一位军旅作家始终如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新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其构思60余年、写作时间长达10年的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就是这样一部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历史感和突出艺术魅力的力作。”(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评)

“彭荆风的离世,是云南文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文坛的损失。彭荆风毕生从事文学创作,他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文学事业。六十多年来,他扎根云南、情系云南,用文字描述云南拉祜族、哈尼族、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独特而丰富的人文,描述滇缅公路、滇越铁路,以及中国远征军等苦难而悲壮的历史,他是云南边地军旅文学开拓者之一,也是集大成者之一。”(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李勇评)

“彭荆风虽然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他的‘歌喉’却不曾嘶哑,依然坚持文学创作。”(评论家范咏戈评)

“彭荆风是一个将少数民族文学与军旅文学紧密结合的、有整体文学视野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彭荆风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文学初心与文学信仰,小说风格一以贯之,具有朴素、稳健、真诚的审美品格,这是非常可贵的文学品质。”(彭荆风长篇小说《太阳升起》研讨会评)

彭荆风主要作品

著作

名称

首版时间

作品类型

出版社

《边寨亲人》

1955年

短篇小说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

《当芦笙响起的时候》

1955年

短篇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

《佧佤部落的火把》

1956年

短篇小说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

《驿路梨花》

1978年

短篇小说集

云南人民出版社

《蛮帅部落的后代》

1979年

中篇小说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鹿衔草》

1979年

长篇小说

中国青年出版社

《爱与恨的边界》

1980年

中篇小说

云南人民出版社

《绿色的网》

1981年

中、短篇小说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雾茫茫》

1981年

中篇小说

群众出版社

《巫山一段云》

1983年

短篇小说集

花城出版社

《秋雨》

1984年

中篇小说

云南人民出版社

《云里雾里》

1984年

中篇小说

群众出版社

《红指甲》

1985年

短篇小说集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断肠草》

1987年

长篇小说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泸沽湖水色》

1989年

散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师长在向士兵敬礼》

1992年

长篇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绿月亮》

1994年

长篇小说

北方文艺出版社

《秦基伟将军》

1996年

传记小说

昆仑出版社

《孤城日落》

1999年

长篇小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滇缅铁路祭》

2002年

报告文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

《彭荆风谈文学》

2003年

文学评论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

《挥戈落日 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

2005年

纪实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

《解放大西南》

2009年

报告文学

云南美术出版社

《旌旗万里 中国远征军在缅印》

2016年

纪实文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

《太阳升起》

2018年

长篇小说

作家出版社

《初进佤山》

2019年

长篇散文

云南人民出版社

剧作

名称

时间

体裁

出版社

《芦笙恋歌》(与陈希午合写)

1957年

电影剧本

中国电影出版社

《边寨烽火》(与林予合写)

1957年

电影剧本

/

彭荆风补充介绍

  彭荆风 (1929~)

  江西萍乡人。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红指甲》获首届金盾奖,《蛮帅部落的后代》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报告文学《复盖再复盖》获1987年全军当代军人风貌奖。

  “彭荆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