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西省名人>吉安市名人>永新县名人

贺贻孙

贺贻孙人物照片

永新名人贺贻孙介绍

明末清初文学家

贺贻孙(1605-1688),字子翼,9岁能文,称神童。 江西永新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贺贻孙无书不读,经史百家诗词歌赋,都笺注成书。他著书50年,于经有传,于史有论,于诗文有集。留下的精神产品,有《水田居文集》、《激书》、《诗筏》、《浮玉馆藏稿》、《水田居典故》等,文章逾千篇,诗词800余首。其中有的是研究经世文学的,有的是教育儿孙的,都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部分著作辑入《四库全书》、人名列入当代《辞海》。

贺贻孙简介

贺贻孙,字子翼,永新人。先祖贺祈年,“侠而好文,富而好义”;祖父贺嘉迁,业儒,殚精易义,为人师有声誉;父亲贺康载,号青园,万历朝举人,曾任浙江西安县令,有政声;贻孙九岁能文,称为神童。时江右社事方盛,他与陈宏绪、徐世溥等结社豫章。明亡后,隐居不出。顺治七年,督学使樊缵慕其名,特列贡榜,不就。康熙时,巡按御史笪重光以“博学鸿儒”荐,书至,愀然曰:“吾逃世而不能逃名,名之累人实甚。吾将从此逝矣!”乃剪发衣缁,逃入深山。其晚年,家益落,布衣蔬食,无愠色,惟日以著作自娱。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清同治《永新县志·人物志·列传》等。

著述主要有《易经触义》《诗经触义》《骚筏》《诗筏掌录》《激书》《水田居文集》及《浮玉馆藏稿》等,其《水田居文集》见于《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08册。既有经学研究和文艺评论,又有诗词散文作品,著述甚富。后人评曰“于史有论,于经有文,于士有传,于时有评”。清咸丰朝进士贺恢在为《诗经触义》作序时评曰:“禾川族子翼先生,等身著述,嘉惠士林。《史论》出,识者拟之苏氏;《激书》出,论者比之庄子;《诗筏》《骚筏》出,推为风雅功臣;诗古文出,上匹唐宋大家。”

贺贻孙人物经历

九岁能文,称为神童。

12岁,父览其题为《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一文,叹息说:“儿颇有异才,然相其文,他日处境必多风波,可奈何!”其后,课《君子不器文》,于文后加批语:“此文竟可作名士矣,然恐名士,非进士也。”弱冠,赴省闱,主考丁天行拟取为场魁,因文章太奇,为副主考所抑,仅中副榜。时,江右社事方盛,贺贻孙与万茂先、陈士业、徐巨源、曾尧臣诸名宿结社于豫章。社里选出好文章刻版印刷,皆推贺贻孙为领袖。

21岁,随父赴浙江西安县,下帷发愤,每出一艺,即为浙江名士徐子卿、方孟旋所称赏,比之唐顺之,顾宪成。26岁,祖母卒,随父还乡。

己卯,督学侯广成按试吉州,一见其文,击节叹服,对他说:“吉阳营垒虽焕然,大将旗还当属子。”壬午,秋场不售,见天下大乱,便厌弃举业,肆力于诗词古文。

崇祯甲申(1644年),明亡,翌年(清顺治二年乙酉),清兵于四月破扬州,大杀10日;五月人南京;六月人杭州,攻江西;七月,下袁州、吉安,破建昌。九月,南明收复吉安、永新。兵寇循环,焚掠无虚日。贺贻孙奉老母,携家人,奔窜山谷。他家在城南的旧宅心远堂于夏秋间清兵入永新时被焚毁。大乱稍息,贺贻孙奉母僦居厚田祖里。丙戌四月,清兵破吉安、广信,围赣州,再人永新。搜山之兵,杀人盈野。贺贻孙走江楚间,逾险攀岩,饥寒流离,耳闻目睹,惨绝人寰。民族意识益增,隐逸之志更坚。己丑六月,姐姐艾娘被清兵从沙堤夫家掠走,行至洋埠,投江死。贺贻孙作文两篇寄托哀思,控诉清兵的罪行。

清王朝为了长治久安,下令搜罗人才。辛卯(1651年)八月,学使樊缵前,素慕其名,特列贡榜。报骑入门,其母亲命儿童把报骑赶走,邻里惊惧,母子泰然。丁酉夏,巡按御史笪重光拟以博学鸿词特荐,消息传来,亲友都劝他应召,贻孙愀然,他母亲却笑着说:“儿若出山,他无所负,但负儿初人山时一恸耳。”给他剃发,授以僧帽衲衣,并叮嘱说:“汝今儒行僧服,以浮屠自匿,勿居兰若也。”贻孙受教唯唯,于是隐人禾山,一时间无人能找到他的踪迹。

明亡后,隐居不出。顺治七年,(公元一六五o年)学使慕其名,特列贡榜,不就。御史笪重光以“博学鸿儒”荐,书至,愀然道:“吾逃世而不能逃名,名之累人实甚!”乃剪发缁,逃入深山。其晚年,家益落,布衣蔬食,无愠色,惟日以著作自娱。

贺贻孙《清史稿》记载

贺贻孙,九岁能属文。明季社事盛行,贻孙与万茂先、陈士业、徐巨源、曾尧臣辈结社豫章。及明亡,遂不出。顺治初,学使者慕其名,特列贡榜,避不就。巡按御史笪重光欲举应鸿博,书至,贻孙愀然曰:“吾逃世而不逃名,名之累人实甚。吾将从此逝矣!”乃翦发衣缁,结茅深山,无复能踪迹之者。晚年穷益甚。著有《易触》、《诗触》、《诗筏》、《骚筏》,又著《水田居激书》。《激书》者,备名物以寄兴,纪逸事以垂劝,援古鉴今,错综比类。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危悚惕厉,必畅所欲言而后已,激浊扬清。始自《贵因》,终於《空明》,凡四十一篇。

贺贻孙成就

贺贻孙无书不读,经史百家诗词歌赋,都笺注成书,尤殷殷以立晶自砺,教育子弟,强调人品。常说:“秀才时不傍人门户,他日得志,必能砥饬廉隅,不作呈身御史也。”曰:“为文与作人非两途,今人入场搦管辄思剽窃补缀,以欺有司,文品卑矣!一旦幸售,奔竞竟如鹜,人品安在?吾愿尔曹弗为也。”与朋友交,历患难死生不渝。事亲孝,兄弟友爱,老而弥笃。

贺贻孙历数十年之艰险,饱尝国破家亡之痛,胸中郁结悲愤之气,对其诗文作品及美学观点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他强调“作诗当白写性灵”,主张“美刺讽诫”都为了抒发真情实感,提倡含蓄蕴藉,质朴洁净,丽而不艳,天然本色。研究者认为他的诗学观与黄宗羲、顾炎武相比,亦无多让。所作《诗筏》,当代学者认为是美学文论名著。

他的散文早就有名。清末军机大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在“不列宗派古文家”栏内,首列侯方域,次魏禧,再次即贺贻孙。所著《激书》,论者比之庄子;史论72篇,识者拟之东坡;其他文章,世人认为上匹唐宋大家。胡思敬在《豫章丛书》中为《激书》作跋,称他为“豪杰有志之士”。

贺贻孙评价

后人评论他“于史有论,于经有文,于士有传,于时有评”。

清朝咸丰壬子年进士贺恢在为《诗经触义》作序时,对贺贻孙的著述成就作了这样的概述:“禾川族(代指永新县)子翼先生,等身著述,嘉惠士林。《史论》出,识者拟之苏氏;《激书》出,论者比之庄子;《诗筏》、《骚筏》出,推为风雅功臣;诗古文出,上匹唐宋大家”。因其“诗文华茂”,曾被推荐为豫章结社的领袖。

清朝张之洞将贺贻孙视之为古文名家,他在《书目答问》中在“国朝不列宗派古文家集”栏目下,将贺贻孙排在号称“国初三大家”之一的侯方域、饮誉文坛的“宁都三魏”之后,列为第三。

贺贻孙的大部分著作被北京、上海、南京、江西、湖南、浙江等图书馆收藏,部分著作已收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的许多诗文散见于已出版的各种《文集》、《文论》和《诗集》中,许多有关治学方面的见解至今被一些学者引用。在1980年出版的四卷本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就有贺贻孙的两篇范文。

贺贻孙主要作品

贻孙著有《易触》、《诗触》、《诗筏掌录》及《水田居诗文集》,并《清史列传》行于世。

主要诗词

急雨来石壁,飘然空外泻。远树湿残红,徘徊莺不下。好鸟尚惜春,孤花已报夏。铁马从东来,阴云惨欲射。谁向蟠溪隐,蓑笠恐不暇。寄愁与东风,注目寒江夜。

秋怀

蟋蟀复蟋蟀,听尔当窗织。秋声从尔出,万籁又瑟瑟。清商本无心,耳目漫相易。塞北有佳人,玉颜不及惜。长抱悲秋心,徘徊泪沾臆。晚雨滴芙蓉,如见明妃泣。年年胭脂山,负此高秋色。

霜气饱黄花,霞光醉白鸟。山高秋复高,秋逐烟与草。物性相因缘,谁能割昏晓。我心同孤月,淡荡寄天表。不夜魄常圆,无云风自扫。秋色本自如,何劳费幽讨。世人贵耳目,漫羡素娥皎。蹑梯上广寒,不识门前道。惆怅月中人,银丸弄空藻。

寓栗坪茅屋

结茅天半渺无涯,静夜空山绝物华。梦里风声翻纸帐,雨边萤影落镫花。青精味易和粗饭,绿柏香难斗苦茶。独喜埋名今渐久,无人问字到山家。

贺贻孙补充介绍

  一生高洁的——贺贻孙

  “贺贻孙”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