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西省名人>抚州市名人>乐安县名人

董裕

董裕人物照片

乐安名人董裕介绍

明代刑部尚书

董裕(1537~1606,一说1546~1606)明代大臣。字惟益,号扩庵,江西乐安招携港田村人,人称“再世包公”,官至资善大夫、刑部尚书。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尤以惩处皇族楚宗、秦宗之罪,得民心。治政有方,廉洁清明,因平息京中卫军发生哗变,名播朝野。

董裕人物生平

董裕,为流坑董氏二十一世孙。年幼时沉默寡言,然过目能诵。他在招携卧龙书院念完《论语》、《孟子》便到流坑板桥曾家读书。这里的塾师常讲文天祥的故事,董裕深受启迪,在招携花园石崖上刻下“立文公志,振大明纲”八个字,以明心志。弱冠之年,赴南城“从姑山房”深造,深受近溪先生罗汝芳赞赏。

罗汝芳认为:临汝学问宿有渊源,三陆、二吴之后,惟益其选矣。他就临川地区而言,董裕的聪明才智和学问,可列入理学大师陆象山、吴澄等诸儒的圈内。

董裕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举,隆庆五年(1571)考中进士,任广东东莞县令。以廉洁清明为己任,拒海外商人馈赠,将多余税银修缮城垣、学宫。逢大旱之年,开仓赈灾,并劝导富绅捐米31万斤,白银880两,救活灾民数以万计。在其任内,治政有方,合理安排赋敛,治狱公平,县内讼事不繁,盗贼大减,朝廷闻其贤能,提升为山东道御史。离任东莞后,县民感其恩德,立生祠敬祀。

万历五年(1577),董裕为陕西巡按。这里地处穷壤,民生困顿,他上奏朝廷减免赋税,节约财用。返京时身无余物,被“秦人称清白御史”。九年,代守滇南,时有土司谋叛,他恩威并施,使其降服。又力请蠲除额外赋税,留矿税银36万两以供军费。还主持修建云贵之间的盘江河石桥,使昔日水急难渡的天堑成通途。十年,调掌河南道,受理冤案,获“再世包公”之称。因触及宦官利益,降为大理寺少卿。督学京畿时为权宦诬告,降为行人(负责管理接待宾客事宜的郎官)。

万历十九年(1591),再晋为大理寺少卿,署大廷尉,公正明察,平息京中卫军因大臣有减俸汰弱之议所发生的哗变,名播朝野。二十年,任郧阳(今湖北郧县)提督。当时楚地发生饥荒,百姓饿殍遍野。他奏请拨国库银40万两,粮食20万石予以赈济,郧民大感其恩。“郧人德之,走千里而送,立去碑于大道之旁,立祠以祀。”二十二年,升大理寺卿。不久,为南京工部侍郎。二十五年,任刑部右侍郎。

二十八年,加通议大夫。二十九年,晋正议大夫、资治尹。三十三年,晋资善大夫、刑部尚书。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平反冤案38人,尤以惩处皇族楚宗、秦宗之罪,得民心。后因年老体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董裕恳请辞官归里,万历帝特赐驿车送归家乡,朝士送至都门外。回乡后,他积极为流坑宗族和社区建设做了许多事情,诸如建宗祠、修族谱、规村落、兴乡约、祟心学等等,均不遗余力置身其中。回乡次年,董裕病逝于乡里,追封为“太子少保”,赐敕葬,祀乡贤。其墓在招携鹿源村白鹤形山上,立有“明故资政大夫、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董扩庵先生墓”碑,由吏部尚书、大学士新建张位题写。墓之上端,则立有四围雕满龙云图案的神宗皇帝“敕葬”石碑。

董裕补充介绍

  董裕(1537-1606,一说1546-1606),字惟益,号扩庵,为流坑董氏二十一世孙。乐安招携港田村人。明代学者、大臣。万历年间官至刑部尚书。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举,隆庆五年(1571)考中进士,次年任东莞县令。万历二年(1574)升御史大夫,后“入掌河南”,亲自受理许多冤案,获“再世包公”之称。由于他执法严明,触犯宦官利益,被降为大理寺少卿,数年晋刑部尚书,后告老还乡。次年病逝于乡里,追封为“太子少保”,赐敕葬,祀乡贤。著有《扩庵吟草》、《易经注释》等。传说董裕墓前有个石官史,夜间常跑到离飞鹤形十多里的仙女池去调戏仙女,仙女禀呈玉皇上帝,董裕奉旨查究,查明调戏仙女的正是自己墓前的石文史。执法严明的董裕立即令石武吏砍其头,武吏求情:“姑念初犯,请董爷从轻发落。”后文吏受到割鼻的惩处,如今董裕墓前正立着一个没有鼻子的石文吏。

  港田村 港田村……

  “董裕”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