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苏州市名人

周奎

周奎人物照片

苏州名人周奎介绍

明朝最后一任当朝国丈
清代文人

周奎(1741—1822),字照域,清贵州贵筑人。其家本书香门第,至其祖父时已家道中落,陷于剧贫:仅有茅屋两间,破败不蔽风雨;荒山几亩,耕地瘠薄;家中常以菜根作食;周奎终年只能穿补了又补的短单衣,冬无棉衣裤御寒。其父则常以忍苦力学教诲,谓虽奇穷而不可废读,督促周奎执经辨难,故周奎虽饥饿难耐仍坚持苦读。

十四岁时父去世,家剧贫,茅屋不蔽风雨,祖父八十余岁,他下面还有两妹一弟,奎常背着弟妹劳动,以减轻母亲负担,休息时才取出书来读。七年中,接连丧父、祖父和母亲。后补县学生,中举人,教授于乡。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授开泰县教谕,又署麻哈州训导。廿一年(公元1816年 )以老去职。训家尤严,子孙多有出息。

周奎人生事迹

乾隆二十年(1755),其父病逝,家中生计更艰。其时,祖父年已八十余,年仅十四岁的周奎遂助母亲养家糊口。冬天寒冷,周奎便天天外出捡拾干柴、挖掘树根,烧火给祖父取暖。一弟两妹年幼,周奎常背着弟妹上山打柴、下地割麦。劳动中稍作休息,周奎便拿出随身携带的书籍诵读不已,以至忘记饥饿和疲劳。晚上母亲纺织,燃麻杆以照明,周奎借机在亮光下读书,从不间断。乾隆二十五年(1760),祖父、母亲先后去世,不到二十岁的周奎,五年中三次治丧,备极哀痛,辛苦万状。

乡人萧晟见周奎贫苦而力学,便免费召入其家读私塾。二十六年(1761),周奎补为县学生,食廪饩,生活开始稳定,益加勤奋攻读。他节衣缩食,先后为两个妹妹出嫁办理嫁妆。四十五年(1780),周奎考中举人,但赴京会试落第。为节省往来旅费,他留居京城,一面教读,一面治学,再次应试又落第。回籍后,在乡设馆教读。嘉庆六年(1801)授贵州开泰县(今黎平)教谕,合署麻哈州(今麻江)训导。二十一年(1816)以年老辞职,在家课读子孙。道光二年(1822)病逝。著有《立命篇》、《励学篇》、《来西录》、《麟山记》、《仙人洞记》和《家训》等。

周奎史籍记载

道光二十四年(1844),贵州巡抚贺长龄以周奎事迹格外感人,疏请入祀乡贤祠,并撰《乡贤教谕周公传》,称赞周奎虽身历极端贫苦而不改其志、力学而有成的精神;清廉自持、乐善好施的品德;严于家教、训迪子孙成才的风范;并以周奎为楷模勖勉贵州学子。贺长龄说,他来贵州任巡抚十年,“黔苦贫,士为甚。劝之读书,则逡巡有难色,说‘吾何所资以为学?’余谓贫而所以资汝学也,尚何资汝气浮,贫则能使之定;汝力脆,贫则能使之坚;汝识昏,贫则能使之澄而光明。贫之资于学也大矣。愈贫则气愈定、力愈坚、识愈明,其资于学者愈大,是乃无资之资,资之最善者也。天以有资者资常材,而以无资者资奇士,夫唯奇士乃克受资耳。”这段话,对于今天贵州的青少年克服贫困、锐意向学、为兴黔富民作出贡献,仍有积极意义。

资料来源: 道光《贵阳府志》 民国《贵州通志》

周奎后世纪念

“狮子”变“麒麟”“生聚教训”铭

花溪公园里的碑铭记忆

在贵阳,人人知道美丽花溪;到了花溪,也几乎人人曾登高或是仰望的方式,亲近过麟山。而麟山下的石碑,岩壁上的“生聚教训”,在贵阳人的心里,尽管并不拥有同样的熟悉程度,但无碍成为花溪的精髓。

斑驳麟山记狮子变麒麟

花溪公园内,绿水环绕,翠绿树木,游园者来来往往,热闹平和。

常来公园游玩的人都知道麟山,却鲜有人知:曾经的麟山不叫麟山,因为形似狮子名为狮子山。狮子山变成麟山,是一段有趣的历史。

在麟山脚下,有一块石碑,布满青苔,密密麻麻的字迹,已然斑驳,难以完全辨清,只有顶部位置写着《麟山记》。从

贵阳史学研究爱好者周诗若老先生提供的资料,《麟山记》全文就说明了这座山的前世今生,以及改名缘由。

“吾家祖居柏阳寨,寨东半里许有山,如伏狮状,旧传为狮子山。顾予读《十洲记》,钩爪巨牙,铜头铁额,虞世南赋之狮也,无所谓角也。又读《诗》疏义,麋身牛尾,马足圆蹄,《尔雅》释之为麟也,谓其具一角也。狮麟之辨,辨之角而已。兹山头角触天,几于百仞……麟兮!麟兮!夫复何疑?”

从文中读来,撰文者认为麟山的形状虽然长得像狮子,旧时称为狮子山。但因为诸多文学经典认为狮子和麒麟的区别在于头上的角,而麟山因为有这个“角”,故应该改名为麟山,麟山一片也留下了麒麟留恋花溪美景停留此地不走的传说,还生下了“小麒麟”(花溪小学旁的一处山)。

改名者周奎不只是改名

狮子变麒麟,是《麟山记》作者周奎所为。而这位改名者不只是将狮子山改名为麟山,在名字更赋予其灵性,花溪如今的美丽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人。

周奎何许人也?据周诗若说,周奎在贵阳历史上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人物。

周奎生活的年代,大约是1741年到1822年,清朝年间。此人家中从明万历年间就在朝为官,由毕节迁到贵筑花溪柏杨(一说为阳)寨,就是今天的花溪吉林村。周奎年少时,父亲去世,家中贫寒,为求生存,他带着弟妹田间劳动。但此人喜读书,常田垅间读书。其母多次鼓励其好学,贫困交迫周奎仍坚持读书。后来周奎成才,留下不少名篇:《立命篇》、《励学篇》、《来西录》、《麟山记》、《仙人洞记》和《家训》等。在周奎的严格家训下,周家几代人不仅出过两举人三进士,清朝政府还特立牌坊。(本报记忆版《老牌坊,旧时光》中曾报道)

周奎一家就住在曾经的花溪,喜地方灵秀,于是先后在麟山建楼,龟山筑阁,蛇山种柏,缀以双亭,并在河中叠石为坝,潴水为潭,疏浅渚为洲,修隙地为屿。在人工设计修建下,今天的花溪山水之美,渐渐更为成型。

麟山崖壁处铭“生聚教训”

麟山的故事,除了周奎改名,还有一处摩崖铭记了历史。离《麟山记》石碑不远,可以看到一处比较光滑的崖壁,刻着四个大字:生聚教训。四字上下排列,朱红色填补刻痕,非常清晰。左右刻有小字,记录着刻字者和刻字时间,署名为“县长刘公剑魂去思”。“这是贵阳的摩崖石刻中最具政治意义的一处。”周诗若说,刻字时间是民国(1936年)。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东北进入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时任贵筑县长的刘剑魂在此背景下刻下“生聚教训”,是表达一种希望国人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刘剑魂的少数民族身份、刻字的历史背景、普通中国人在当时的同仇敌忾的共识,都让这处摩崖的意义非同小可。

周诗若认为,过去商周时期以鼎为铭,记录重大事件;之后又勒石为铭,也就是摩崖石刻,成为中国古代一种记事性文化。麟山的“生聚教训”虽然已经过了多年,但所代表全民族的抗侵略的决心,至今依然需要铭记。

刘公名“花溪”青山付等闲

在花溪永久铭刻“生聚教训”之外,刘剑魂对于花溪的贡献不止于此。

据周诗若提供的资料显示:民国24年,刘剑魂为贵阳县县长,民国25年策动地方建设委员会开辟花溪风景区,亲自规划勘察,筹集经费,筑路建亭,植树种花。采纳建议,将花仡佬(花溪一带因仡佬族聚居,原名为花仡佬)改名“花溪”,亲写“花溪”二字刻碑于花溪桥北头,1938年至1939年,贵筑县长刘剑魂将放鹤洲一段辟为风景区。

对于花溪、麟山的热爱,刘剑魂除了留下了他主导规划的今天的花溪公园,还留下了不少文字内容,其中他写《麟山》:楼拥黔中十万山,栏边群鸟逐云还。林拖晚造丝千缕,帘卷秋声月半间。涵翠九旺风潋滟,撑空一石藓斑斓。清才我笑汪仙谱,如此青山付等闲。

如今的游客即使很少流连《麟山记》和“生聚教训”,不知道周奎和刘剑魂其人,但登上麟山,一路苍翠,怪石嶙峋,到山顶俯瞰花溪,依然能够感受刘公笔下的“如此青山付等闲”。

周奎补充介绍

  周奎,明末清初江苏苏州人,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妻周皇后的父亲。也是明朝末年最后一任当朝国丈,身为皇亲国戚却极为吝啬至极。

  其女周氏在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信王的时候,被选为信王正妃。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后周氏立为皇后,周奎封为嘉定伯,赐第于江苏苏州葑门,家有女乐,陈圆圆一度是周家班成员。

  周奎性甚吝啬,崇祯十七年(1644年),上悬令助饷,特遣司礼太监徐高加奎嘉定侯,多方动员之后,很不情愿地捐出五千两银子。徐高曰:“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

  北京陷落,周奎及全家都被大顺政府捉拿,在妻子、媳妇被迫自缢、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不得不交出三百万白银巨款和全部家产。

  “周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