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名人徐通模介绍
徐通模,男,1939年11月生于江苏如皋,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通模于1961年7月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锅炉制造专业毕业;1983年12月至1988年10月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系主任;1988年7月至1995年11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1998年1月至2003年8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徐通模长期从事热能动力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徐通模人物经历
1939年11月,徐通模生于江苏如皋。
1961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锅炉制造专业。
1983年12月—1988年10月,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系主任。
1988年7月—1995年11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1998年1月—2003年8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徐通模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徐通模一直从事能源动力、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气固两相流动与燃烧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长期担任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团体的学术工作。
徐通模首次提出充分发挥一次风向火侧着火优势,以形成稳定着火源的煤粉着火稳定性理论;在中国国内外最早提出组织水平方向浓淡煤粉燃烧的全新构思。
徐通模发现煤粉燃烧中存在最佳煤粉浓度和最佳浓度比的新燃烧理论,提出了典型锅炉用煤最佳煤粉浓度和最佳浓度比的重要科学实验数据。
徐通模发现并掌握了W型火焰锅炉出现短路工况的基本规律,创建了W型火焰燃烧工况的空气动力学参数条件。首次提出强湍动、充满度高的γ型火焰燃烧工况的组织思想和空气动力学参数。
徐通模首次理论分析发现四角切圆燃烧大容量锅炉炉膛出口烟温气温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残余旋流动量流率矩所致,提出用反、正切旋转动量流率矩之比的无量纲准则数来控制和消除炉膛出口烟温偏差的科学方法。
发展和完善了管内气固两相流动准则和水平管内气固相流动颗粒沉积关系式。并首次发现空间连续弯头气固两相流动规律和颗粒恢复的基本特性。
徐通模首次建立了“α形火焰”燃烧新理论,创新地提出火床炉炉拱设计新方法。初步解决近两个世纪以来工业锅炉炉拱只能凭经验布置没有计算方法更不能适应实际煤种变化的难题。
承担项目
徐通模承担国家、部(委)及大型企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10余项。
科研成果奖励
在多年的科学研究中,徐通模先后获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8项,中国专利5项。
徐通模发明了一次风折边型夹心风燃烧器,广泛应用于中国燃烧烟煤、贫煤、无烟煤、劣质煤的电站锅炉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获1987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徐通模发明了变异煤粉浓淡燃烧器,解决了煤粉锅炉低负荷稳定燃烧和调峰运行的难题。该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锅炉不投油低负荷稳定运行,还在降低NOx排放、防止炉内结渣和高温腐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991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学术论著
徐通模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部,主要著作有《燃烧学》《锅炉燃烧设备》《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实验锅炉手册》等。
学生培养
截至2017年,徐通模已培养博士21人,硕士35人。
时间
荣誉表彰
1990年
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1992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资料来源:
徐通模人物评价
徐通模老师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学术思想感染着一届一届的学子,培育着一代一代的新人。(西安交通大学评)
徐通模补充介绍
徐通模,1939年生于江苏如皋,1961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1983年4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系主任,1988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1998年至2003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徐通模现担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动力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国家“973计划”的“燃煤污染防治及脱硫基础研究”项目专家组成员。
研究领域或方向热能工程气固两相流与燃烧。
学术及科研成果长期从事热能动力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首次提出充分发挥一次风向火侧着火优势的“着火稳定性原理”,发明“一次风折边型夹心风燃烧器”,获国家发明专利及1987年国家发明三等奖;构思并研制出“变异煤粉浓度的可调水平浓淡燃烧器”,获1991年国家发明三等奖;首次创建反、正切旋转动量流率矩比无量纲准则数XJ,控制并解决四角燃烧锅炉炉膛出口流场偏差的工程难题;研制成功四墙切圆燃烧新型优化燃烧方式;创建“α型火焰”燃烧理论及其空气动力学关系式,首次提出键条炉炉拱设计计算新方法;发现煤粉燃烧中存在最佳煤粉度及最佳浓淡比,积累了一批科学实验数据。
主要著作有“燃烧学”、“锅炉燃烧设备”等,科技论文150余篇。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已培养博士14人,硕士30人。
“徐通模”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