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常州市名人>武进区名人

徐秉言

暂无徐秉言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武进名人徐秉言介绍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徐秉言是著名竹刻家徐素白的儿子。1997年香港大世界出版社出版《徐素白竹刻集》。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徐秉言竹木雕刻》。赏析这两本书,既可看出徐氏父子刻艺的一脉相承,又可看出徐秉言的独到建树。

2008年2月22日授予第四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

徐秉言个人简介

在竹上刻画,源远流长,大约原始社会就有了。秦代一些竹器上就有了较早的竹雕纹饰,马王堆西汉墓的彩漆龙纹竹佃,是现知较早的竹雕器,其中竹勺以龙纹及编辫纹为饰,运用浮雕、透雕两种技法,异常精美。《图画见闻志.卷五》记“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已来,中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若‘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也,似非人功。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云用鼠牙雕刻……”,已有留青之技法。

唐代留青竹刻至今尚可见者,是现为日本正仓院所藏的雕竹尺八(古代吹奏乐器,竹制,竖吹,管身比箫短装饰,现仍有遗存。马王堆西汉墓的彩漆龙纹竹佃,是现知而粗。因长度为一尺八寸,故谓之尺八)一管,三节,遍体文饰,孔正面五、背面一。孔之四周及节之上下均有图案花纹。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诸形象,纯是唐风。其雕法用留青,保留青筠作物象,以去青筠下露之竹肌为地。但唐代的竹刻,深浅层次并不太强,只是平面雕刻。唐代所谓的“留青”,是将图文留下,其余部分刮掉,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线条显得有些呆板滞涩,不仅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而且缺少水墨趣味。当然唐代后期才出现水墨画,那时的水墨画也没有明清或今日水墨画之趣味。宋代竹刻家詹成,元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说他所造的鸟笼“四面花板,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

至明代中期,历史悠久的竹刻艺术成为专门的艺术门类。明代竹刻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嘉定派,以深刻表现高浮雕或圆雕的刻法,代表人物为朱鹤、朱缨、朱稚征,人称“嘉定三朱”或“朱氏三松”;二是金陵派,以浅刻或略施刀凿即可成器的刻法,代表人物为濮仲谦;三是以留青作阳文花纹的刻法流派,代表人物为张希黄。明末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从现存的张希黄留青竹刻《楼阁山水笔筒》和《仙人乘槎纹臂搁》来看,构图有唐代李昭道的风格,从题材到技法,与书画艺术结合较为紧密,有相当的笔情墨趣。

清后期,竹刻艺术日渐衰落。刻竹者大多不谙书画艺术,不能自画自刻,而是由画家画出底本后进竹雕刻,刻竹者成为单纯的刻工,作品很难有笔墨意韵。即使是造诣较高的善刻留青的尚勋,其作品的艺术趣味也是差强人意。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大竹刻家徐素白的出现,才使这一状况有所改变(网友们可搜索“徐素白”,cctv二台“鉴宝”栏目曾有专门介绍)。

相关人物 徐素白(1909—1975),字根泉,号晓钟,江苏常州武进人。少时赴上海学刻扇之艺,兼习书画。由于他学习刻苦,加之天资聪颖,不出几年,刀笔功夫已不同凡俗。在上海的同乡名画家冯超然的推荐和介绍下,旋即崭露头角于沪上。他广交上海书画名家,交往较多的有江寒汀、钱瘦铁、邓散木、白蕉、马公愚、沈尹默、唐云、乔木、程十发等人。他的留青竹刻,除自画自刻外,这些书画艺术家也乐意为其绘制刻稿。在这种艺术氛围下,徐素白的刻绘技艺日臻成熟,渐而自成一家。

徐秉言补充介绍

  徐秉言是武进鸣凰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竹刻大师徐素白的次子。徐素白是中国竹刻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大艺术家。

  在这种家庭环境之下,徐秉言从小耳濡目染,早在心中留下了艺术的种子,处处留心此道。念大学时他读的是造型美术系,系统学习美学理论,同时他会画人物、山水、花鸟,对父亲的竹刻艺术有比别人更深刻的理解。一个留青作品,要完成短则数十天,长则数个月,整个过程又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就前功尽弃,能坚持这种苦行僧式的-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徐秉言50年寒来暑往,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他在寂寞中看精彩,于无声处听惊雷。

  徐秉言继承父志,跳出工匠的圈子,尽情用刀在竹子上进行纵横捭阖的挥洒,把个性发挥到极致。徐秉言用其50年的功力和对书画艺术的理解,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境界和高度,被艺术界誉为“一枝独秀”。

  徐秉言的留青竹刻和他创造的红木浅刻,享誉国内外,很多国家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他的作品以其不可复制和高度的艺术性而成为稀世珍宝。

  “徐秉言”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