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镇江市名人

王澄

暂无王澄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镇江名人王澄介绍

抗日英烈

  王澄,1914年生于江苏省镇江。1932年王澄在镇江中学读高中,正值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的失败,使他对国民党政府推行的反动政策十分不满,和同学们一起组织抗日宣传活动,还积极参加了军事防空训练,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1937年日军进犯上海后,王澄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派往启东久隆镇防空监视哨工作。1938年春,日军占领海门,所到之处,烧杀-,国民党部队闻风而逃,百姓民不聊生。王澄目睹这一切,愤然离开哨所,怀着抗日报国的决心,毅然加入了由进步青年瞿犊组织的抗日游击队,不久,游击队规模扩大,成立中队时,王澄任副中队长。7月,中共江苏省委派中共党员王进到瞿部任政训员,吸收瞿加入了共产党,并团结王澄、姚力等骨干帮助瞿犊开展工作,王澄也得到了王进、瞿犊的培养和教育,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瞿犊的部队英勇善战,屡创日寇,深受当地人民的拥护,但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忌恨。1939年初,大队长瞿犊和政训员王进被国民党阴谋杀害,余部又遭顽军追杀,此时新四军部队尚未进驻苏北,在此危急关头,王澄和姚力毅然率领两个中队,投奔驻海(门)启(东)地区的国民党江苏省常备第八团(即地方实力派颜秀五部),同年8月,王澄所部编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第二纵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王澄任大队长。

  新四军到达苏北后为了团结,争取国民党各派系中的抗日进步力量,中共江北特委、苏北特委和新四军挺进纵队先后派朱群、郑少仪、周文在、鲍志椿等到第二纵队开展工作,鲍志椿还在第五支队部担任政训主任、政治教官。王澄积极参加共产党在第四大队组织的各种活动,经常组织官兵前往驻在毗邻地区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参观,逐步加深了对共产党的了解。他主动向党汇报思想情况,借阅革命书籍。1939年底,王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第四大队建立了中共分支部(后改为分总部),王澄被选为委员。王澄领导的大队纪律严明,在当时复杂的斗争环境里保持了旺盛的抗日斗志、良好的战斗作风和军容军​​纪。由于王澄与新四军接触频繁,国民党顽固派千方百计想瓦解这支队伍。不久便令第四大队移驻泰州城内北山寺。5月下旬,又撤换了第五支队队长戴若平,派极为反动的陈东生任支队长,拟把第四、第五大队一起调往兴化老阁一带,紧靠国民党政府主席韩德勤直辖防区,以隔绝其与新四军的联系。为了应付突然事变,王澄和地下党的总分书记姚力抓紧时机,在部队中进行形势教育,揭露顽固派的阴谋,并暗中加紧作好应变准备。6月28日拂晓,韩顽集中了13个团的兵力大举围攻新四军驻地郭村地区。与此同时,颜秀五限令第四大队当日午前开回支队部驻地——泰州北40公里处的港口镇待命。王澄部一到指定地点,即被第五支队等严密地监视起来。王澄预感到顽固派的恶毒用心,就和地下党员们连夜研究对策,决定组织暴-动,以打乱顽固派的阵脚。次日,颜秀五扣押了地下党派往泰州设法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的朱群及若干政训员,并急令第四大队第一中队开赴泰州。王澄认为这是-分子下毒手的信号,便立即与党内同志拟定提前暴-动的方案,决定将部队拉到新四军驻地。当日晚,王澄对部队进行动员。随后按预定计划进行。王澄率队袭击了第五支队队部,将反动的支队长、副支队长扣押起来,同时解除了支队部和重机枪连的武装,并扫清了 障碍,俘获了常备队、保安队、税警队的几百人枪。30日凌晨,王澄率部马不停蹄地挥师进入炮火连天的郭村。郭村战斗正在激烈进行。韩顽以众兵力轮番冲锋,新四军挺进纵队和前来驰援的苏皖支队坚守阵地。王澄率部及时赶到郭村,立即投入战斗,进行正面阻击,使新四军很快突出重围,追歼逃顽。郭村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王澄和全体官兵受到新四军陈毅等-的亲切接见和表扬。7月下旬,王澄所部正式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第五团,王澄任团长。

  1940年,王澄率部参加了著名的黄桥决战。战后,王澄部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第五团,王澄仍为团长,在第三纵队司令员的率领下挺进通如海启地区,执行开辟敌后根据地的任务。12月,第五团奉命与通崇(明)海启人民抗日自卫队合编为江苏省第四区游击指挥部第三旅,茅玷任旅长、王澄任副旅长兼第五团团长,部队移驻如东县掘港镇。同兵力六倍于第三旅的徐承德、薛承宗部鏖战3昼夜。紧接着,他率部与七团昼夜追击溃退的徐顽残部。1941年初,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第五团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第八团,王澄任团长。

  1942年秋,王澄赴华中党校学习结束后,任东南警卫团团长。1943月,日伪军开始在苏中第四分区实施“清乡”。当时,警卫团大部分兵力调出“清乡”圈作战,只留下小部队带领群众坚持原地斗争。由于敌强我弱,部分干部情绪波动,王澄一面深入做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一面挑选部分连排骨干支援区队,组织 队,还把各乡基干民兵也组织起来,形成了县、区、乡三结合的抗日武装和坚持内线斗争的网络,从而保证了坚持原地斗争的胜利。1943年9月,王澄以东南人民自卫总队部的名义,发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九一八”游击运动的命令。在半个月内,王澄指挥全县区队、民兵2800余人,包围敌据点10处,作战81次,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清乡”斗争高潮。10月8日,王澄率部攻克新港镇据点。接着又围攻聚阳镇伪军,迫使伪军撤走。同年12月,王澄兼任东南行署主任。

  1944年上半年,敌人在所谓第一期“清乡”和延期“清乡”均告失败后,又搞了个“高度强化清乡”。为了从战略上赢得主动,上级决定发动春季攻势,首战竖河镇。王澄和海启县委副书记兼副政委鲍志椿反复分析竖河镇地理位置和伪军兵力布防情况,研究作战方案。部队从正面攻击据点,将守敌全部压缩在碉堡内,然后进行喊话劝降,迫使残敌弃守而逃。竖河镇攻坚战的胜利,推动了全县反“清乡”斗争进入主动反击的新阶段。接着,他和鲍志椿率领部队连续同日军作战10多次,打垮了日军的别动队,毙伤敌数十人。

  深秋,王澄及部队在忠义乡塌鼻子店附近被敌重兵包围,王澄临危不惧,沉着应变,指挥部队突围。战斗中,他右臂负伤,仍继续指挥部队战斗。次日,部队转移到海南区时,又遭四倍于自己的敌兵合围,王澄急中生智,给敌人布下“迷魂阵”,派出两个侦察小组正面牵制敌人,使敌腹背受压,疲于应付,他本人则率大部队则隐蔽待命,伺机安全转移。在朱家饭店战斗中,王澄率领的东南警卫团一举歼灭了日军的一个小分队,消灭了10余人。在以后近半个月中,他指挥部队同日军打仗十多次,打死、打伤日军30多人。东南警卫团威名大震,敌人闻风丧胆,十分恐惧地称王澄、鲍志椿为“两只猛虎”。启海人民则把他俩视作坚持反“清乡”斗争的两面旗帜,充满了抗敌的信心和力量。

  王澄不仅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政治思想工作者。不管部队打了胜仗还是败仗,他都认真总结经验,鼓舞战士斗志,以利再战。每次战斗前夕,他总是详尽地交代作战任务和作战方案,他沉着、冷静、细致周到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体指战员的敬佩。他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每到一处,注意跟知识青年建立友谊,灌输抗日思想,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作用。

  王澄性格豪爽,胸怀坦荡,爱兵如兄弟,爱民似父母。他鄙视军阀作风,严禁干部体罚战士,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体贴战士。他把部队发给自己的津贴,大部分用于接济战士;行军时,为体弱有病的同志背枪、背背包,把战马让给他们骑;休息时,抽空教大家唱歌做游戏,和战士们打成一片,用歌声笑语驱走疲劳,鼓舞部队士气;战士们受了伤,他亲自为他们包扎;战士们英勇牺牲,他亲自安葬他们。二连新调来的张排长在同敌人拼刺刀时阵亡,他下令要战士们把张排长的遗体抢回来,不能再让敌人在他的遗体上捅刺刀。他要求部队官兵刻苦训练,强调只有做到平时训练多流汗,才能保证打仗的时候少流血。针对水网地区作战特点,他要求每个战士都要掌握两种本领︰一是撑高,二是游泳。这样作战时才有利于机动灵活地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在群众工作方面,王澄总是教育指战员要牢记“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宗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反“清乡”斗争后期,警卫团驻地一个叫彭少山的乡农抗会主任被捕,王澄闻讯后,连夜派部队将彭救出。部队每次住进群众家里,他总是率先垂范,带领部队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离开时,他要求指战员们把从群众家中借来的东西一一清点后归还群众,如有损坏,照价赔偿。有时群众出于感激,自发地送东西慰劳部队,都被他婉言谢绝。

  1944年12月25日晨,由于部队电台被日军侦悉,东南警卫团在聚星镇东北巴掌镇附近被日军重重包围。王澄和鲍志椿在村外察看地形、研究作战方案时,被埋伏在附近建筑物上的日军发现,二人同时中弹牺牲。

  “王澄”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