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徐州市名人>邳州市名人

汤应曾

汤应曾人物照片

邳州名人汤应曾介绍

明朝琵琶演奏家

汤应曾(约1530-约1588年),南直隶邳州右石榴(今江苏省邳州市石家村)人,外号“汤琵琶”,明朝万历年后的南方著名琵琶演奏家。

据王猷定《汤琵琶传》记载:汤应曾一生贫困,未曾娶妻,对母亲极为孝顺。幼时对音乐就很敏感,听到歌声就哭,等学会了歌,唱完又哭,母亲问他为什么这么悲伤,他说是为歌所动。

汤应曾早年随军在嘉峪、张掖、酒泉等地,熟悉军旅生涯,弹奏《楚汉》(即《十面埋伏》)时表现非常深刻。

明末回归江苏故里,流落淮浦(今江苏涟水)、桃源(今江苏泗阳)一带,不知下落。他的生卒年月未见记载,

汤应曾生平经历

汤应曾生活年代约在明万历到清顺治(1573~1644)年间,有“汤琵琶”之称。邳州人。据王猷定《四照堂集.汤琵琶传》载:他幼好音律,家境贫苦。曾师事琵琶演奏家蒋山人近一年,曾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明周王府中供职,声名渐著。后应召随征西王将军至嘉峪关、张掖、酒泉一带,常为将帅士兵弹奏乐曲,鼓舞士气。离军府后在襄王府中供职,居楚地3年。明末时回归故里,穷困潦倒,后流落淮浦(今江苏涟水)、桃源(今江苏泗阳)一带,不知下落,终年约60余岁。汤应曾能弹《胡笳十八拍》、《塞上》、《洞庭秋思》等百十余曲,尤擅《楚汉》。一般认为《楚汉》即琵琶大曲《十面埋伏》之前身;也有人认为究竟是《十面埋伏》还是《霸王卸甲》的前身,难以确定。汤应曾兼擅文曲武曲,演奏技艺高超:或哀楚令人涕泣,或慷慨令人鼓舞;离人思妇之情,剑弩军骑之声,草木百虫之吟,风雨雷霆之势,均能寄托于琵琶。其技艺水平大体可代表明末清初琵琶的独奏艺术。由于《汤琵琶传》“不脱小说余习”(胡思敬《四照堂集.跋》),行文间杂有奇说异闻,故未必事事真切。

汤应曾古文记载

原文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家贫无妻,事母甚孝。所居有石楠树,构茅屋,奉 母朝夕。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其母问曰:“儿何悲?”应曾曰:“儿无所悲也,心自凄动耳。”

时李东垣善弹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有女乐数十部,咸习蒋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着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著名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曾匡坐弹《洞庭秋思》[16],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从箐中跳入篷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亡。母告曰:“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待郎不至,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应曾年六十余,流落准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翻译

汤应曾是邳州人,擅长弹奏琵琶,所以人们称他为“汤琵琶”。家里贫穷没有妻子,对待母亲十分孝顺,所居住的地方有一棵石楠树,住在茅屋,一天到晚奉养母亲他自幼爱好音乐,闻声歌声就哭。后来学习唱歌,唱完又哭。他母亲问他说“儿子你为什么悲伤啊?”应曾说:“我没有什么悲伤的,只是心里自然地感到凄凉罢了。”

崇祯年间,当时李东垣擅长弹奏琵琶,江对峰继续了他的技艺,名声传播京师。江对峰往世以后,唯有陈州蒋隐士继续了他的技艺的妙处。当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队,都学习蒋隐士的技巧,但没有学得很好的,周藩王对此感到十分遗憾。汤应曾前往学习,不到一年就学成了。这件事被周藩王知道了,就召见他,把碧镂牙嵌琵琶赏赐给他,让他穿上宫中锦衣,在宫殿上弹奏《胡笳十八拍》,声音高亢凄清,十分动人。周藩王深为赞赏,每年供给米万斛,以供养他的母亲。汤应曾因此在大梁一带非常著名。

后来,征西王将军招募他到幕府之中,跟随经历嘉峪、张掖、酒泉各地,每逢打猎和阅兵,都让他弹奏塞上的乐曲。有个叫颜骨打的部下,善于作战布阵,他临战的时候.,下令汤应曾弹奏壮士的音乐,然后他才上马杀敌。

襄王听说汤应曾的名声,派人聘请他。他在楚地住了三年。有一次在洞庭湖上泛船,当时风声大作,波浪涛天,摇船的人惊惶失措,汤应曾端坐于船中弹奏《洞庭秋思》,风涛才稍安定下来。船靠岸时?只见一只老孝猿,眉毛胡须都很白了,从水草丛中跳进船窗中,哀声号叫直至半夜。天亮时,(老猿)忽然抱琵琶跳进水中,不知到哪儿往了。汤应曾从此失往了心爱之物,就惆怅不再弹琵琶了。

后来,汤应曾回家探看母亲,母亲还健在,但是妻子已经往世。母亲告诉他说:“媳妇往世的那天晚上,有猿在窗外啼叫,打开窗户又见不到。媳妇对我说:‘我等待郎君不见来到,只闻声猿叫,是什么原因呢?我将要不在人世了’只是很久没有听过郎君的琵琶声,假如郎君回来,请他为我在石楠树下弹奏一曲。’”汤应曾听了毋亲的话,心情沉痛哀伤到不能承受。晚上他摆设了酒水,在妻子宅兆旁边弹奏琵琶来祭奠她。从此以后,他变得癫狂放纵,天天沉迷于酒色。正值战乱,他背着母亲在军队里卖食品(给士兵)。

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有桃源人见到而同情他,载着他的母亲一同到了桃源。后来不知道他的着落。

汤应曾补充介绍

  汤应曾(约1530-约1588年),邳州右石榴(今石家村)人。明琵琶演奏家。创作演奏的《楚汉》为世界名曲之一。幼年丧父,家境贫苦,侍母甚孝。酷爱音律,每有艺人来村演奏,常陶醉入迷。后去陈州(河南淮阳)从艺于蒋山人学弹琵琶,一年而成,能奏《胡笳十八拍》、《洞庭秋思》等古曲百余首,时有“汤琵琶”之称。明皇族周王恭枵欣爱琵琶,曾召集10余人弹奏,皆未中意。汤应曾闻之,欣然而至。周王赐给碧镂牙嵌琵琶,令着锦衣,奏《胡笳十八拍》,弹得哀楚动人,深得周王赏识,遂留王府,赐给粟米万斛以奉养0。隆庆三年(1569年),随征西将军王崇古去嘉峪、张掖、酒泉等要塞,常为将士演奏《塞上曲》等以鼓舞斗志。所弹古曲,凡摹拟风雨雷霆、愁人思妇、虫鸟鸣叫等,无不曲尽其妙。尤善弹《楚汉》,以声乐描绘两军决战于垓下,冲杀声惊天动地,屋瓦若飞,金鼓声、剑击声、人马嘶叫声维妙维肖,益发为王将军所器重。后思家辞归,妻已亡,遂携0流落淮浦(今涟水西)、桃源(今泗阳、宿迁一带)。汤应曾因贫困潦倒,双目失明,去世于桃源县薛家村。清乾隆年间,直隶人王君锡整理汤应曾琵琶谱曲,后收入无锡人华秋苹编著的《华秋苹琵琶谱》。

  “汤应曾”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