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盐城市名人>盐都区名人

陆士新

陆士新人物照片

盐都名人陆士新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生理学家

陆士新(1929年12月—2019年12月6日),出生于江苏盐城,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956年陆士新从大连医学院毕业后被国家选送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内分泌研究所学习;1961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78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8年至1994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10月主持了第一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大会 ;2019年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陆士新主要从事肿瘤的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 。

陆士新人物经历

1951年3月,陆士新进入大连医学院医疗系学习 。

1956年7月,陆士新从大连医学院毕业,由于品学兼优,同年8月被国家选送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内分泌研究所学习 。

1961年3月,陆士新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内分泌研究所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实习研究员(1961年11月—1965年10月)、助理研究员(1965年10月—1978年10月)。

1978年10月,陆士新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78年10月—1979年1月)、副研究员(1979年1月—1985年)、研究员(1985年—)。

1986年,陆士新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三年23万美元的资助,研究食管癌与亚硝胺类化物的关系。

1988年12月,陆士新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1994年10月),同年担任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合作中心主任。

1997年12月,陆士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7年10月,陆士新和郑树共同主持了第一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大会 。

2009年12月26日,陆士新受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 。

2019年12月6日,陆士新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陆士新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陆士新在食管癌的病因研究中证明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暴露亚硝胺的量明显高于低发区。从霉变食品中发现一个新的致癌的亚硝胺――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MAMBNA)。首次在河南林县人胃液与膳食中分离与鉴定出能特异地诱发动物食管癌的N-甲基-N-苄基亚硝胺(NMBzA)和促癌物――Roussin红甲酯,并首次用NMBzA成功地诱发出人胎儿食管上皮癌,为确立食管癌亚硝胺病因做出了贡献。系统地研究了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并证明环境中的亚硝胺引起人与猴的食管上皮中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的变化与人食管癌相同。近来又从人食管癌中克隆出4个新的基因片段,其中一个片段已克隆出基因的cDNA全长 。

学术论著

截至2010年1月,陆士新在中国国内外杂志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以下列出代表论文 :

陆士新, 魏惠娟, 李铭新.溴化钠对大鼠甲状腺碘代谢的影响[J]. 生理学报, 1965.

陆士新, 李铭新, 季川,等. 霉变食品中新亚硝胺: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J]. 中国科学, 1979(4):73-78.

Shixin L U, Mingxin L I, Chuan J I, et al. A new N-nitroso compound, N-3-methylbutyl-N-1-methylacetonylnitrosamine, in corn-bread inoculated with fungi.[J]. Scientia Sinica, 1979, 22(5):601.

陆士新, 王英林, 李铭新. 真菌对食物中致癌物亚硝胺及其前体物形成的影响[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0.

陆士新, 崔小邢, 姜伟,等. 亚硝胺诱发人胎儿食管上皮癌和人食管癌基因的研究[J]. 中国肿瘤, 1992(12):10-10.

陆士新, 罗凤歧, 李华川,等. 食管癌和癌旁上皮中乳头状瘤病毒的检测[J]. 中华肿瘤杂志, 1995(5):321-324.

陆士新. 我国对食管癌研究的贡献[J]. 首都食品与医药, 1998(4):14-15.

LU Shixin, LIN Peizhong, WANG Guoqing.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esophageal cancer[J].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1999, 112(10):918.

陆士新, 林培中, 王国清,等. 食管癌的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 1999(9):407-408.

陆士新. 肿瘤干细胞及其对肿瘤治疗理念的影响[J]. 中华肿瘤杂志, 2010, 32(2):81-83.

承担项目

截至2016年4月,陆士新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2006年至2008年

食管癌干细胞的分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0817,30万元)

2006年至2008年

烟草减毒降害的公益性研究

社会公益项目(2005DIB1J083,90万元)

2006年至2007年

基因组药物的开发研究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H020220020420A,40万元)

2004年至2009年

遗传变异与恶性肿瘤防治的基础研究

国家973计划项目(2004CB518701,100万元)

2002年至2007年

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恶性增殖的关系及其分子机理

国家973计划项目(2002CB513101,115万元)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0年1月,陆士新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卫生部级科技成果奖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霉变食品中一种新亚硝胺的分离与鉴定

全国科技大会奖

1988年

亚硝胺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6年

亚硝胺诱发人胎儿食管上皮癌和癌基因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年

食管癌的防治研究

国家”八五”期间十大科技成就奖(排名第一位)

1982年

霉变食品与亚硝胺形成的研究

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甲级奖

1983年

林县人体内、外亚硝胺含量的分析

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甲级奖

1987年

食管癌亚硝胺病因

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甲级奖

1991年

亚硝胺诱发人胎儿食官癌和人食管癌癌基因的研究

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4年

“六五”攻关课题:亚硝胺化合物在食管癌病因学中的作用

全国科技攻关经验交流会一级奖

1989年

食管癌高、低发区人群胃液中亚硝胺的分析

全国抗癌协会授予二等奖

1990年

亚硝胺诱发人胎儿食管上皮癌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7月,陆士新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清华大学一共培养了博士生、硕士生60多名(包括联合指导) 。根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显示,陆士新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

年度

论文名称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学位

2017

大鼠食管癌变及其化学预防研究

范洪君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17

食管癌干细胞DNA甲基化谱及相关基因DNMT1功能的研究

滕颖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17

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一线化疗的疗效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蔡亚飞

郑州大学

硕士

2016

Caveolin-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食管鳞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机制研究

张松

郑州大学

博士

2016

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及临床意义研究

沈胤晨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16

阿司匹林抑制食管癌发生与增强顺铂疗效的研究

邹知耕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16

盐酸埃克替尼对比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研究

刘清存

郑州大学

硕士

2015

根治性切除术后NSCLC预后和Ⅳ期NSCLC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免疫分子预测

田春桃

郑州大学

博士

2015

TM4SF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 生物学功能探索

马会芳

郑州大学

硕士

2014

MIC1在食管鳞癌诊断和抗体靶向治疗中的意义及其作为肿瘤干细胞治疗靶点的初步研究

王小兵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14

核黄素转运基因2(RFT2)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蒋兴然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14

TFPI--2和MMP--9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张鲁川

郑州大学

硕士

2013

遗传变异与结直肠癌和非堆奇金淋巴瘤易感性及直肠癌术后同步放化疗副反应的研究

乔艳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12

三氧化二砷恢复雌激素受体α阴性乳腺癌细胞对内分泌治疗敏感性的研究

张伟杰

郑州大学

博士

2012

肿瘤小分子microRNA:miR-31和miR-1322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与潜在诊断价值的研究

张腾飞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12

抑瘤宁对放疗小鼠的增效和减毒作用

张晶晶

郑州大学

硕士

2011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人食管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王勇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11

DUSP6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抑癌机制的相关研究

马剑娟

北京协和医学院

硕士

2010

IGF-1R对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患者IGF-1、IGFBP-3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马望

郑州大学

博士

2010

miR-31促进食管鳞癌的侵袭转移

王启鸣

郑州大学

博士

2010

食管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相关调控通路的研究

李红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10

miR-203调控食管癌干细胞自我更新及食管癌相关甚因ECRG1转录调控的研究

余茜颖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10

MYCL1基因遗传变异与小细胞肺癌易感性和预后的研究

熊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10

单核苷酸多态与食管癌放疗疗效及生存的研究

陈侠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硕士

2010

Bortezomib对非小细胞肺癌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

秦萌萌

郑州大学

硕士

2009

间充质干细胞对人食管鳞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樊宏斌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09

FADD基因遗传多态与子宫颈癌易感性

王光海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2009

环氧化酶-2遗传变异和吸烟交互作用与胰腺癌—核仁磷酸蛋白的作用

赵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2009

硼替佐米对人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黏附能力的影响

陶海云

郑州大学

硕士

2009

肿瘤干细胞的分离鉴定

高全立

郑州大学

博士

2008

驱动蛋白Kif18A在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失巢凋亡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张春鹏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

2008

食管癌相关基因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功能研究

李林蔚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2007

金属硫蛋白1H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

侯新芳

郑州大学

博士

2007

三氧化二砷和肼苯哒嗪体外逆转ERα表达作用效果的比较

陈伟

郑州大学

硕士

2007

三氧化二砷对MDA-MB-231细胞系ER-α基因去甲基化的实验研究

刘剑

郑州大学

硕士

2006

胰岛素对5-氟尿嘧啶化疗增效作用及其机制

王瑞

郑州大学

博士

2006

前体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发生细胞的研究

秦燕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2006

食管癌相关基因1(ECRG1)基因功能与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

李媛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2006

食管鳞癌中Ezrin蛋白、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柴立勋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硕士

2006

食管癌相关基因ECRG4的研究

杨扬

郑州大学

硕士

2005

食管癌相关基因2(ECRG2)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黄革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2005

人乳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去甲基化及其蛋白再表达

李林蔚

郑州大学

硕士

2004

食管癌相关基因1(ECRG1)编码蛋白质的功能研究

赵念玺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2004

胰岛素增效5-氟尿嘧啶对人结肠癌HCT-8细胞株和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的抗瘤作用

马望

郑州大学

硕士

2003

食管癌相关基因2(ECRG-2)编码蛋白质的功能研究

崔永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2003

食管癌相关新基因ECRG2和ECRG4的功能研究

岳春梅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2002

食管癌相关基因1(ECRG-1)编码蛋白功能的研究

王剑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2002

胰岛素诱导人食管癌细胞系、肝癌细胞系化疗增效及诱导凋亡的作用

邹可

郑州大学

硕士

2001

食管癌相关新基因ECRG-2、ECRG-4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毕美霞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2000

人食管癌相关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表达、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

王越英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1999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晁红霞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1999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MTS1/16基因、端粒和端粒酶的临床意义)

周春晓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1998

胰岛素和维甲酸对人食管癌及肺腺癌化疗增效作用的研究

焦顺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1998

人食管癌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食管癌中的表达

刘海玲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1997

凋亡/增殖平衡失调在肺癌发生中作用的研究

王永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1997

人食管癌相关基因的cDNA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苏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1997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黄镜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1997

P53和P16基因对人食管癌恶性表型逆转的研究

彭琼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1993

人食管癌组织中多种抑癌基因的变化和亚硝胺对其作用的研究

李华川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1992

亚硝胺对人食管上皮癌基因的作用

郭永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4年

国家“六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者

1988年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1990年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者

199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士新人物评价

陆士新是中国恶性肿瘤化学病因及其致癌机理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多年从事肿瘤的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在肿瘤学病因的研究中取得开创性成果 。(中国科学院评)

陆士新从事肿瘤的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在肿瘤化学病因的研究中,作出了一些开创性研究工作,特别是在确定食管癌亚硝胺病因方面,获得突出的科研成果,为食管癌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与措施,并丰富了化学致癌的理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评)

陆士新补充介绍

  陆士新,病理生理学家,1929年12月12日出生,江苏盐城人。1956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1961年3月获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副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食管癌的病因研究中证明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暴露亚硝胺的量明显高于低发区。从霉变食品中发现一个新的致癌的亚硝胺――N-3-甲基丁基-N-1-甲基-基亚硝胺(MAMBNA)。首次在河南林县人胃液与膳食中分离与鉴定出能特异地诱发动物食管癌的N-甲基-N-苄基亚硝胺(NMBzA)和促癌物――Roussin红甲酯,并首次用NMBzA成功地诱发出人胎儿食管上皮癌,为确立食管癌亚硝胺病因做出了贡献。系统地研究了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并证明环境中的亚硝胺引起人与猴的食管上皮中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的变化与人食管癌相同。近来又从人食管癌中克隆出4个新的基因片段,其中一个片段已克隆出基因的cDNA全长。

  “陆士新”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