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名人>玉林市名人>容县名人

陆发熹

陆发熹人物照片

容名人陆发熹介绍

中国土壤学家

陆发熹(1912-),土壤学家。1912年10月23日出生于广西容县杨梅镇中央垌村。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考入当地比较有名的杨华高级小学和容县初级中学。1936年大学本科毕业获得中山大学农学院学士学位,1938年通过答辩,获得中山大学研究院土壤学部硕士学位。在土壤调查、土壤分类和红壤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先后发表50多篇论文,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珠江三角洲土壤》等。

陆发熹简介

陆发熹,土壤学家。在土壤调查、土壤分类和红壤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为建立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的土壤科研机构、发展土壤科技事业和培养土壤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陆发熹,1912年10月23日出生于广西容县杨梅镇中央垌村。自幼在父母鼓励下,勤奋好学,努力求知,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考入当地比较有名的杨华高级小学和容县初级中学。

在家乡,他经常接触农民和农业生产,深知农民生活的贫困,从而产生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这为他日后学农,深入农村,主动接近农民群众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1929年,陆发熹初中毕业。为了满足他强烈的求学愿望,父母举债送他到广州考入中山大学高中部。1932年毕业,并直接进入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在4年大学生活中,他刻苦学习,不论在课堂、实验室还是在田间,他都认真细致,苦学勤问。除学习农业化学必修课外,还选读了稻作学、果树栽培、柑桔栽培、经济作物等课程。后来在研究生阶段又选读了胶体化学、高等数学等。因此,他知识面较广,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同时,他一直重视体育锻炼,因此,体格强壮,精力充沛,不仅使他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为他以后在各地翻山越岭进行调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体质基础。1936年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又考入中山大学研究院土壤学部攻读硕士学位。他深入研究土壤肥料问题,对土壤的保肥性能特别感兴趣,先后发表了几篇有关广东一些重要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氢、交换性铝的研究论文。他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内容就是对广东几种重要土壤盐基交换的研究总结,于1938年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从童年到青年,陆发熹受到比较良好的系统教育,特别是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为他矢志献身土壤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陆发熹简历

1912年10月23日 出生于广西容县。

1932年 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高中部。

1936年 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获农学士学位。

1938年 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院土壤学部,获硕士学位。

1938—1940年 由中英庚款会资助,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

1940—1942年 任四川农业改进所技士,土壤股股长。

1942—1948年 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

1948—1952年 历任中山大学副教授、教授,农业化学系主任。

1952年以后 历任华南农学院(1983年后改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副教务长,土壤农业化学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及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报常务编辑。

1956—1958年 在前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进修。

1958年以后 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土壤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中南土壤研究室主任;广东省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顾问。

1958年以后 先后兼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团委员、常务委员、书记处书记、荣誉委员。

1958年以后 先后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土壤学会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广东省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广东省农业生物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广东省土地学会名誉理事。

陆发熹主要论著

1 陆发熹.广东重要土壤中可交换氮可交换盐基及盐基交换量之研究.中华土壤肥料学会,土壤与肥料(季刊),1937,1(3):58—87.

2 陆发熹.彭县什邡之土壤.成都:四川农业改进所土壤专报甲种第一集,1942.

3 陆发熹.成都平原区土壤肥力之概性.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季刊,1943,3(4):43—55.

4 陆发熹.陕西中部及南部土壤概要.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季刊,1946,5(4):163—175.

5 陆发熹.陕西植棉土壤概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季刊,1946,5(4):187—190.

6 陆发熹.泾渭渠诱致土壤盐渍之情况及改良建议.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季刊,1947,6(1):13—17.

7 陆发熹.广东西沙群岛之土壤及鸟粪磷矿.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季刊,1947,6(2):67—76.

8 陆发熹.广东水稻田水稻深耕深度问题.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土壤研究所,土壤汇刊第一集,1959:11—13.

9 陆发熹,沈梓培.中国农业土壤的熟化过程及肥力演变规律.中国农业土壤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34—52.

10 陆发熹.怎样培养和提高广东土壤肥力.广东农业所,农业简报,1962(27).

11 陆发熹.红壤的利用和改良.人民日报农业科学文选第二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64:163—167.

12 陆发熹,何金海,朱世清等.湛江及钦州地区土壤农业分区.中国科学院中南土壤研究室,中南土壤季报第Ⅸ号,1965.

13 陆发熹.土壤肥力发生的机制和培肥关键.广东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肥料资料汇总——红壤第5期.

14 陆发熹,朱世清.广东省主要水稻土肥力状况和培肥措施.广东农业科学,1979(6).

15 陆发熹,朱世清.广东土壤农业分区.广州:广东土壤研究所,科研成果汇编(1),1981:1—105.

16 陆发熹,袁焕祥,沈道英等.珠江三角洲沙围田区水稻土养分含量状况研究.广州:广东土壤研究所,科研成果汇编(1),1981:151—159.

17 陆发熹,朱世清,户家诚.珠江三角洲土壤资源评价及土壤农业利用区划.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4.

18 陆发熹主编.珠江三角洲土壤.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

19 Lu Fa—sxi.A Study of Soi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London:Elsevier Applied Science,《Soils and Their Management——A Sino—European perspective》,1989:91—108.

陆发熹补充介绍

  陆发熹,杨梅镇妙阳村人。1912年10月生。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获农科硕士学位。1956年至1958年留学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毕业后从事土壤科学研究工作。

  1958年9月以后,在中山大学、华南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主讲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地理等研究生课程。1958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土壤研究所 (后改为中南土壤研究室、广东土壤研究所) 所长。先后编著有《四川成都平源土壤肥力之概况》、《珠江三角洲土壤农业分区》、《中国土壤农业区划》等专著和论文80多篇;他参加编写和主编的《中国农业土壤志》、《广东农业土壤志》等书已经出版发行。他所主持的土壤资源调查及利用,于1978年获广东省农业科学大会和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土化系)科学成果奖;《珠江三角洲土壤资源评价及土壤农业利用区划》和《广东省海岸带、海涂资料综合调查》 (有关土壤调查研究方面的)分别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陆发熹”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