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南京市名人

卢绳

卢绳人物照片

南京名人卢绳介绍

原唐山交通大学副教授

卢绳(1918-1977年),字星野,教授,江苏南京人。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副教授,天津大学副教授、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建筑历史的研究和教学,曾到承德、北京故宫、颐和园等地进行测绘调查研究。对我国古代建筑的保护知研究作出贡献。撰有论文《建筑与地理》、《承德避暑山庄》,著有《河北省近百年建筑史》。 撰有论文《建筑与地理》、《承德避暑山庄》,著有《河北省近百年建筑史》。

卢绳教学评价

卢先生教授建筑历史,是教学生在建筑设计中怎么运用中国建筑历史的财富,他把中国建筑史和建筑设计结合的非常好,不仅教授建筑史,还亲自辅导设计课,非常认真地帮同学改图。他执粉笔如行云流水,正画倒勾,顷刻间把一幅幅宫殿或庙宇的建筑群、鸟瞰图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在黑板上,同学们暗暗在下面说:“只这一手就堪称绝技,够我们学一辈子的。”

卢先生的语言表达非常独特,因为他对各种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观点,而且往往评论尖锐,一针见血,经常一、两句话使得学生哄堂大笑,使建筑史教学显示出特有的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开朗活跃,为人十分大度随和,因此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他视学生如子弟,严寓教,亲寓行,而这些正是他得以敬重和爱戴的人格魅力。

在建筑教育方面,卢先生再三强调“博”与“精”的重要性。由于建筑学的综合性,他要求学生既要有宏观方面即建筑外围多方面的修养,又要有严格精深的训练。因为自己是“科班”出身,他极其重视建筑技术运用与艺术手法的推敲。卢先生通晓古今,在课堂讲学时经常结合文献稗史,即使在讲述枯燥的古建筑结构时,学生也很少产生倦意。他讲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从绘画到戏曲表演艺术,从诗歌到小说……凡是认为有助于学生理解的东西,他都会讲,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全方位地学习知识,而且常常喜欢采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他所讲授的建筑概念。他的授课形式也十分多样,有讨论——分析、讨论并总结创作经验;有讲授——讲解建筑活动的概况;有参观实物——看照片、放幻灯,通过描绘形象巩固学习,以为创作借鉴;也有实际操作——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感受。社会评价

来新夏(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原图书馆馆长):卢绳先生是一位很实在的学者,很传统,不会剑拔弩张,绝对不会有争议,是一位真正做学问的学者,不会去参与政治。只可惜就这样匆匆地走了。

彭一刚(院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曾是卢绳先生的学生):卢绳先生的课教得非常好,是天大最早的一任中国建筑史老师,他非常注重古建筑测绘,后来天大的古建筑测绘得到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与卢绳老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黄为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曾是卢绳先生的学生):卢绳老师教的是古建筑史,他很平易近人,在古建筑界非常有影响,到北京测绘故宫,博物馆的人以专家的级别来招待他。我们一起出去时,他喜欢讲故事给同学们听,他的典故特多,大家都很喜欢他。我记得七十年代从新疆回天大看他,当时他在院子里乘凉,看见我来了,老远就迎过来。他的血压比较高,人又比较胖,看见我来了,就那样一颤一颤地跑过来。我当时真的很感动,很可惜他那么早就离开了我们。个人作品《柏林寺》,卢绳作于1965年夏。《宋村石佛寺》,卢绳作于1965年夏。

《游嘉州凌云寺》,卢绳作于1943年夏。

《步友人述怀诗原韵(四首)》,卢绳作于1962年9月

卢绳成长历程

成长期(1918-1942年)

巍峨七宝映朝阳,景佑留题岁月长。①

为问长虹何所似,一钩新月出云霄。②

1918年3月29日,卢绳先生出生于南京的望族之家,他的父亲古典文史功底很厚实,曾经创办过学堂。卢先生八岁那年父亲去世,之后一直受其长兄卢冀野先生抚养。卢冀野先生原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被誉为“江南才子”,在其兄的栽培下,卢先生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对于史籍文献甚是精通。说到与建筑结缘,还有一点小波折。进入中央大学读书,卢先生最初考取的是航空工程系。大概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各种艺术,尤其是绘画对他的影响,他发现自己对学习建筑学更有兴趣,于是第二年通过考试,转到了建筑工程系,没想到,这个不经意的改变,成为了他人生和事业的转折点。

当时在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执教的老师有鲍鼎、谭垣、刘敦桢、杨廷宝、童寯、李汝骅等著名学者,此时中央大学学风优良,人才辈出,被誉为“沙坪坝时期”。当年要想考进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很不容易,录取率为18:1,之后经过一、二年级的筛选、淘汰,到毕业时最初考进的十几人仅能留下几人。

卢先生自小思维活跃,美术功底又好,加之学习努力,成绩非常优秀,所以在学习时期颇受各位老师的赞扬。他尤其喜欢学习中国建筑史,对其中文化的博大精深情有独钟。当时教授建筑史的老师是鲍鼎先生,鲍先生为人正派,学术精深,主要担任建筑系的中、西建筑史,中、西营造法与钢结构等5门课程和土木工程系的“房屋建筑”课程的教学工作。卢先生非常敬仰鲍鼎先生,经常和他一起探讨建筑史学问题。同时在人生观和处事态度方面,卢先生也深受鲍先生影响,逐渐形成了坚韧、温和、不怕困难的个性。

卢先生的草图和水彩也相当出色,他的设计思路经常与老师杨廷宝的想法相吻和,因此深得杨老师赏识,设计课成绩总是最高。在中央大学的这些学习历练,为他日后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淀期(1942-1952年)

千年风雨留名迹,万里烽烟动远愁。

北望关河增涕泪,共谁击楫誓中流。③

1942年,梁思成先生应邀接受国立编译馆的委托,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这个契机,使有抱负的建筑师们在古代建筑艺术的研究中,为自己创造力的发挥开创了新天地。刚刚从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的卢先生,此时不畏艰辛前往由于战乱而迁往四川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追随梁思成、刘敦桢诸位先生学习和研究中国建筑。卢先生在营造学社担任研究助理,与林徽因先生、莫宗江先生一起协助梁思成先生进行《中国建筑史》的编撰工作。林徽因先生负责收集辽、宋的文献资料,卢先生负责收集元、明、清的文献资料,莫宗江先生负责绘制插图。通过跟随梁思成先生从事编史工作,卢先生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接触了诸多业界的学术专家,学术造诣日益深厚。他在编史过程中积极地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为中国第一部建筑史的编撰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同时,卢先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历史演变及其特点,并逐步确立了自己学术研究的领域与特色。

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晚上没有电灯,甚至连煤油灯都没有,只能采用桐油照明,一个小盘子,两根灯草,晚上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工作。他们所住屋子非常狭小,只能放一张床,一个小桌子……卢先生喜欢抽烟,限于条件,他只能抽那些发了霉的烟,还戏称为“毛毛烟”,没事时,几个年轻人喜欢趴在地上打弹珠玩。卢先生看到后就写了一首打油诗贴在桂圆树上:“早打珠,晚打珠,日日打珠,不读书。”卢先生的同学叶仲玑很瘦,也写了一张字条贴在树上:“出卖老不胖半盒。”梁再冰看见了,觉得很好玩,因为她常常感冒,就写了“出卖伤风感冒”的条子贴在树上。尽管条件艰苦,但是桂圆树下,总是洋溢着爽朗的笑声。测绘条件更是艰苦,我们从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的描述中可见一斑,“谈到古建筑测绘,李庄时期卢先生自己主持测绘的建筑是旋螺殿,当时测绘旋螺殿条件非常艰苦,不能搭架子,甚至连梯子都没有,我和卢先生是用绳子吊着爬上去的。因为他比较胖,爬高不灵活,为了测绘,经常在学社院子里的大树上绑根绳子练习。”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卢先生主持和参加了李庄石牛山中的明代建筑旋螺殿、宜宾地区古建筑、前蜀王王建墓等多项测绘工作。

正是营造学社这段不寻常的经历,给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卢先生提供了极好的学习和观摩古建筑的机会,为他日后继续研究中国古建筑提供了卓绝的职业训练。

“巅峰”期(1952-1956年)

红旗三面争前进,青史千年待发扬,

花放鸟鸣春色好,一时骐骥并腾骧。④

1944年~1949年,卢先生在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任刘敦桢先生的助教,主要教授中国建筑史和营造法。因为有丰富的史学和文学功底,加之拥有在中国最早的建筑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的经历和编纂《中国建筑史》的经验,使他在建筑教学中游刃有余,深受学生们的爱戴。

1952年,新中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卢先生所在的北京大学建筑系合并到清华大学,他应徐中先生的邀请毅然来到天津大学创建土建系。数年以后,每当梁思成先生提起此事,还为没有将卢绳先生留在清华大学而感到遗憾。

中国教育体制进行全国院系大调整后,在建筑教学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热潮。此时的天大建筑系,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在探索民族形式上都有很大发展,中国建筑史的教学一度达到巅峰。当时,系里教授中国建筑史的教师只有卢先生一人,所有教学和编制各种教学材料的工作均由他负责,虽累,但他乐在其中。

卢先生很早就深切地注意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处理,建筑尺度及空间构成的人性化比起建筑个体的研究更为重要,故而除了注重研究宫殿建筑之外,他把研究和测绘的重点放在了意义更加深远的皇家园林建筑群的布局上。20世纪50-60年代,天津大学土建系建筑学专业的教师们在卢先生的主持下带领学生用现代测绘方法开展以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围寺庙、北京紫禁城内廷宫苑、沈阳故宫及关外三陵、明十三陵、清东西陵等为代表的大规模古建筑的测绘与研究。此举赢得了学术界、建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尊重,对于改变人们言园林必称江南的旧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对于北方园林建筑艺术价值的再发现。古建筑测绘这一长期坚持的教学环节,既是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学术传统,更是卢先生在建筑系创办之初治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作为建筑教育家,卢先生先后在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交通大学等院校为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诞生和学科建设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2年至1957年,整个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学术气氛都非常活跃,教学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未来各个学科的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和思想基础,使之有条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卢先生个人也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时期,他踌躇满志,精心规划了即将实施的多项工作设想和更加广泛深入的学术研究。

1964年夏,卢绳先生率天津大学土建系建筑学专业学生对满族特色鲜明的塞北皇宫沈阳故宫、福陵、昭陵进行了测绘,绘制了大量精美详实的测绘图。2003年沈阳故宫及关外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参加验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都为精美的文物测绘图纸所震惊,给予了颇高的评价。

更值得一提的是,精美的古建筑测绘图已被多部极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引用。著名的建筑理论著作《华夏意匠》中在论及“近代有关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和著述”时,对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古建筑测绘实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以其为典型示例来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典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地大量地全面展开了。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等权威著作也引用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古建筑测绘图纸作为研究依据。20世纪70年代末,天津大学建筑系在卢先生多年测绘成果及研究成果(24)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出版了《承德古建筑》、《清代内廷宫苑》、《清代御苑撷英》等多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专著。其中《承德古建筑》一书,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并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高度重视。日本朝日新闻出版社将该书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无疑是对卢先生及其同仁多年辛苦工作的最好嘉奖。

重生期(1970-1977年)

桐封庙祀话当时,枝履相随又晋词。

少小从游今白发,为申孺慕献新诗。⑥

尽管在政治浩劫凄风苦雨的折磨下,卢先生的身心饱经蹂躏和摧残,但他始终以非常开朗的心态对待自己和工作,尽其所能地为他挚爱的建筑事业辛勤耕耘。

1973年8月为了迎接法国蓬皮杜总统访华,国家有关部门约集了卢先生和杨廷宝、陈滋德、刘致平、陈明达、莫宗江、于倬云、罗哲文、祁英涛、刘叙杰等14名专家参加山西五台及雁北地区为时半月的古建勘察,用实际行动批驳了“文革”中盲目罪古,将专家视为反动权威的错误思潮。古建保护大旗的重新树立,让卢先生激动不已,重新焕发压抑已久的斗志。

1976年4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召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编写会议,以此举来整理和总结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方面的成就,以期实现我国广大建筑史工作者的愿望,提高整个建筑史学科的研究水平,从而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古代建筑遗产。卢先生当时已患严重的冠心病,但还是满怀热情应邀参加该书的编写工作,具体负责执笔城市建设工程之《宋东京城》和建筑匠师之《喻皓传略》两部分。当时他的身体状况非常差,心衰憋气使他常常整夜难以入眠,他很担心自己完不成书稿的编撰工作,常常半夜从床上爬起,一字一字地校阅白天完成的书稿。他以惊人的毅力支撑着病体,在临终前50天完成并上交了全部书稿。该书于1985年10月出版,1986年获中国图书奖,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虽然该书出版时卢先生已辞世八年,但它在学术界的深远影响告慰了先生的在天之灵。90年代后,该书在台湾出版,立刻成为最具权威的参考资料。

1977年8月30日,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记的日子,也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日子,59岁的卢绳先生,带着他的遗憾,带着他未了的心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中国科学院发来了长长的唁电……

天津文史馆等相关单位都派人前来悼唁……

还有卢绳先生的学生,也怀着崇敬与景仰之情来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卢绳补充介绍

  卢绳(1918-1977年),字星野,教授,江苏南京人。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副教授,天津大学副教授、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建筑历史的研究和教学,曾到承德、北京故宫、颐和园等地进行测绘调查研究。对我国古代建筑的保护知研究作出贡献。撰有论文《建筑与地理》、《承德避暑山庄》,著有《河北省近百年建筑史》。撰有论文《建筑与地理》、《承德避暑山庄》,著有《河北省近百年建筑史》。

  年表

  卢绳先生的个人资料:

  1918年3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望鹤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同年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研究助理;中央博物馆建筑史编撰会助理编撰;协助梁思成编撰《中国建筑史》;绘制清工部工程做法图,同年发表《建筑与地理》于宜宾日报《科学》副刊

  1943年测绘旋螺殿;前蜀王王建墓发掘;勘察测绘宜宾地区古建筑;发表《宜宾旧州坝墓塔实测记》

  1944年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任助教,同年发表《旋螺殿》一文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1期

  1945年抗战结束后随同中央大学迁回南京

  1946年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

  1947年发表《漫谈建筑考古》(3-7)于中央日报副刊

  1948-1952年先后执教于重庆大学建筑系、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

  1952年院系调整后唐院建筑系调整至天津大学土建系,教授中国建筑史

  1953年尝试性开展古建筑测绘教学,测绘了北海建筑公园部分建筑,发表《鲁迅故居实测记》于《文物》参政资料;任天津市工会主席

  1954年主持测绘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和北京故宫内廷建筑小品及建筑细部,测绘成果入《承德古建筑》,并用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及相关研究、维修;北京部分收入《清代内廷宫苑》

  1955年主持测绘北京故宫御花园、宁寿宫花园、慈宁宫花园;测绘成果收入《清代内廷宫苑》,并发表《对于 复古主义建筑理论的几点批判》

  1956-1957年主持测绘北京颐和园,测绘成果收入《清代御苑撷英》,并发表《承德避暑山庄》、《承德外八庙建筑》于《文物》参政资料

  1957年发表文章《北京清故宫乾隆花园》,被错划为

  1958年受邀参加《中国建筑简史》的编撰

  1960年发表文章《天津近代城市建筑简史》于天津文史资料选辑24辑

  1961年主持测绘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北京故宫御花园、北京北海,测绘成果收入《承德古建筑》、《清代内廷宫苑》,并用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及相关研究、维修

  1962年主持测绘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北京故宫御花园、宁寿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和河北易县清西陵,测绘成果收入《承德古建筑》、《清代内廷宫苑》,并用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及相关研究、维修

  1963年主持测绘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测绘成果收入《承德古建筑》并用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及相关研究、维修。同年发表文章《河北省近百年建筑史提纲》,参加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撰工作

  1964年主持测绘辽宁沈阳故宫、沈阳福陵、昭陵;"四清"运动到河北赵县。测绘成果收入《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沈阳故宫》,文物"四有"档案,研究及维修依据资料

  1967年-1968年在南京工学院合编建筑史

  1973年8月应有关部门邀请前往山西五台及雁北地区进行古建勘察

  1974年参加蓟县盘山烈士陵园纪念堂设计方案工作

  1975年参加研究独乐寺古建筑群保护规划工作

  1976年4月应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邀约参加编写《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具体负责《宋东京》、《喻皓传略》两部分,本书于1985年10月出版,获1986年中国图书奖;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77年8月30日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59岁

  “卢绳”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