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扬州市名人>邗江区名人

焦循

焦循人物照片

邗江名人焦循介绍

清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
清中期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

焦循(1763年3月17日—1820年9月4日) ,字理堂,又字里堂,江苏扬州黄珏镇人。清朝中期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

焦循早年就读于扬州安定书院,三十三岁曾赴山东居于阮元(时任山东学政)家中,后随阮元至浙江。嘉庆六年(1801年)中举人,应试礼部不第,即返乡侍奉母亲不再出仕。闭户著书,修葺老屋“半九书塾”,后来又修筑“雕菰”楼,十余年不入城市。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焦循去世。

焦循博闻强记,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对诗词、医道无不贯通。有《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剧说》等。平生所著散文辑为《雕菰楼集》二十四卷,由阮元于道光四年(1824年)在粤刊行。

(焦循像,选自叶公绰辑《清代学者像传》,杨鹏秋摹绘)

焦循人物生平

求学之路

乾隆二十八年农历二月三日(1763年3月17日),焦循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世代研究《易经》的经学家庭,自幼对《易经》的悟性甚强,为世人所称道。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焦循入私塾学习《毛诗》,跟从表兄范徵麟学习古文辞。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焦循至公道桥阮家祝寿,壁上诗有“冯夷”二字,因能辨别其音韵,得阮承勋的赏识,遂许以女相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焦循从族父焦轼学习《说文》,对语言学研究的兴趣由此萌生。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焦循读《诗品》,阅史地、天文、术算之书,开始产生研究地理、算学之志。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焦循应童子试,进入当地官学学习。以扎实的算学基础得到江苏学政刘墉赏识,并接受刘墉学习经学的建议。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焦循初入扬州安定书院学习。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焦循开始学习经学,读《毛诗》《尔雅》,对陆佃、罗愿之书颇感不满,思有所著述,补两家之不足,始撰《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焦循继承家学,弱冠时便喜欢《孟子》,立志要撰写《正义》。安定书院院长吉梦熊用经学来勉励他。 当时焦循与阮元齐名,阮元比焦循年轻一岁,故称焦循为族姐夫。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谢墉到扬州主持岁考,焦循成为廪膳生。

乾隆五十年(1785年), 焦循辍举子业,遍求说《易》之书,研究《周易》。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八月,焦循乡试不第。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月,胡希吕到扬州主持岁考,李啬生教授推荐焦循试两赋。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胡希吕担任江苏学政,因其两试优等,多次向学师荐举,因与奇巡抚所议不合而罢。

嘉庆元年(1796年)春,焦循赴山东入山东学政阮元幕府。冬,随阮元转调浙江而客杭州 ,得《益古演段》《测圆海镜》两书,寄给数学学家李锐,请其为之疏通证明,因撰《天元一术》二卷、《开方通释》一卷。

嘉庆六年(1801年),焦循中举人。

心倦科举

嘉庆七年(1802年)正月,焦循赴北京参加礼部考试,不第。四月,拜访英和、朱珪,二人对他大加赞赏。 随后焦循返乡,从此自甘淡泊,不求荣利。

嘉庆八年(1803年),焦循科场失意、心情郁闷之际,远在杭州的阮元再度伸出援手,邀请焦循赴浙人幕。然而焦循这次赴浙的心情与上次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焦循已不准备久居阮幕,虽然仍有学友不断地勉励他多多练习殿试策文,以待三年之后的礼部会试,但是焦循经过此番会试的挫折,对科举已无眷恋之情,仅在杭州小住了三个月,便于这年年底,由杭州匆匆返回扬州。

嘉庆十年(1805年),又值礼部会试。好友郑耀庭劝说焦循北上赴考,并且表示愿意出资相助。因为这次担任主考官的是焦循平时所景仰的前辈学者朱珪,而朱珪也素来敬重焦循的学问。此时的焦循正患痔疮,痛苦不已,行走不便,难以远赴千里之外的北京应试礼部。其次,年迈的母亲身体情形每况愈下,焦循不愿再重蹈其父临终前自己未能侍候在侧的覆辙,留下终身的遗憾。再次,焦循在历经科考中的挫折后,他对仕进一途已产生倦意。于是焦循以老母多病为由,婉言拒绝。

深居雕菰

嘉庆十年(1805年),安徽宁化知府伊秉绶转调出任扬州知府,与阮元二人相约编撰《扬州府志》,并邀请焦循编修《扬州府志》和主纂《扬州图经》《扬州文粹》两稿。

嘉庆十一年(1806年)正月,焦循馆扬州郡城郑氏宅,与汪莱馆扬州郡城汪氏宅相近,朝夕相聚,时以《易》相订证。三月,与张古馀、赵怀玉同辑《扬州图经》和《扬州文粹》。阮元守孝家居,常到扬州北湖,焦循出示所撰《北湖小志》稿,并请其作序。

嘉庆十二年(1807年)二月,焦循致书伊秉绶,讨论《扬州图经》编纂事宜,拟目录以呈正。三月,焦循的病痛加剧,误服药,导致耳聋、昏睡,焦廷琥仍郑素甫医案治疗,焦循不久痊愈。

嘉庆十四年(1809年),焦循得到酬金五百两,于是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维修半九书塾 ,另一部分在白茆湖边的雕菰淘中,修葺老屋,名曰“半九书塾”;又构建一座结构简陋、花木明瑟的“雕菰楼” ,于房前屋后遍栽红薇、翠竹、蜜梅、木兰。楼的四面置窗,可远眺风帆出没、近听渔歌牧唱。从此,焦循走出半九书塾,来到雕菰楼。在他人生最后的十余年间,他深居简出,足不入城,婉拒友朋之间的一切应酬活动,潜心研究学术。 他曾自慰地说:“家虽贫,然蔬菜不缺。天虽嫉我,实造福于我,我将老于此中了!”

晚年生活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冬天,焦循与其子焦廷琥开始准备编撰《孟子正义》。二人先以近两年时间,博采历代有关《孟子》及赵注之论述,编次为《孟子长编》三十卷。及《长编》既成,焦循再就其中所录,删繁补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焦循的身体状况出现了明显变化,常年患有的足疾一直困扰着焦循,从一年一发到“连月必发,每发痛彻骨”。同时,不间断地从事写作,也使他的右臂痉挛不止,直接影响到他的右手不能执笔。焦循深感时间的紧迫,于是对自己四十余年来的学术思想及其所作诗文进行了一次回顾与结集,取名《雕菰集》。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七月,草成《孟子正义》三十卷。 其间焦循惟恐志有懈弛,故立定课程以逐日稽省。惜翌年七月,焦循旧病复作,故于《孟子正义》的校誊、编订上,仅能手录其中十二卷而已。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1820年9月4日),焦循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焦循轶事典故

以饥换书

尽管焦循名重当时,可是饥馑、疾病、贫困伴随着他的一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因连年灾荒,他家中又迭遭凶丧,索债者日迫其门。焦循家有良田数十亩,又被里中的豪猾所勒卖,得价银仅十余两。他持银回家,本待聊补无米之炊,适有书贾携一部《通志堂经解》登门求售。这部书是先秦九经的汇刻本,计1860卷。焦循一见,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可是他卖田所得银两仅及书价的一半。焦循欲买不能,欲舍不甘。夫人知其爱书如命,慨然从头上拔下金簪,抵银12两,合为27两。书贾欣然成交而去。焦循夫妇以挨饿的代价换回这部丛书,晚间相对喝着麦屑粥,相互慰勉,毫无悔意,恬然自得。

年少勤学

焦循少年好学,昼夜攻读,母亲劝他早睡,可他不听,三更时分仍然攻读,母亲一时发怒,举手就打,打得很重很疼,但他却喜笑颜开。又有一次夜半更深,母亲见他还未入睡,就对他轻轻拍打,不料焦循大哭不止,母亲不解,问儿何故?焦循说:“上次母亲重重打我,儿知母身体很好,故笑;这次母亲打我很轻,儿觉母体不如从前,心忧而哭。”

热爱俗戏

焦循每于治学余暇,他都带着老伴和幼孙乘着小船去看乡间的“草台戏”。散剧归来,皓月当空。焦循和一些村叟田妪共坐于豆棚瓜架之下,纵谈他们的观感。有时焦循还为他们解说戏文,说到得意处,不禁手舞足蹈,忘情哼唱,乡人莫不鼓掌欢笑。一次,村里有人写了一册俚俗曲目的札记请他过目,他删除了一些繁冗的章节和文辞,又加以自己的见解,写成一部有名的《花部农谭》。

焦循历史评价

清代

阮元:焦君与元年相若,且元族姊夫也。弱冠与元齐名。自元服官后,君学乃精深博大,远迈于元矣。今君虽殂,而学不朽。元哀之切,知之深。综其学大指而为之传,且名之为通儒,谂之史馆之传儒林者,曰:斯一大家,曷可遗也。

民国

梁启超:里堂于身心之学,固有本原,所以能谈言微中也。

钱穆:里堂论学极多精卓之见,彼盖富有思想、文学之天才,而溺于时代考据潮流,遂未能尽展其长者。然即其思想上之成就言之,亦至深湛,可与东原(戴震)、实斋(章学诚)鼎足矣。

徐世昌:里堂与阮文达同学,经学、算学并有独得,百家无所不通,《易学三书》及《孟子正义》皆专家之业。扬州学者,与郑堂江氏并称,有“二堂”之目,而精卓过之。

当代

王章涛:阮元和焦循是扬州学派领军人物,焦循诸种言论,确实能体现出超迈时人的学力。

陈居渊:焦循在清代学术史上无疑属于开拓创新性学者,与同时代的学术通人相形,他的学问之渊博,胜过惠栋;他的思想之深度,可与戴震比肩。他所留存的思想与学术,不仅仅是他那个时代的历史回响,而且也是今天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值得共同审视的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焦循主要作品

焦循著《孟子正义》三十卷,疏赵岐之注,兼系近儒数十家之说,而以己意折衷,合孔孟相传之正指。又作《周易王氏注补疏》二卷,《尚书孔氏传补疏》二卷,《毛诗郑氏笺补疏》五卷,《春秋左传社氏集解补疏》五卷,《补记郑氏补疏》三卷,《论语何氏集解补疏》二卷,合之,为《六经补疏》二十卷。《天元一释》两卷《易章句》著述宏富,有《焦循学算记》《雕菰楼易学三书》《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曲考》(佚)、《剧说》《花部农谭》《雕菰集》《雕菰楼文集》《六经补疏》《北湖小志》等数百卷。 其中用力特深的,为《周易》《论语》《孟子》三书。《周易》方面,著有《易章句》十二卷、《易图略》八卷,《易通释》二十卷(以上四十卷合辑为《雕菰楼易学三书》)、《易广记》三卷、《易话》二卷。 焦循善属文,掇拾扬州杂文旧事,为目录二卷,名曰《足征录》。又成《邗记》六卷。成《焦循道听录》五十卷。又举清人著述三十二家,作《读书三十二赞》。曰《雕菰楼集》二十四卷,词三卷,诗话一卷。

焦循补充介绍

  焦循(1763~1820),清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苏扬州黄珏镇人,嘉庆举乡试,与阮元齐名。阮元督学山东、浙江,俱招往游。后应礼部试不第,托足疾不入城市者十余年。构一楼名“雕菰楼”,读书著述其中。博闻强记,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有《里堂学算记》《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剧说》等。(据1999年版《辞海》“焦循”条)

  江苏甘泉人(江苏扬州方巷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八年癸,卒于仁宗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得年五十八岁。少年曾就读于扬州安定书院。曾于三十三岁赴山东居阮元(时为山东学政)家,并随阮元至浙江赴任。嘉庆六年(1801)中举人,翌年应礼部试不第,即返乡奉侍母亲不出仕。母亲卒后,托疾闭户,建“雕菰楼”,足不履城市十馀年,著书数百卷,皆精博。其中用力特深的,为《周易》、《论语》、《孟子》三书。《周易》方面,著有《易章句》十二卷、《易图略》八卷,《易通释》二十卷(以上四十卷合辑为《雕菰楼易学三书》)、《易广记》三卷、《易话》二卷。《语》、《孟》方面,嘉庆九年(1804)著《论语通释》一卷计十二篇(后增为十五篇),又推衍《通释》的含义为《论语补疏》二卷。嘉庆廿一年(1816)始编《孟子长编》三十卷,再编为《孟子正义》三十卷,廿四年(1819)成书。翌年逝世。经学以外,又精天算、考古。曾与凌廷堪及李锐(字尚之,号四香,1765-1814,是清中叶少数专精天文学和数学的学者之一)一起研究天算之学,焦循著《天元一释》、《开方通释》等专门著作,又曾著《群经宫室图》、《剧说》等。平生所著散文辑为《雕菰楼集》二十四卷,由阮元于道光四年(1824)在粤刊行。

  除经学、天算之外,焦循极注重地方志,对方志学亦有见解。嘉庆十一年(1806)受扬州知州伊秉绶聘任,与阮元等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或可能《扬州图经》即含《文粹》),后因伊氏调任而中辍,焦氏将所搜得文献辑为《扬州足征录》二十七卷,继任者姚秋农修《扬州府志》(嘉庆十五年刊),焦氏亦参与纂修,或至少提供过具体的指导意见。《扬州足征录》外,焦氏又著《北湖小志》六卷、《邗记》六卷,记述扬州一地风土。清代学者。字理堂(或作里堂),晚号里堂老人。甘泉(今江苏方巷)人。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博学多识。尤擅易学、算学,亦精医理。曾南游-、北及河北、山东等地,常与人论医。辑有《吴氏本草》一卷(1792年),多取材于《太平御览》等,今存其手校稿本。尝与名医李炳交厚,将李炳医案集成《李翁医记》二卷。李氏之书稿《辨疫琐言》书稿则由焦氏子抄录传世。另著有《雕菰楼文集》。

  生平

  焦循少颖异,事父母以孝闻,服丧尽礼。乾隆辛酉举于乡。尝从阮元游浙江。闭户著书,葺其老屋曰“半九书塾”,复构楼曰“雕菰”,有湖光山 胜。足不入城市者十余年。庚辰七月卒,年五十有八。焦循博闻强记,识力精卓,于学无所不通,于经无所不治,而于《周易》、《孟子》专勒成书,其于《易》本世传家学,尝疑一“号啕”也,何以既见于《旅》又见于《同人》;一“拯马壮”也,何以既见于《复》又见于《明夷》;“密云不雨”之象,何以《小畜》与《小过》同辞;“甲庚三日”之占,何以《蛊》象与《巽》象同例;乃遍求说《易》之书读之,撰述成帙。甲子,复精研旧稿,悟得洞渊九容之术实通于《易》,乃以数之比例:求易之比例,于是撰拟《通释》一书。丁卯病危,以《易》未成为恨。病廖,屏他务,专治此经,遂成《易通释》二十卷。自谓所得悟者,一曰“旁通”,二曰“根错”,三曰“时行”。《易通释》既成,复提其要为《图略》八卷。凡图五篇,原八篇,发明旁通相错时行之义。论十篇,破旧说之非。复成《章句》十二卷。总称《雕菰楼易学三书》,共四十卷。先生易经既成,随笔记录二十卷,曰《易馀龠录》。凡友朋门弟子所问答及于易者复录存二卷,曰《易话》。自癸酉立目录,自稽所业,得三卷,曰《注易日记》。又有《易广记》三卷。先生易学,不拘守汉魏各师法,惟以卦爻-比例为主。

  焦循又著《孟子正义》三十卷,疏赵岐之注,兼系近儒数十家之说,而以己意折衷,合孔孟相传之正指。又作《周易王氏注补疏》二卷,《尚书孔氏传补疏》二卷,《毛诗郑氏笺补疏》五卷,《春秋左传社氏集解补疏》五卷,《补记郑氏补疏》三卷,《论语何氏集解补疏》二卷,合之,为《六经补疏》二十卷。

  嘉庆六年(1801)举人,后弃科举,托足疾在家10余年,博闻强记,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均有研究。专注于经史之学,对诗词、医道无不贯通。搜求故友遗书,孜孜不倦,世家有藏书,其藏书处有“雕菰楼”、“半九书熟”,阮元称有“湖光山 胜”。抄录图书甚多,被誉为“抄书一痴”,传说当大水淹到家门口时,还在南窗下从容不迫地抄录《中论》。每得一书,必识其卷端,故其藏书多有题识,藏书印有“理堂”、“恨不十年读书”、“焦氏藏书”等。著述宏富,有《里堂学算记》、《雕菰楼易学三书》、《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曲考》(佚)、《剧说》、《花部农谭》、《雕菰集》、《雕菰楼文集》、《六经补疏》、《北湖小志》等数百卷。

  思悟

  焦循思深悟锐,尤精历算之学。撰有《释弧》三卷,《释轮》二卷,《释椭》一卷,《加减乘除释》八卷,《天元一释》二卷,《开方通释》一卷,又命其子琥作《益古演段开方补》以附《里堂学算记》之末。当时算学名家李锐、汪莱、钱大昕等,皆与讨论而叹服焉。

  擅长

  焦循善属文,最爱柳宗元。表章先正,作《北湖小志》六卷。又掇拾扬州杂文旧事,为目录二卷,名曰《足征录》。又成《邗记》六卷。每得一书,必识其颠末,有所契,则手录之。如是者三十年,成《里堂道听录》五十卷。又举清人著述三十二家,作《读书三十二赞》。文集手订者,曰《雕菰楼集》二十四卷,词三卷,诗话一卷。

  游浙

  因阮元考浙江原委以证《禹责》三江,乃撰《禹贡郑注释》一卷,专明班氏郑氏之学。谓王伯厚《诗地理考》繁杂无所融贯,作《毛诗地理释》四卷。又仿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撰《论语通释》一卷凡十王篇:曰圣,曰大,曰仁,曰一贯,曰忠恕,曰学,曰知,曰能,曰权,曰义,曰礼,曰仕,曰君子小人。又撰《群经宫室图》二卷,为图五十篇。《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十一卷,《陆玑疏考证》一卷。又录当世通儒说《尚书》者四十一家,书五十七部,仿卫湜《礼记》之例,以时之先后为序,得四十卷,曰《书义丛钞》。

  成就

  经学与天算学:焦循思想的中心话题

  在《几何原本》前六卷译本传入中国之后,明末清初的知识界表现出了学习这部著作的巨大热情。虽然这部书的流传并不广泛,但它对当时中国学人的思想上产生的冲击力却是不可磨灭

  《焦循著述新政》

  《焦循著述新政》

  的。紧随着译本,出现了一批研究学习的著作。如孙元化的《几何体论》、《几何用法》(1608),方中通的《几何约》(1661),李子金的《几何易简录》(1679),杜知耕的《几何论约》(1700),梅文鼎的《几何通解》等。此外,还有一些著作虽不是专门的几何学著作,但它们都受到了几何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焦循年青时并没有全力研究算学,而是汲汲于当时最受关注的名物考证之学,著有《群经宫室图》。这是当时最前沿、最时髦的学术课题之一。在考证过程中,焦循认为郑玄注有错,为了将意思讲通,不惜改动了郑注。为此,惠栋的弟子、学术辈份比焦循高的江声专门来信辩论,焦循又复信抗辩。在辩论过程中,焦循注意到,惠栋开创的吴派学人在治学中有一个不言而明的假定,即汉儒的注解是最可信赖的学术资源。在《群经宫室图》中的研究中,焦循坚持认为,如果不修正郑玄的注释,有一段话根本无法讲通。在辩论过程中,焦循以及学术好友阮元都意识到,曾经给考据学开辟过辉煌希望的惠栋学派,其方-走入了严重的误区,因为吴派以汉儒的经传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儒学将重新走入闭塞的死胡同。在为焦循《群经宫室图》所作的序言中,阮元提出了新的学术标准:“求是”而不是“从古”。阮元说:“余以为儒者治经,但求其是而已矣。是之所在,从注可,违注亦可,不必定如孔(颖达)贾(公彦)义疏之例也。”这是阮元与焦循的共同看法。

  与所有的人文学术一样,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往往是言人人殊,你来我往,争得不亦乐乎。从今天的阐释学的角度看,在你来我往的热烈争论之中,学人们通过对话,相互拓宽了视野,增加了理解,从而体察到了人文学的真理。经学研究历史悠久,注疏材料众多,层层累积,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其中的争论更多,很不易得出人所共认的结论。但在乾嘉学术的鼎盛时期,焦循、阮元(尤其是焦循)等人却为这种现象深感不安,并设想着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焦循看来,当时的许多经学争论都是无根之谈,它的终极基础是汉儒经传,其本身算不上可靠的真理,但是,和以往的宋明理学相比,汉学的确是当时的学人不能须臾离开的出发点,是一种既不能完全靠得住、但又不可离开的基础。焦循憧憬着这样的一种学术:它的真理不依赖于争论,它的真理是直观自明的。焦循正在学习的天算学,给他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对焦循来说,一道复杂的算学题,它的结论是否正确,并不需要争论。只要将答案代入题目之中,经过加减乘除的计算,正确与否即可验证,正误双方都不必浪费太多的口舌。倘若经学真理也具有算学真理一般的真理性,那该多好。这一想法,一定曾在当时许多学人的心目0现过。在其后的若干年内,焦循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天算学研究之中。

  著作

  《天元一释》两卷

  《加减乘除释》八卷

  《开方通释》

  《群经宫室图》两卷

  《论语通释》

  《易通释》十二卷

  焦循论曲三种

  焦循论曲三种

  《易图略》

  《易章句》

  《孟子正义》

  《六经补疏》二十卷

  《古文尚书辨》八卷

  《毛诗物名释》二十卷等

  《邗记》六卷

  《北湖小志》六卷

  《扬州府志》

  《李翁医记》二卷

  《沙疹吾验篇》一卷

  《医说》一卷等

  《雕菰集》二十四卷

  《里堂诗集》八卷

  《里堂词集》二卷

  《仲轩词》一卷

  《剧说》六卷

  代表

  《孟子正义》为焦循(里堂,1763–1820)所编著。据里堂自述,其弱冠即好读《孟子》,立志为《正义》。惜为世务所阻,故辍而不为。其后里堂与友人黄承吉(1771–1842)论学,二人有鉴诸经《正义》,只知仅守一家之注,而未能兼综博采,故欲为诸经另撰新疏,冀能“破孔贾之藩篱,突徐杨之门户”。群经之中,里堂以家学渊源,尤精于《易》。而于《周易》以外,里堂深恶《孟子》伪孙奭疏“体例踳驳,征引陋略乖舛,文义冗蔓俚鄙”,故亦思为《孟子》另著新疏,以补前人之阙。因之,里堂于完成《易学三书》后,即与其子廷琥编撰《孟子正义》。关于《孟子正义》的编纂过程,里堂尝记之曰:于丙子冬,与子廷琥,纂为《孟子长编》三十卷,越两岁乃完。戊寅十二月初七日,立定课程,次第为《正义》三十卷,至己卯秋七月草稿粗毕。可见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冬天,里堂父子已开始准备编撰《孟子正义》。二人先以近两年时间,博采历代有关《孟子》及赵注之论述,编次为《孟子长编》三十卷。及《长编》既成,里堂再就其中所录,删繁补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七月,草成《孟子正义》三十卷。其间里堂惟恐志有懈弛,故立定课程以逐日稽省。惜翌年七月,里堂旧病复作,故于《孟子正义》的校誊、编订上,仅能手录其中十二卷而已。

  里堂殁后,廷琥秉承父志,歇力完成《孟子正义》之校对、誊录工作。惜半年有余,于道光元年(1821年)二月,廷琥亦以病终。临终之日,遂深托其叔焦征,以完成《孟子正义》之刊刻印行。最后于道光五年(1825年),《孟子正义》终告付梓完成。

  “焦循”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