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无锡市名人>宜兴市名人

冯肇传

暂无冯肇传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宜兴名人冯肇传介绍

农业科学学者

冯肇传(1895-1943),字以行,江苏宜兴和桥人,世居扶风桥夏芳村毕业于宜兴县立鹅山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后考入清华大学,1918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入乔治亚大学,专攻棉作学,1921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同年转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攻遗传学,1922年获科学硕士学位。是第一位将遗传学术语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的学者。长期从事中美棉杂交及玉蜀黍遗传的研究。

冯肇传个人简介

1922年,冯肇传应张謇(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邀请,担任南通大学农科棉作及遗传学教授,兼农科主任。1923年秋,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棉作学和遗传学教授,同时兼任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棉作教授。授课之余,一直从事中棉遗传研究。1933年秋,应浙江省建设厅长曾养甫之邀,任浙江省立棉业改良场场长,兼浙江大学农学院棉作及遗传学教授。在浙江,冯肇传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制定浙江省棉作改良和开辟棉区的全面规划,除余姚棉场外,还在杭州创建浙江棉业试验总场。还率先引进美国棉花品种,在慈溪建立美棉试验区。为满足杭州纺纱需求,在浙江大力推广中棉改良品种达10余万亩(后来发展至200余万亩)。经过数年努力,初步改变了浙江棉花产量低、质量差的面貌。因此被称为中国30年代四大棉作专家之一,其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的不下20余项。

冯肇传任职经历

七七事变爆发后,1938年底,冯肇传由武汉到达重庆,再次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由于重庆地区自然条件不适宜棉花种植,为开拓棉区,1940年,应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校长李书田之邀,赴西昌任该校教授,兼农牧科主任。1942年初,组成“康南农业考察团”,自任团长,赴西昌所属各县进行为期50余天地实地调查,所到之地人迹罕至,曾数度遇险。调查所得资料极为宝贵,据此写出《宁属农业资源》一书。1942年秋离康返川,应复旦大学之聘,任该校农学院教授、农学系主任兼代院长。由于在康期间工作繁重,生活艰苦,两次从马背上摔下,健康受损,1943年4月到重庆后即一病不起,是年10月23日在重庆北碚去世,年仅48岁。

冯肇传补充介绍

  冯肇传(1895~1943),字以行。宜兴县(今宜兴市)扶风乡夏芳村人。中国著名棉作专家。民国7年(1918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始入乔治亚大学专攻棉作,后转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攻遗传学,是第一位将遗传学术语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的学者。长期从事中美棉杂交及玉蜀黍遗传的研究,他的《玉蜀黍之耀光叶》一文在《中国科学》杂志及美国遗传学杂志上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瞩目。毕业时获科学硕士学位。民国10年,他学成回国,先后在南通大学、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十余年,于教学之余,致力于中棉遗传的研究。民国22年秋,任浙江省立棉业改良场场长,兼浙大教授。期间,他研究制订浙江省棉作改良和开辟棉区的全面规划,创设棉业试验总场及美棉试验区,经数年努力,初步改变了浙江省棉花产量低、质量差的面貌。他由此被称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四大棉作专家之一,其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的不下20余项。民国27年底,他从武汉到达重庆,再次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因重庆自然条件不宜植棉,民国29年11月离渝去西昌,创办国立西昌技艺专科学校,意图开发边境新棉区。民国31年初,他组成康南农业考察团,并自任团长,赴西昌所属各县实地调查50多天,写出《宁属农业资源》一书。是年秋,由西昌返渝,应复旦大学之聘,任教授兼农学院代院长。但未及到校任职,便一病不起,于民国32年10月去世。

  “冯肇传”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