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名人冯顺楼介绍
冯顺楼(1911年1月29日~2000年3月24日) ,男,江苏宜兴市人。1931年8月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第6组毕业。曾任上海市泰兴、复兴、德泰等渔业公司船长、中华水产公司总船长和吴淞水产专科学校副教授等职。还担任过上海、南海水产公司总船长和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水产专家组成员。
冯顺楼早在1955年就提出《双拖扩口网设计原理》,在南海水产公司试捕成功,1965年又设计灯光围网在全国推广,增产增收。他积极提倡发展我国人工鱼礁,使渔业走农牧化道路,保护增殖鱼类资源。著有《中国海洋渔具图集》(主编)和《广东省海洋捕捞技术研究》。在紧密结合光诱技术、缩短围网长度等技术方面属全国首创,曾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
20世纪90年代初,应邀到浙江、江苏等渔业公司改革网具,效益明显,在技术上解决了网高与拖速的矛盾。他还是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国渔业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冯顺楼,1911年出生,江苏宜兴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我国水产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的水产科学家、著名海洋渔业与海洋捕捞学家,曾任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捕捞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年3月24日在广州逝世。
冯顺楼先生1931年毕业于吴淞水产学校(上海水产大学前身),即先后在上海私营和公立的中华水产公司担任船长、总船长,并被聘为吴淞水产学校教授。冯先生在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任教时,结合这些实践经验讲授理论,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当年的学生,后来不少成为水产界的专家、行政领导和院校的教授。
解放后,担任国营上海水产公司的总船长,统率公司180余艘渔轮,奔驰在东海。根据多年的捕捞实践经验,他绘制了我国第一张“小黄鱼洄游路线图”,给同行们提供一个捕捞方向。
上世纪50年代初,南海水产公司在广州成立,冯顺楼先生作为支援专家被调到南海水产公司任总船长,当时海洋捕捞科技的重点便是改革网具,经反复摸索和试验,设计出“四片式扩口网”,第一次试验便获得成功。正当他准备继续改进、成型之时,在“反右”政治运动中被定为“ ”。一年后“摘帽”,调南海水产研究所任渔捞室副主任。在科研单位,他倾心科研,主持了《灯光围网捕捞试验》等科研项目。不幸,在“文革”中又被错待,下放山区多年,期间曾写信回单位建议试验中层拖网,并希望能参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冯顺楼先生开始了绚丽的最后十多年的工作活动。初到任,首先想到的是30年前还没定型的四片式扩口网,申报了继续网具试验课题,并主持试验工作。他认为中国的拖网网具30年一贯制,网目偏小,阻力较大,致使底层鱼类捕捞过度,少数优质鱼类已濒临绝迹的危险境地,而中下层鱼类当有极大的捕捞潜力,却又因网具所限不能开发,加紧新网具的研制是当务之急。“四片式扩口网”终于研制成功,经广东、江苏、浙江等渔业公司试验,均获得增产60%以上的效果,冯顺楼先生30多年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
时代将冯顺楼先生推向我国水产技术界前沿,1981年11月,农业部在广州召开“全国海洋捕捞会议”,他首次提出“海力论”,认为要象提高土地生产力一样,着力提高海洋生产力(简称“海力”)。1982年7月,国家水产总局召开“全国水产会议”,冯先生被安排首先发言,阐述在沿海各适宜场所投放人工鱼礁。1984年全国人工鱼礁技术协作组成立,由南海水产研究所任组长单位,冯顺楼先生为协作组总顾问。1992年12月《光明日报》,专门采访了“著名水产专家冯顺楼”。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渔捞研究室主任,中国海洋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水产学会第二届理事、第三届常务理事。九三学社社员。1955年设计成功双拖渔轮扩口拖网。1965年主持设计成功灯光围网,在全国推广应用。主编有《广东省海洋捕捞技术研究》、《中国海洋渔具图集》。2003年5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建所50周年之际,为冯顺楼先生等三位全国著名的老专家建造了铜象,放于研究大楼的门厅。
“冯顺楼”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