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镇江市名人>丹徒区名人

戴安邦

戴安邦人物照片

丹徒名人戴安邦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

戴安邦(1901年4月30日—1999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丹徒,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戴安邦于1924年从金陵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28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学习,1929年获得硕士学位,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金陵大学任化学系担任副教授;1932年参与和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1933年担任金陵大学教授;1934年担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研究所主任,同年创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1938年担任金陵大学化学系系主任;1952年至1985年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1963年兼任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兼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创办《无机化学学报》并任主编。1999年4月17日逝世,享年99岁 。

戴安邦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戴安邦人物生平

1901年4月30日,戴安邦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辛丰镇 。

1919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

1921年,兼任南京成美中学物理和化学教师。

192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金陵大学化学系助教。

1928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学习。

1929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3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金陵大学任化学系担任副教授。

1932年,参与和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并在解放后曾任常务理事、理事和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等职。

1933年,担任金陵大学教授。

1934年,担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研究所主任;同年,创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担任总编辑兼总经理。

1938年,随校西迁四川成都,担任金陵大学化学系系主任。

1947年—1948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系任访问学者。

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戴安邦担任南京大学教授,同时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至1985年) 。

1978年,兼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创办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并担任主编。

1999年4月17日,逝世,享年99岁 。

戴安邦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戴安邦对硅、铬、钨、钼、铀、钍、铝、铁等元素的多核配合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硅酸聚合作用理论”的研究成果,澄清了百年来多种片面和自相矛盾的有关报道,是该领域第一个定量理论。论证了合成氨催化剂活化氮的活性中心是铁原子簇,提出了七铁原子簇活性中心结构模型 。

学术论著

戴安邦. 无机化学的复兴和发展[J]. 大学化学, 1988(01):1-5.

戴安邦. 基础化学教学的启发式八则[J]. 化学通报, 1985, 000(009):51-56.

戴安邦. 再谈关于配位化学的几个名词[J]. 化学通报, 1985(10):59.

戴安邦. 无机化学的瞻望[J]. 化学通报, 1982, 000(008):000001-2.

戴安邦, 陈荣三, 柳海澄,等. 硅酸及其盐的研究——ⅩⅢ.单硅酸胶凝作用中的离解常数[J]. 化学学报, 1982(08):97-99.

戴安邦. 关于无机化学的教学[J]. 化学教育, 1980, 1(004):1-6.

戴安邦. 无机化学的进展[J]. 自然杂志, 1979(2):39-43.

戴安邦. 酸碱的软硬度的势标度及其相亲强度和络合物的稳定度[J]. 化学通报, 1978(01):27-33.

戴安邦. Potential Scale of Softness Hardness of Acid and Bases, and Prefereac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Addition Compounds[J]. 化学通报, 1978, 000(001):26-31,25.

戴安邦, 陈荣三. 硅酸及其盐的研究 Ⅴ.氟离子和硅酸的聚合作用[J]. 化学学报, 1963(06):14-19.

戴安邦. 新生态——普通化学教学中一个教材的科学性问题[J]. 化学通报, 1957(03):3-6.

戴安邦, 江龙. 硅酸及其鹽的研究Ⅰ.硅酸聚合的速度和機制[J]. 化学学报, 1957(02):14-22.

戴安邦, 夏树勋, 戴庆平. STUDIES ON ISOPOLYACIDS AND HETEROPOLYACIDS SALT CRYOSCOPIC DETERMIN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PARAMOLYBDATE ION[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66, 11(11):504-504.

戴安邦, 夏树勋, 戴庆平. 同多酸和杂多酸的研究——盐冰点法测定聚钼酸根离子的形成[J]. 科学通报, 1966(12):541-543.

戴安邦. 聚沉法测定钍和双氧铀离子的电荷[J]. 原子能科学技术, 1962, 4(007):516-516.

学术交流

1973年,在全国固氮会议上,戴安邦从实验和理论上指出当时国际上流行的“铁催化剂为电子授受体(EDA)”的不正确的概念,提出α-铁原子组成的中心起主要作用的看法。

1989年12月,经戴安邦的倡议和指导,全国第一届配位化学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 。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7年

d轨道和f轨道的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理论方面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1983年,戴安邦在全国无机化学教学讨论会上,针对中国国内高等学校化学教学的缺点发表“基础化学教学启发式八则”一文,认为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法应予废止,因为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必须采用启发式。至于如何进行启发教学。他归纳为:“引导学生有学习要求,诱导和启发学生始终专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使教学符合认识规律举一反三,学思结合,重视实验教学,重视教学的思想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八条。”他以内涵相似的两句名言说明启发式的重要性,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孬教师给人奉送真理,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篇论文更深一层的内涵是:如果一名教师认为只要掌握专业知识就可教好一门课,这是不够正确的,因为教师尚须掌握教学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效果,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他坚持教学70余载,率先提出了“全面化学教育思想” 。

戴安邦对启发式教学和全面的化学教育有精辟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影响深远。他一贯从实际出发选择研究课题,同时进行实际问题中基础理论的研究,把解决问题、发展学科和培养人才三者有机结合为一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授课风格

1921年,戴安邦在南京成美中学踏上讲台,他所讲各课,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每一堂课,中心是什么,怎样让学生掌握重点,都成竹在胸。授课时,他总是先从事实出发,或表演示教实验、或讲授化学历史故事、或表列实验数据,以启发学生自觉有效地进行学习 。

讲授课程

1934年,金陵大学就成立了化学研究所,戴安邦任主任,讲授《胶体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等课程 。

编著教材

1956年,戴安邦接受教育部下达的主持编写高等学校无机化学教材的任务。作为主编,他和无机化学家尹敬执、严志弦和张青莲四人编写出中国第一部无机化学统编教材《无机化学教程》,该书于1958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以后多次重印,1964年出第二版,1972年第15次印刷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

学科建设

1963年,戴安邦创建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兼任主任;并于1978年扩建为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1988年又创建了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 。

1985年,设立“学生实验优秀奖”,表彰应届化学系本科毕业生中实验成绩优秀的学生。

1989年,设立“化学实验教学先进奖”,奖励化学实验教学先进的教师和从事化学实验教学管理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78年

江苏省劳动英雄称号

1980年11月

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秋加也夫(Чугаев)奖章

苏联科学院普通及无机化学研究所

戴安邦人物评价

戴安邦是中国配位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也是中国著名化学教育家,一直以来对中国化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朱成建评)

戴安邦是中国较早从事胶体化学和配位化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是中国配位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对中国化学科研工作和化学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评)

戴安邦后世纪念

南京大学高济宇院士、戴安邦院士助学金

2010年2月28日,“南京大学高济宇院士、戴安邦院士助学金”设立签约仪式在化学化工学院会议室举行。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化院79级校友傅和亮和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利剑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

南京大学戴安邦学术讲坛

2015年10月,启动“南京大学戴安邦学术讲坛”,该讲坛是由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设立、旨在推进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活跃在化学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间交流的学术讲座系列 。

纪念戴安邦先生逝世20周年座谈会

2019年5月17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举办第36届优秀实验奖颁奖仪式暨纪念戴安邦先生逝世20周年座谈会 。

南京大学高济宇—戴安邦人才发展基金

2020年10月23日,南京大学高济宇—戴安邦人才发展基金捐赠设立仪式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该人才基金为开放式基金,基金规模为5000万元人民币。初始资金来源于黄乐群、傅和亮、杨民民等校友和企业共同捐赠的3200万元人民币 。

戴安邦补充介绍

  戴安邦(1910~1999) 江苏丹徒人。中科院资深院士。民国13年(1924)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民国1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民国18年和民国20年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化学系名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江苏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委化学组组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高校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无机化学学报》主编等职。是国内较早从事胶体化学和配位化学研究者之一。早在20年代末,就以配位化学的观点进行高价金属羟化物水溶胶的研究。50年代末,首先在南京大学创办了全国络合物化学(现名配位化学)讲习班及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络合物化学”课程,并开设实验课。1963年创建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1978年将其扩建为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1988年又创建了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曾获前苏联科学院普通及无机化学研究所秋加也夫奖章。在配位化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完成了一些既有实验成果又有理论意义的工作。在其领导下,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先后发表科学论文200余篇。其中“硅酸聚合作用理论”澄清了百多年来关于水深液体硅酸聚合作用的各种片面而自相矛盾的研究报导,是该领域的第一个定量理论,为硅溶胶生产、建材、铸造、电能贮存、萃取分离和硅肺发病机制等有关硅的实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该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亲自参加调研和实验的“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课题,提出了合成氨催化剂活化氮中心的七铁原子簇模型,改过去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为在较温合条件下合成氨,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多价金属离子水解聚合形成多碱”的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多价金属离子水解聚合物研究”和“新型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双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铂配合物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长期致力于化学教育事业,在教学理论上也有建树,先后发表了《基础化学教学启发式八则》、《全国的化学教育和实验学》等文。70年来,培养了中国多代化学人才。

  “戴安邦”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