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名人陈慰峰介绍
陈慰峰( 1935.11.22-2009.1.26),上海人,原籍江苏盐城,免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免疫学研究的开拓人之一。
陈慰峰1958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1982年获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生物学博士学位;1985年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慰峰从事胸腺内T淋巴细胞分化研究,开展肝癌免疫研究,克隆鉴定出新的肿瘤-睾丸抗原及肿瘤特异抗原编码基因证明肝癌患者对肿瘤抗原有免疫应答。
陈慰峰人物生平
1935年11月22日,陈慰峰出生在上海市一个中学教员家庭。
1953年,陈慰峰中学毕业后,陈慰峰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1958年,陈慰峰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
1965年,北京医学院成立农村医疗系,陈慰峰到郊区培训农村医疗人员。文革初期,他徒步长征,从北京经河北、山西、陕北、到达延安,了解中国广大农村的现状,体察基层民众的疾苦。
1980年初,作为中国国内首批留学人员,年近45岁的陈慰峰通过国家教委出国留学考试。
1982年,陈慰峰获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生物学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从澳大利亚WEHI留学回到祖国。
1985年,陈慰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2005年,陈慰峰举办了中国杭州举办第三届免疫学学术会。
2009年1月26日上午10时19分,陈慰峰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74岁。
陈慰峰主要贡献
科研综述
在理论免疫学研究中,他系统揭示了胸腺髓质型胸腺细胞的功能发育程序,此程序障碍会致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病。在应用研究中,他发现增殖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过程中需要分化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即为杀伤T细胞分化因子。在肿瘤免疫研究中,他克隆鉴定出众多肿瘤抗原,并在中国第一个研制成具有明确抗原靶点的肿瘤疫苗。他发现的肿瘤-胎盘(CP)抗原,开辟了肿瘤抗原的新领域并有应用潜能。
陈慰峰领导的课题组完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课题“T细胞在胸腺髓质区的功能发育程序”研究,获得世界公认,中国以外的同行愿与他们开展合作。
2006年,他领导的T细胞研究室顺利完成了癌-睾丸抗原(CT抗原)NY-ESO-1抗原肽(NY-ESO-1b)的临床前研究工作,其研制的肿瘤抗原NY-ESO-1b多肽疫苗也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评审,获得新药临床研究批文。
科研成果奖励
陈慰峰从早期T细胞的分化及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到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的建株、细胞因子分泌类型,以及对胸腺亚群的选择支持作用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分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学术论著
1:Large ScaleIdentification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ssociated Antigensby Autoantibodies
TheSpontaneous CD8+T Cell Responseto HLA-A2Restricted NY-ESO-1bpeptide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2:陈慰峰,医学免疫学 [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培养成果
据2018年7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陈慰峰从事医学教育51年,他直接指导培养了5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学生有徐清问等。
教学成果
他改革主编第三、四版卫生部《医学免疫学》规划教材,被中国全国医学院校广泛采用。
教学思想
陈慰峰教学思想主要概括为:抽象概念的形象表达;专题章节与整体概念;先易后难;启发创新、学风严谨;教学互动、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他认为,免疫学基本内容多为抽象概念,初学者难理解。但理论形成,均经系列科学实验逐步揭示,此实验过程具体形象,易理解,即抽象概念可以形象化图示表示,进而编写成辅助教材。免疫学各基本概念互相关联,构成学科整体。初次接触单一概念,感觉零碎,常直至基础内容学完,才“恍然大悟”。对初学者,首先要蓝图简介学科全貌,使有粗略轮廓,再逐章展开,且要“温故知新”,在教学全程,前后联系专题概念,最终形成整体。章节安排符合认知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单至复杂,由现象至理论。知识源于创新思维和严谨实验求证。按此原则介绍知识,不仅易于接受,且经潜移默化,逐渐养成求索创新精神。以教师主导,提供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理论,独立创新设计实验实践的兴趣与能力。
时间
荣誉/表彰
1988年
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科学
1996年
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2008年
中国免疫学会终身成就奖
北京市教学名师
北京大学国华学者
资料来源:
陈慰峰人物评价
陈慰峰高屋建瓴始终站在医学免疫学的最前沿,引领着北医和中国免疫学的发展。他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医学教育,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面对现代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以科学家敏锐的视觉,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分子免疫学这一国内薄弱的研究领域,致力于肝癌多肽疫苗的研制。这又是一次崭新的创业。为拓宽视野和研究渠道,他以扎实的科研基础、良好的声誉争取国际基金支持,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及荷兰的权威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北京大学医学部评)
陈慰峰孜孜以求、追求卓越的一生,陈先生勤奋刻苦的工作态度、严谨治学的作风和淡薄名利的风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方伟岗教授和卫生部科教司司长何维教授评)
陈慰峰工作作风和淡泊名利潜心医学教育的人生价值观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和楷模。(中国科学院评)
陈慰峰后世纪念
2010年11月22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新落成的陈慰峰铜像举行了揭幕仪式,以缅怀先生为北医及中国免疫学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
陈慰峰补充介绍
陈慰峰(1935.11—)
祖籍江苏盐城,上海市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11月出生在上海一个教师家庭里,在父亲“教育为本,济世救人”思想的影响下,早年立志学医。1953年考取北京医学院医疗系,5年期间刻苦读书,基础扎实,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5年北京医学院成立了农村医疗系,按照组织的安排,赴密云县培训农村医务人员。农民的勤劳淳朴和农村缺医少药的现实深深地震撼了他,为病人治好病,使他们健康幸福地生活,从此成为终身奋斗的力量源泉。1979年44岁通过国家教委出国留学考试,成为首批赴澳大利亚访问学者,赴墨尔本大学沃尔特—依娜莎· 霍尔医学研究所(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 of Medical Research) 攻读博士学位,以罕见的毅力和刻苦, 2年零2个月完成了通常至少要3年零10个月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成绩优秀。1982年获墨尔本大学医学生物学哲学博士学位。1995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起当选为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 (IUIS) 执行委员, 连任两届,至1998年。是亚洲大洋洲免疫学会联盟(FIMSA)创始人之一,并于1992-2000年期间担任该组织副主席。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做重要报告。1987年起,历任中国免疫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市政府专家组顾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现任《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及“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Immunology”副主编、国际分子生物学网络组织的中国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
陈慰峰教授系统从事胸腺内T淋巴细胞分化研究多年,发现在胸腺内早期T细胞阶段,即进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及转录功能性mRNA;证明胸腺细胞功能成熟进行于胸腺髓质区,以新的细胞表型分类法,按细胞表型及其功能状态,将髓质型胸腺细胞分为不同阶段,在体内外试验中,证明髓质型胸腺细胞分化遵循程序性过程,分阶段,呈阶梯性,逐渐获得免疫功能;证明胸腺基质细胞在诱导T细胞受体蛋白表达,胸腺细胞功能成熟及细胞凋亡中有诱导作用;克隆鉴定出对胸腺细胞发育与迁移有重要作用的新分子及它们的编码基因;指出在胸腺髓质区存在“二次胸腺选择作用”,使胸腺细胞获得免疫功能,并进一步消除自身应答细胞,或使之无能。
近年来开展肝癌免疫研究,克隆鉴定出新的肿瘤--(CT)抗原、肿瘤-胎盘(CP)抗原,及肿瘤特异抗原编码基因;证明在末梢血中检测CT抗原mRNA及肿瘤特异抗原mRNA,可判断肝癌及肺癌患者预后;证明肝癌患者对肿瘤抗原有免疫应答,并以肿瘤细胞表达分子,研究肿瘤细胞生物学特点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这些研究有助于开拓肿瘤特异免疫治疗与诊断;有助于理解肿瘤的发病机理。
陈慰峰教授热爱事业,热爱科研,对教学亦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身传言教。1990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以来,相继培养了42名博士,19名硕士,4名博士后11名进修生。他恪守古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十分俭朴。
陈慰峰教授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何梁何利奖,光华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卫生部及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各一项,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二项,北京市科技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等等,并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陈慰峰教授曾主编过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免疫学》(第3-4版),自1960年以来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38篇,文献综述57篇,其中主要论文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引用。
(本文已经陈慰峰教授审阅)
“陈慰峰”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