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扬州市名人

程善之

程善之人物照片

扬州名人程善之介绍

中国近代学者、小说家

程善之(1880-1942) 名庆余,字善之,号小斋,别署一粟,亦号尘盫、尘邨,笔名有善之、善之生,斋名沤和室。安徽歙县人,曾在南京、秣陵短暂居住过,后寓居扬州。中国近代学者、小说家。

1912年10月21日由邓家彦、胡朴安、汪洋介绍入南社,入社书编号348。中国同盟会会员。1908年起执教于扬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报》编辑。1928年任《新江苏报》总主笔。1935 年任教于扬州国学专科学校。著有《残水浒》《骈枝余话》《倦云忆语》《宋金战纪》《四十年见闻录》《清代割地谈》《印度宗教史论略》等。

抗日战争中受日伪“清乡”检查所刺激,1942年因脑溢血病故,终年63岁。

程善之人物生平

程善之(1880-1942) 名庆余,字善之,号小斋,别署一粟,亦号尘盫、尘邨,笔名有善之、善之生,斋名沤和室。安徽歙县人,曾在南京、秣陵短暂居住过,后寓居扬州。

程善之幼时身体极弱多病,但早慧,自言三岁时开始识字,习《三字经》、《千家诗》 、《千字文》 等。六岁入私塾。由于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他非经史不能寓目,十六岁补博士弟子员,十七岁结婚。1905年秋,程善之之妻孙氏病逝。

1908-1912年,任教于扬州府中学堂。

辛亥革命后,32岁的程善之应《中华民报》邓孟硕(家彦)之邀,出任编辑。

1912年10月17日和1913年3月16日,程善之与姚石子、高天梅、胡朴安、胡寄尘一同参加了在上海愚园举行的南社第七、第八两次的雅集,并加入了南社,入社号为348。

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程善之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评议。二次革命失败,报事停刊,善之回扬州,执教于扬州中学。不久,他喜好上佛学,皈依禅悦。归隐扬州后,程善之虽喜好佛学,但也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回扬州后他又婚娶,并于1914年生子广武。

程善之大力支持民主运动。“五·四”运动中,他在扬州倡导成立了扬州学生会,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

1923年新南社成立不久,他应邀加入了新南社,此前他还是扬州冶春后社的成员之一。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积极投身到反帝爱国运动中。据他的学生,后来旅居台湾的凌绍祖先生在《惜馀春轶事读后记》中说:“程善之虽为博学之士,喜与青少年接近,余即亲承其教诲者。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起因于烟厂工人顾正红之被枪杀,英帝国主义者面目狰狞,激起全国同胞之愤慨。余时在扬州与艾剑平等出版《不平报》——一种不定期刊物,目的是在宣传‘五卅’惨案之真相,并激发吾扬人士同仇敌忾之心。余等每日均集合于善之先生寓所,自写、自编、自校、自发。善之先生看了很高兴,因为这是一群爱国的青年。有时他也写点短评凑进去,同我们像是不分彼此,相处得水乳交融。《不平报》印出后,由我们每人一叠向大街小巷挨户分发。很多好心的读者纷纷送钱给我们,作为津贴印刷费用。因此,更增加我们的兴趣和信心。扬州人的爱国心实在是不在任何人之下。”

1928年仪征人包明叔于当时江苏省政府所在地镇江创办《新江苏报》,程善之任该报主笔。

三十年代初,叶楚伦任江苏省主席,胡朴安任民政厅长,曾敦请程善之出任省府委员,他固辞未就。“九·一八”事变后,陈果夫主持江苏省务,曾派秘书长罗佩秋邀请善之,但亦婉拒。

1932年春,国民党召开国难会议,延揽全国才识之士,程善之被聘为国难会会员。但因母老未敢远游,辞未就微。

1935年前后程善之与陈含光、陈赐卿一起,在蒋太华办的扬州国学专科学校任教。

1937年12月镇江沦陷,《新江苏报》于镇江沦陷前经由扬州迁往苏北。其时,程善之的母亲叶老夫人已逝,他毁家随报社迁泰县。1938年春,《新江苏报》在泰县复刊。1940年因战争所迫报社迁往上海,在国民党中宣部宣传专员冯有真的资助下,出地下油印版。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沦陷。报社由上海迁往宜兴张渚,途径武进时,突遭日伪清乡检查,程善之因受刺激,遂患脑溢血病故,时为1942年4月12日(农历二月二十七日),终年63岁。

程善之人物评价

1.1947年2月11日《新江苏报》刊登了包明叔、冷御秋、柳诒征等25人吁请省府公葬程善之的提案,提案说:程善之先生文笔道德为不可多得之人,而淡视功名,致力民族抗战宣传,至死不渝,尤为可佩。服务《新江苏报》十余年如一日,治文辞宗桐城,而笔势纵横,又深得船山风格。遗著除见诸报端外,早载《南社丛刻》及各出版界。一腔热血,言之有物,浩然正气留在人间。

2.程善之可谓是出生于簪缨仕宦、世代书香之家。他的一生,诚如他的弟子包明叔所说:“惟其好强,故学有所成,惟其尚有天真,故终不得意,外谦和,而内有傲骨。”青年时期对革命的执着追求;中年皈依禅悦后,亦念念不忘国事;晚年积极进行抗战宣传,直至逝世。他的一生无一例外地践行着那个时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清末)醉心革命———(辛亥革命后)灰心沉沦———(抗战时)积极投身御侮。

程善之人物作品

1904年,传记《明太祖朱元璋传》刊于《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15期11-14页和18期1-3页,作者署名善之。

1907年,诗歌《丁未寄子实辽东》作于此年,后刊于1913年杂志《国民》(上海1913)1卷1期5页;1914年10月《南社丛刻》第12集再刊。

1911年,振汉学社石印本《女革命军首领吴淑卿义侠传》出版,作者署“善之生”,此书据当时时事所写,分2集16章。

1912年,小说《倦云忆语》连载于《中华民报》,后由广益书局出版单行本,1930年5月收入胡寄尘编的《文艺小丛书》,由文艺小丛书社再版,再版时加入了柳亚子的题诗与胡朴安、胡寄尘的新序。

1913年,在上海《国民》杂志第1卷第1、2期上刊有程善之的诗歌:《寄洪三棣臣(时在金陵)》《登北极园》《春日杂感》《丁未寄子实辽东》;词:《金缕曲·题安重根传》《一蕚红·有悼》《浪淘沙·友人谈清后移宫事》《祝英台近·和陈烈妇纫兰乩词原韵》《蝶恋花·送春有感》;文:《辟南北篇》。7月30日在《中华民报》发表了《讨袁贼檄》。

1914年,《小说丛刊》、《骈枝余话》由江南印刷厂出版;他的《清代割地谈》也收入了胡寄尘编的《满清野史续编》;《小说月报》第3期刊载了他的小说《掠卖馀谈》和《虎头裔孙》《地学杂志》第6期刊有他介绍宗教的《萨满教》小文;此年创刊的《上海滩》载有他的小说《双飞》与《荷珠桂珠》。此年,程善之在王钝根主编的《游戏杂志》1914年3至9期上刊有《忏因笔记》系列丛谈共26篇短文;在《南社丛刻》8至12集中刊有诗歌20首,词18首,文2篇。

1915年,上海有正书局出版了程善之的古文读本《文字初桄》;《游戏杂志》1915年11、12期上刊有《忏因笔记》系列丛谈共15篇短文;1915年3月和5月刊刻的《南社丛刻》13至14集诗歌4首,文7篇。

1916年,《浙江兵事杂志》刊出程善之短文《说枪》;1916年《南社丛刻》15、16、17、19集中刊诗歌1首,词1首,文11篇。

1917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铅印本《南社小说集》,内收程善之小说《儿时》。

1918年,上海有正书局出版了他的修辞学著作《修辞初步》。

1921年,上海国光书局出版的《俭德储蓄会月刊》2卷5期,3卷1、2、3期刊小说4篇:《陈元》《郑均》《四姑娘》《秋娘》;周瘦鹃编辑的《半月》上发表了程善之的笔记小说《四十年见闻录》。

1922年,自印小说《骈枝余话》与《小说丛刊》;上海有正书局出版《忏因笔记》。

1923年,上海有正书局出版《忏因醒囈》(现藏扬州图书馆);《国学汇编》第1期载文《与胡朴安书》;《国学周刊》第14期在书信《再与胡朴安书》;1923年《南社丛刻》22集中刊诗歌4首。

1928年,《妇女旬刊》杂志276、277、278期载《秋娘》。

1930年,为程人骏《大梨花枪图说》作序(落款为:民国十九年孟秋之月歙县程善之谨序)。

1933年,《新江苏报》连载了署名“一粟”(即程善之)的章回小说《残水浒》,此年10月新江苏报馆交予江南印书馆出版单行本;《铁路月刊:津浦线》3卷5期载有程善之的诗《蒙古军歌》;在《词学季刊》刊载词作《鹧鸪天·南楼野望因过袁宅听中央播音》和词论《与臞禅论词书》(按:臞禅即瞿禅,著名词学家夏承焘的字)。

1934年,《新江苏报》六周年之际,报馆出版《程善之先生时评汇刊》,收有《一个建设的难题》、《国技考试》、《西班牙招华工》、《外人法权之下如是如是》、《官邪》、《不用愚民政策》、《失业与无业》、《报仇》时评、短论200余篇。

1935年10月,新江苏报馆出版小说《思李叟》。

1936年,为南京《国术周刊》杂志写《中央国术馆八周年纪念序》,载158、159、160期。

1937年,《集纳》杂志第1卷第6期在杂文《谈看报和读书》。

(以上作品汇总来源 )

程善之补充介绍

  程善之(?~1942),原名庆余。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扬州。报人。曾执教于扬州中学,教授历史。他接触维新派和孙中山民主革命等新思想,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常有反清言论,成为清朝地方官吏侦查的对象。民国初年,受聘担任同盟会在上海创办的《中华民报》的副刊,并撰写小说。同时参加当时的革命文学社团组织南社,与南社成员柳亚子、胡朴安等人相知较深。民国2年(1913年)“二次革命”时,程善之受聘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的评议,追随孙中山讨伐袁世凯。讨袁失败后,在扬州美汉中等学校任教,先后2次固辞出任江苏省政府委员等职。民国17年10月1日《新江苏报》在镇江出版,程善之为该报主持笔政多年。他当时住扬州埂子街,每日报纸送来之后,立即阅读国际、国内和地方新闻,然后撰写时评1篇,由《新江苏报》社派专人到扬州取稿付印。他的时评文章笔锋犀利,渐受读者注意。《新江苏报》属于民营报纸,发行数曾达25000份,超过当时也在镇江出版的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的《苏报》、江苏省政府的《江苏省报》等官方大报。“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常常慷慨陈词,力主抗日。在国难当头民众抗日呼声日高之际,有闲阶层依然出入于茶馆、酒肆,牌声曲声相和,他对此曾感慨系之,大声疾呼:“大概要丢一颗 ,才能炸醒此辈醉生梦死之人。”民国26年,《新江苏报》在镇江沦陷前迁苏北,次年于泰州继续出版。程善之虽已年高体弱,但仍随报社迁徙。后泰州岌岌可危,《新江苏报》在上海租界出版地下油印报,他亦转至上海,以苏北日军军事动态供应上海抗日报纸。民国3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沦陷,《新江苏报》拟迁往张渚出版。他随行途经常州时,因脑溢血突发病逝。遗著有《宋金战记》、《四十年闻见录》、《清代割地谈》、《印度宗教史论略》、《讴和室诗存》等。

  “程善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