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名人张尚阳介绍
张尚阳(1011-1078),北宋巴陵郡临湘县人(今岳阳市临湘聂市镇),幼时在家乡攻读经史,稍长,随在朝为官的兄长张尚祖赴京,投入太史鲁宗道门下。因学业锐进,声闻京城,被宋仁宗选为驸马,与仁宗妹妹升国大长公主(生于1018年)公主结为伉俪。
张尚阳生平
庆历年间,宋朝廷内忧与外患交相侵迫。内有沂州(今山东临沂)的王伦起义、陕西商州的饥民起义,外有西夏入侵。有识之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要求变革,以挽救统治危机。仁宗也欲改革弊政。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提出了著名的《十事疏》,即明黜陟、择官长、均公田、减徭役、修武备等十条建议。张尚阳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举措,积极旋说皇帝和大臣,使这些措施为仁宗所采纳,以诏令形式颁行全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新政”。
张尚阳一生利用其特殊的“驸马”身份和过人的才智,为加强宋朝西北防务,协助朝廷大臣治理国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宋仁宗赞曰:“朝廷赖其赞襄,边防得其谋议。”
张尚阳(1011 ~ 1078),今临湘市聂市人。幼人乡塾,攻读经 史。稍长,即随在朝为官的兄长张尚祖赴京,拜鲁宗道为师,学业 锐进,声震京城。宋庆历初年被选为驸马,与仁宗妹升国大长公主结为伉価。
康定元年(1040),协助范仲淹主持西北防务,力排众议,上书 仁宗,主张采取“招抚”政策,与西夏议和,终于化干戈为玉帛,达成 “庆历和议”。在经略西北防务时,张、范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根据“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原理,在 《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10条改革措施,经张尚阳多方周旋,大 部分为仁宗采纳,并用诏书颁发全国推行。此即所谓“庆历新政”。
张尚阳任职期间,政绩昭著,得到仁宗重视。其父张实万逝世 后,仁宗亲撰祭文,文中褒奖张尚阳:“朝廷赖其赞襄,边防得其谋 议。他日垂绩凌烟,谅公为之色喜。”
朝廷赖其赞襄,边防得其谋议
宋仁宗时,临湘聂市出了一位“驸马”,他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张尚阳。
张尚阳(1011-1078),幼时在家乡攻读经史,稍长,随在朝为官的兄长张尚祖赴京,投入太史①鲁宗道门下。因学业锐进,声闻京城,被宋仁宗选为驸马,与仁宗妹升国大长公主结为伉俪。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经略陕西、抗击西夏。仁宗令张尚阳以驸马都尉随行,协助范仲俺主持军务。当时,面对西夏的侵扰,朝廷多数官员主张征讨。而宋夏交战多年,宋军每战必败。原因就在“武备废而不修;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器械朽腐,城郭隳颓。”(《续资治通鉴长篇》卷204)范、张等人根据这种分析,力排众议,主张采取防御为主、攻守结合的战略。一方面筑寨,加固边城,作为屏障,另一方面选将练兵,招募善骑射的当地百姓补充军队,招还流民兴垦营田,作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宋朝廷采纳范、张的主张后,宋朝的防御力量大为增强,西夏军队欲胜不能,终化干戈为玉帛,达成了“庆历和议”,出现了边塞相对稳定的新局面。在经略西北防务的过程中,张、范二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庆历年间,宋朝廷内忧与外患交相侵迫。内有沂州(今山东临沂)的王伦起义、陕西商州的饥民起义,外有西夏入侵。有识之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要求变革,以挽救统治危机。仁宗也欲改革弊政。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提出了著名的《十事疏》,即明黜陟、择官长、均公田、减徭役、修武备等十条建议。张尚阳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举措,积极旋说皇帝和大臣,使这些措施为仁宗所采纳,以诏令形式颁行全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新政”。
张尚阳一生利用其特殊的“驸马”身份和过人的才智,为加强宋朝西北防务,协助朝廷大臣治理国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宋仁宗赞曰:“朝廷赖其赞襄,边防得其谋议。”
①太史:官名。宋代设太史院,掌推算历法。
张尚阳典故
张尚阳与范仲淹的友情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把巴陵胜状描绘得淋漓尽致,近千年来无人能出其左右。但范仲淹从来没有到过岳阳,这已是经过考证了得出的结论。那么,范仲淹为何对岳阳楼,以及其周围的地理环境和景观如此熟悉呢?正统的说法是滕子京把岳阳楼的图画寄给了范仲淹,他根据图画写出的文章。对此,历代都还存在争议。确实,单凭一幅画能写出这么美妙生动的文章,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学者先后查阅《临湘市志》等有关资料,发现应该是岳阳人张尚阳向范仲淹介绍了岳阳,才使得范仲淹对岳阳十分熟悉,写出了千古奇文《岳阳楼记》。
张尚阳(1011-1078),今湖南岳阳下属临湘市聂市镇人,少年时代在家乡入学乡塾,攻读经史。后来,随在朝为官的哥哥张尚祖赴京深造,拜太史鲁宗道为师,学业锐进,声震京城。宋庆历初年,被挑选为附马,与仁宗皇帝女儿升平公主结为伉俪。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其职务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吧。皇上命29岁的张尚阳以附马都尉随往,也就是当参谋长吧,协助范仲淹主持西北防务。当时,对于西夏的侵扰,朝廷大多数官员主张出兵征讨。范、张二人根据当时兵力不足、风沙之地作战困难的实际情况,力排众议,上书仁宗,主张采取招抚政策,与西夏议和,终于化干戈为玉帛,达成了庆历议和,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庆历三年,范仲淹提出均公田、减徭役、兴水利等十条建议,经张尚阳多方周旋,大部分为仁宗采纳,并诏告天下,史称“庆历新政”。张尚阳在位政绩昭著,得到皇上重视。其父张实万去世后,仁宗亲自撰写祭文,文中对尚阳大加赞赏:朝廷赖其赞襄,边防得其谋议,他日垂绩凌烟,谅公为之色喜。
在驻守西北边防的过程中,范、张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此期间,他们互相都介绍过自己的家乡,都对彼此的家乡有了较深的了解。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恰好是在他们共事之后不久。所以,很有可能是张尚阳向他介绍过的岳阳有关景物就为他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才使得《岳阳楼记》写得好象作者亲历其境。
张尚阳补充介绍
宋仁宗时,临湘聂市出了一位“驸马”,他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张尚阳。
张尚阳(1011-1078),幼时在家乡攻读经史,稍长,随在朝为官的兄长张尚祖赴京,投入太史①鲁宗道门下。因学业锐进,声闻京城,被宋仁宗选为驸马,与仁宗女儿升平公主结为伉俪。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经略陕西、抗击西夏。仁宗令张尚阳以驸马都尉随行,协助范仲俺主持军务。当时,面对西夏的侵扰,朝廷多数官员主张征讨。而宋夏交战多年,宋军每战必败。原因就在“武备废而不修;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器械朽腐,城郭隳颓。”(《续资治通鉴长篇》卷204)范、张等人根据这种分析,力排众议,主张采取防御为主、攻守结合的战略。一方面筑寨,加固边城,作为屏障,另一方面选将练兵,招募善骑射的当地百姓补充军队,招还流民兴垦营田,作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宋朝廷采纳范、张的主张后,宋朝的防御力量大为增强,西夏军队欲胜不能,终化干戈为玉帛,达成了“庆历和议”,出现了边塞相对稳定的新局面。在经略西北防务的过程中,张、范二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庆历年间,宋朝廷内忧与外患交相侵迫。内有沂州(今山东临沂)的王伦起义、陕西商州的饥民起义,外有西夏入侵。有识之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要求变革,以挽救统治危机。仁宗也欲改革弊政。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提出了著名的《十事疏》,即明黜陟、择官长、均公田、减徭役、修武备等十条建议。张尚阳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举措,积极旋说皇帝和大臣,使这些措施为仁宗所采纳,以诏令形式颁行全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新政”。
张尚阳一生利用其特殊的“驸马”身份和过人的才智,为加强宋朝西北防务,协助朝廷大臣治理国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宋仁宗赞曰:“朝廷赖其赞襄,边防得其谋议。”
①太史:官名。宋代设太史院,掌推算历法。
“张尚阳”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