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长沙市名人>芙蓉区名人

张庚

张庚人物照片

芙蓉名人张庚介绍

当代戏剧学家

原名姚禹玄,生于1911年1月22日,湖南长沙人。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1934年参加左翼剧联,开始从事戏剧活动。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编辑、教学、研究和领导戏剧运动的实践中,撰写了大量有关戏剧艺术和戏剧运动的评论、讲稿、报告、论文和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全力投身于戏曲革新工作,认真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对编演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有益的实践。他对表演、导演、音乐都有较深的修养。论著有《中国戏曲通史》《戏曲艺术论》等。

张庚生平年表

1911年1月22日生于湖南长沙。

1927年毕业于楚怡学校,后进入武汉黄埔七分校。由于大革命失败,当年秋考入上海劳动大学读书。

1931年在武汉参加左翼剧联武汉分盟的活动。并创办《煤坑》杂志。

1932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工作。

1933年到上海任左翼剧联总盟常委,主管宣传工作,并创办《生活知识》《新知识》《新学识》等刊物。

193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左翼剧联常委。在此期间,编辑《生活知识》等刊物,撰写戏剧理论文章,并根据梅里美小说改编了话剧《秋阳》。

193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戏剧理论著作《戏剧概论》,初步建构了自己的戏剧理论框架。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庚率“蚁社流动演出队”沿长江西上到江苏、湖北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到达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鲁艺工作团团长等职务,并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戏剧组织中担任负责工作。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张庚率队到农村开展秧歌运动,并参与组织了《白毛女》等新歌剧的创作。

1946年赴东北解放区任东北鲁艺副院长兼鲁艺文工四团团长,编辑《人民戏剧》月刊。

1949年到北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别津贴。

2003年9月23日病逝,享年93岁。

张庚工作经历

1932年,张庚在武汉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武汉分盟工作,1934年在上海任剧联常委,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蚁社流动演剧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1939年发表的论文《话剧的民族化与旧剧的现代化》,由于较早接触话剧向戏曲学习和戏曲改革的问题,引起戏剧界的注意。解放战争期间,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副院长兼文工团四团团长。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2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后又兼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张庚突出事迹

《张庚文录》

张庚在复杂的斗争中,宣传贯彻党的路线,发展壮大革命的戏剧队伍。这期间,他与洪深、夏衍、于伶、凌鹤、章泯等一起,进行集体创作,他根据梅里美小说改编的话剧《秋阳》在上海和其他城市演出,引起强烈反响。他还辅导工人、学生演戏,编辑《生活知识》等刊物,并撰写理论、评论文章,他对洪深等作家作品的评论,对左翼戏剧团体演出的评论,都因其中肯、深刻,而在戏剧运动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这时起,他就关注民族戏曲,撰写文章对民族民间戏剧给以高度评价。

1942年他发表的总结秧歌运动经验的文章,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这期间他提出了对戏剧工作具有长久指导意义的“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主张;出版了《戏剧艺术引论》,这部著作以开阔的视野吸纳外国戏剧的创作经验和理论成果,并密切结合中国戏剧的实际,阐述了戏剧艺术的一些根本原理,在培养戏剧干部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贯彻党的戏曲改革的方针,中国戏曲研究院受文化部的委托举办了两届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和三届演员讲习会。张庚同志领导研究院的同志,深入调查研究,与戏曲艺人紧密结合,贯彻党的“把马列主义交给艺人”的指示,抵制“左”的错误思想倾向,使戏曲改革工作取得积极成果。这期间张庚同志发表许多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文章。根据党的“三并举”的戏曲剧目政策,张庚同志阐述了整理改编传统戏、创作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实践中所提出的理论问题,并进而探讨艺术的规律。在汲取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剧诗”说,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引起广泛影响,对中国戏曲发展和戏曲理论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张庚同志还撰写了《中国话剧运动史》及《中国话剧运动大事编年》,为话剧史研究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发表了多篇研究总结中国民族新歌剧及发展道路的文章。

五十年代以后,张庚同志还出版了《论新歌剧》《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张庚戏剧论文集》《戏曲艺术论》等著作。他一生主要著述集为《张庚文录》七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张庚不仅是一位富有创见的理论家,而且是学科建设卓越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他提出了艺术研究分为资料——志书——史——论——批评不同层次及互相结合的构架与方法,并将其付诸实践。他在主持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工作期间,即组织、主持编辑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戏曲选》和各种戏曲研究资料,并组织了《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戏曲概论》的集体写作。在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期间,张庚主持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的编纂,与郭汉城同志共同主编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主编了《当代中国戏曲》、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这些集体项目建构了中国戏曲理论的基本框架,对戏曲研究来说是奠基性的、承前启后的重大工程,在这些工程中都凝聚着张庚同志的心血和智慧。

张庚在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和中国戏曲学院领导期间,多次举办了戏曲史论进修班、研究生班,建立戏曲专业高等教学体制,并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招收研究生。在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期间,他主持成立了研究生部,并兼任研究生部主任,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为艺术科研人才的培养打下重要基础。他还关心支持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工作,亲自领导了中国戏曲表演教学体系教材的编写。

张庚的贡献不仅表现在文章和著作上,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道路同样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张庚自三十年代起,就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努力运用于中国戏剧发展的实践。他一贯重视调查研究,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重视向戏曲演员学习,重视理论创新,在他和其他老同志的领导和影响下,从中国戏曲研究院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学术传统。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张庚的学术观点曾多次受到错误的批判,“文革”期间,更受到“四人帮”的诬陷和迫害。但张庚同志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学术上坚持真理,不妥协,不让步,历史证明了他的学术品格的高尚和学术观点的正确。

张庚的晚年仍十分关心祖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艺术科研事业的发展,以满腔热忱关心、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改革、发展。在生病期间,他还殷切关注中国近代戏曲史等课题的立项和完成,希望填补戏曲研究的空白,并关心青年人才的培养。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张庚一贯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同志热情关心,在学术上作风民主,善于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在道德文章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庚先生在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他先后开办了中国戏曲理论班,组织建设研究生部,培养了大批中国戏曲理论干部,为中国戏曲理论研究做了许多基础工作。

七十多年来,他与革命的戏剧事业共命运、同呼吸,为民族的戏剧事业献出毕生精力和全部热忱。他密切结合戏剧发展各个阶段的实际状况,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戏剧人才,在戏曲、话剧、歌剧等各个领域,在戏剧史和戏剧理论研究、戏剧批评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庚戏曲成就

推动戏剧运动的发展

张庚早年曾翻译过德国唯物主义艺术史家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中部分章节,并从事戏剧创作和导演的艺术实践。他参加过《保卫芦沟桥》等剧本的集体创作,改编、创作过话剧《秋阳》、歌剧《异国之秋》《永安屯翻身》等,还导演过多部话剧、歌剧,写过不少有关戏剧的文章,及时总结了戏剧运动的经验,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阐述个人观点

张庚强调,创作、评论都要为读者和观众着想,他在30年代的一篇评论中指出:“真正的批评应当是为读者——观众来解释着作品的内容,它成功的原因,或者它之所以不能达到最崇高的境界的原因等等。”针对当时剧运内部和群众理论水平不高的情况,他致力于戏剧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普及,并综合艺术的特点阐述了剧本、演员、导演、舞美、音乐等各个部门在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戏剧与观众的密切关系,强调了演出的艺术完整性。1942年在延安出版的《戏剧艺术引论》对这些理论问题做了更为深入和详细的阐述。

张庚主要著作

书籍

《中国戏曲通史》

1、《戏剧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6年2、《戏剧艺术引论》,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194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再版,1980年

3、《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

4、《新歌剧论》,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58年

5、《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58年

6、《戏曲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0年

7、《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8、《戏曲选》

9、《中国戏曲通史》(与郭汉城共同主编)

10、《中国戏曲艺术概论》

11、《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

12、《当代中国戏曲》

13、《中国戏曲志》

14、《秧歌剧选》,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1971年戏剧

1、《秋阳》,话剧,1934年

2、《保卫芦沟桥》,话剧,1937年,与夏衍、阿英、郑伯哥、宋之的等17人集体创作

3、《永安屯翻身》,秧歌剧,1947年

4、《山花红似火》,歌剧,1962年

张庚补充介绍

  张庚

  (1911——2003)

  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

  湖南省长沙人。原名姚禹玄。1911年1月2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姚姓世家。1926年毕业于长沙楚怡学校。1927年初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参加了反击军阀夏斗寅的战斗。1927年7月至1931年夏考入上海劳动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并组织学校戏剧活动。1931年秋至1933年夏赴湖北组织左翼剧联武汉分盟,任宣传部长,机关刊物《煤坑》。1933年7月至12月为躲避国民党通缉到福建泉州黎明学园教书。1934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至1937年7月上海左翼剧联任宣传常委,此时将笔名张庚用作正式名字,《生活知识》、《新知识》、《新学识》杂志,创作话剧剧本《秋阳》、《爱与恨》,参加创作剧本《汉奸的子孙》、《洋白糖》、《我们的故乡》、《咸鱼主义》、《保卫卢沟桥》等,出版我国第一部《戏剧概论》(商务印书馆长1936年版)。1937年8月—1938年初组织蚁社流动演剧队赴苏、浙、鄂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2月—1945年末赴延安,任鲁迅文艺学院戏剧系主任,参加“延安 ”,组织领导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和演出,创作剧本《异国之秋》,出版《戏剧艺术引论》。1946年春—1949年5月赴哈尔滨、佳木斯、大连、瓦房店等地,后到沈阳筹建东北鲁艺,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创作剧本《永安屯翻身》,出版《戏剧简论》,编选《秧歌剧选集》(共三卷)。

  1949年6月至1953年初赴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选为全国委员和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筹建中央戏剧学院并任副院长,发表《话剧运动史初稿》和《50年来剧运大事编年》。1953年2月至1966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戏剧报》主编。1979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第6、7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为国务院批准文化部首批作出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出版《张庚戏剧论文集》(1949~1958)卷和(1959~1965)卷、《戏曲艺术论》,《张庚文录(7卷)》,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戏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当代中国戏曲》等,多次获得全国性理论论著奖和图书奖。

  2003年9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张庚”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