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常德市名人>桃源县名人

王其梅

王其梅人物照片

桃源名人王其梅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王其梅(1913—1967) 别名时英、瀚伯、时杰。桃源人。就读于常德晋新中学和北京大学附属高中。1931年加入共青团,同年加入共产党,从事兵运工作。1 936年3月被国民党逮捕,半年后经营救出狱。历任豫东特委书记,新四军四师三十三团政委,河南军区独立七旅政委、河南四军分区副政委兼地委副书记等职。发动和依靠群众,机动灵活地打击日、伪军。解放战争时期,率部战斗在豫、皖、苏地区,是刘邓大军逐鹿中原的一支重要武装。后任十八军五十三师政委兼党委书记、十八军副政委,率部向西南进军。1950年春进军西藏,先后任昌部人民解放委员会主任,中共昌都地区分工委书记、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和常委书记,次年9月抵拉萨。1952年2月任西藏军区副政委兼军区党委副书记。不久,领导修筑川藏公路。1961年任中共西藏委员会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军区副政委。他热爱西藏,热爱边疆。1967年在北京逝世,遵其遗愿,将骨灰安放西藏。

王其梅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其梅,学名时英、瀚伯,曾用名:时杰。1913年12月27日出生,今桃源县三阳镇红岩挡村人。其祖父王成九(排名王帮炼)是清朝秀才,父亲王明皆是桃源县三阳港的地主。王其梅年幼时在祖父王成九所授私塾启蒙。

1927年,王其梅考入桃源县漳江小学读书。时值北伐战争胜利,农民协会禁烟、禁赌、镇压土豪劣绅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对少年时期的王其梅以深刻的影响。

1928年春,王其梅考入常德隽新中学读初中。次年,由其父母一手包办,不顾年仅16岁王其梅的强烈反对,逼他与桐木港(今深水港乡)姚丕菊之女结婚。王其梅十分痛恶家庭之专制,曾吞食鸦片以示反抗未果。

1930年冬,王其梅只身离家出走(走前留言,“不要追我,否则我跳河”),前往北平继续求学。他到北平后,即为共产党所领导的学生运动所感染,很快走上了自觉革命的道路。

土地革命时期

1931年春,王其梅进入北平私立弘达学院读书。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而蒋介石反动集团却采取退让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各省相继沦陷。国土受侵,民族受辱,人民受难,王其梅义愤填膺,参加了北平进步学生的游行示威。

1932年,王其梅考入国立北平大学附属高中。此间,同学沈继芳经常向他宣传马列主义,加之进步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等活动的影响,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转变。同年,他在国立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加入反帝大同盟,任该组织23支部书记。

1933年1月,王其梅由同学沈继芳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他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4月23日,因参加我国著名的马列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公葬示威游行被捕入狱。拘留8天后,由学校具保获释。短短8天的监狱生活,更加激起了王其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同时,也使他领悟到:革命不能赤手空拳,要以革命武装对付反革命武装。出狱后不久,他向党组织请求投笔从戎,要求参加抗日游击队。5月,北平党组织批准了他的申请。

1933年5月,党组织派王其梅赴张家口参加抗日同盟军起义,先到冯玉祥部政训班学习,从事兵运工作,开始了军人生涯。5月28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通电成立,政训班改为总司令部宣传队,王其梅任上尉宣传员,在军事干校受训。7月,经姜旭同志介绍并经前敌委员会批准,王其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时,王其梅已经接受党组织交给他做兵运工作的任务,毅然放弃了大学的读书生活,潜入同盟军第五军阮兴武部当战士,在国民党军队中继续从事兵运工作,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他当过伙夫、车夫、勤务兵、马弁和下士副班长,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因党的上层组织被破坏,9月他又去吉鸿昌部宣侠父师教导大队任小队长,党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由于蒋介石反动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日寇步步向晋、察、冀、绥、热等地侵犯,导致华北危机。王其梅随部转辗于察绥热边。占领小汤山后,他被选为大队党代表。10月中旬,在日寇、国民党军队的双重夹击下,宣部在昌平小汤山全部覆灭,王其梅只得折回北平寻找组织,11月,担任中共北平东城区组织委员。12月,中共北方局派他前往国民党41军孙殿英部从事兵运工作,任青年团西北特派员。行至包头时,由于党组织遭破坏未能接上组织关系,一时生活无着落,他就寄居当地一烟馆,一边给人卖烟,一边寻机找组织。1934年2月终于与组织接上关系,后帮助军队赶牛车,行至宁夏城郊,时值41军118师4团副团长(中共党员)牺牲又与组织失去联系。王其梅在旅部当上补充勤务兵,拟组织兵变未成。3月,4l军全军覆灭。4月,王其梅回北平找组织,经张大鹏介绍,王决定去天津参加吉鸿昌起义,成立红军,因吉鸿昌被捕未果。

1934年秋,王其梅在中国大学经济系学习,任经济系党支部书记。学习期间,他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后被校方发现,令其转学。

1935年9月,王其梅离开中国大学,转入民国学院并担任该院青年团支部书记兼西城街头支部书记。1935年底的“一二·九”运动中,他担任民国学院抗日救国会交际股长,他不辞辛劳奔走于街头巷尾,呐喊于冰天雪地之中,宣传组织群众,两次组织民国学院的革命师生举行游行示威活动。

1936年3月5日,因叛徒出卖,王其梅再度被捕,在敌人狱中,面对酷刑拷打,百般折磨,宁死不屈,并拒绝家人用金钱营救,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革命气节。此时,中共北方局考虑日本侵略者攻占山海关,国民党当局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方针,势必狗急跳墙,加害狱中中国共产党人等情势,出于斗争策略,遂报中共中央批准,促令狱中包括王其梅在内的61位同志履行登报自首手续出狱,以保存革命实力。

1936年9月,王其梅出狱。11月,中共北方局派其赴河南省东部西华县,扩建中共地下组织。初在西华县三区陵头岗普理学校当教员,后任校长。他白天教书,夜晚联系群众,积极培养并吸收中共党员,建立党的组织。此间,他在西华任过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特委宣传部部长。

1937年春,豫东发生严重春荒,广大贫苦农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王其梅利用敌人营垒中的内部矛盾,发动群众,领导饥民分了一家恶霸地主多年的陈粮,赈饥济贫,使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群众得以度过春荒。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时任西华县县委书记的王其梅(公开身份为普理学校校长)举办第二期抗日干部训练班,亲自授课,带头赤脚出操,为豫东地区培育抗日武装力量。

1938年春,当日寇铁蹄踏进豫东大地时,又遇上一次大春荒,王其梅一面遵照党的指示,积极组织人民群众抗日,一面带领群众拦截奸商运往敌占区资敌的17船粮食,达130多万斤,并就地分粮,使数万饥民得救。西华地区一带群众,无不称赞普理学校的“王先生”是专门为穷人办好事的人。

1938年5月底至6月初,蒋介石不顾百姓死活,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西华县成为黄泛重灾区。王其梅不顾个人安危,率领群众和进步青年积极抢救灾民,帮助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赢得了西华人民的交口称赞。

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王其梅在主持开办抗战训练班的同时,组建抗日游击队,先后任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团政治部主任,豫东特委组织部部长和特委书记。没有武器,他想方设法筹集;没有军事干部,他认真组织培养,终于建立起一支约6000人且战斗力较强的抗日武装。当时,西华县爱国进步知名人士胡晓初有一支2000多人的武装,王其梅对这支重要的地方武装势力做了大量的团结、争取工作。1939年冬,胡决然拒绝国民党军队的改编,率部参加我军。这时,王其梅也率国民抗敌自卫团教导大队偷渡新黄河,开往永东地区进行游击战争。他领导的西华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6支队睢杞太独立第3营,王其梅任营长兼政委。

1940年后,日伪企图消灭我睢杞太独立团抗日武装力量,王其梅频繁地对这一地区进行“扫荡”。豫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面临平汉,北靠陇海两大铁路,是我华中、华北两大战略区的咽喉通道。它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直接威胁着开封、商丘和徐州要地,另一方面在我华中、华北抗日根据地之间,架起了一座紧密联系的桥梁。在反“扫荡”战争中,王其梅率部与日伪军多次交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940年12月,王其梅任新四军第4师33团政委。1941年4月,被派回水东(睢县、杞县、太康)地区任该地区中共军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至1942年11月仅1年多时光,他和当地党组织一道,领导水东地区军民克服重重困难,在远离上级领导的情况下,在千里黄沙的豫东平原,在日、伪、顽、匪的四面夹击中,开展武装斗争,英勇作战,顽强坚持,建立民主政权,战胜连续自然灾害,粉碎敌人的凶残扫荡,部队由原来的200多人壮大到近12000人,活跃在睢县、杞县、太康等地,像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敌人心脏。

1943年5月,王其梅奉命暂时离开抗日前线,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1944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结束后,被党组织派往豫西,任河南省军区独立七旅政委。1945年3月,改任河南四军分区副政委兼地委副书记,这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他依靠群众,机动作战,灵活地打击敌人,特别注重摧毁敌伪政权,打击死心塌地的汉奸武装,除掉敌人的手足耳目,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反“扫荡”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蒋介石集团为了抢夺胜利果实,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1945年12月,王其梅任豫西桐柏军分区政委兼中共地委书记。1946年2月调中原局组织部。4月,中原局决定派他回湖南桃源执行潜伏任务,并已成行,因敌人有所发觉,5月回抵邯郸。7月任冀鲁豫六分区副政委兼中共地委。

1947年9月,王其梅先后任冀鲁豫六分区和豫皖苏五分区司令员、政委兼中共地委书记、区委委员。解放战争时期,王其梅率部战斗在豫、皖、苏地区,成为刘(伯承)、邓(小平)大军逐鹿中原的1支重要武装力量。

1948年10月,他奉命参加河南省会开封的解放和接管工作。开封第二次解放后,王其梅担任开封市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南下渡江追歼国民党反动军队,向解放大西南进军时,王其梅担任二野18军53师政委,同年12月,任18军副政委兼川南泸州军管会主任。

建国之后

1950年春,党中央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在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和平谈判的同时:命令18军做好进军西藏的准备,并建立西藏工委,调王其梅任西藏工委委员,兼18军政策研究室主任,负责进军西藏前的各项调查研究工作。为加快进军西藏的步伐,18军组建了以王其梅为政委的前进指挥所(简称前指),为大军西进作开路准备。他率部跋山涉水,到甘孜、康定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资料,为后来中央和西南局制定和平解放西藏的十条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调查研究的同时,王其梅率领前指开展了大量的政治争取工作,一方面,每到一地,亲自拜访当地土司头人、寺庙活佛、堪布等,按照西藏礼俗,向他们敬献哈达;另一方面,十分重视发动部队广大指战员作基层群众的工作,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藏胞办好事,以实际行动消除民族隔阂,很快赢得了康藏地区藏族上层人士、群众的支持和信赖。藏族同胞称颂解放军是“活菩萨”,为我军进军西藏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在军事上,于1950年10月7日至17日,前指决定发起昌都战役,王其梅亲自指挥,历时11天,全歼昌都负于顽抗的反动藏军,解放了通往西藏的东大门,打开了进军西藏的通道,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重要条件。同年12月至1951年1月,王其梅当选为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主任,兼昌都地区工委书记。

1951年7月,为贯彻执行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配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的行动,王其梅奉命任西藏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共先遣支队党委书记,再次担负起为大军开路的重任,西进拉萨。在艰苦的行军途中,王其梅坚决执行中央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决贯彻西南局、西南军区刘伯承、贺龙和邓小平等军政领导的各项具体指示,要求部队处处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部队出发前,他曾告诫先遣支队的指战员:“到山上经过‘马尼堆’时,只准从右边走,只能往‘马尼堆’上添石头,不准从上面拿石头,这是藏族人民的信仰和习惯,我们一定要尊重!”从边坝到太昭间的8天路程,是川藏公路上视为畏途的“穷八站”,先遣支队途中濒于断粮,王其梅号召指战员学习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带头以马料掺和野菜充饥,绝不允许任何人违犯群众纪律。他以身作则,为人表率,用实际行动影响干部战士;他耐心地向当地爱国进步上层人士宣传党的政策,征求并尊重他们的意见;他对广大藏族同胞寄予无限的同情,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困难。在王其梅和广大指战员的影响下,藏族同胞逐渐消除了对解放军的种种误解和疑虑。在广大藏族同胞的支持下,王其梅率领先遣支队于1951年9月9日顺利抵达拉萨。

王其梅率军初抵拉萨时,形势十分严峻。西藏上层反动集团一方面散布谣言,煽动藏族同胞反对我军进驻西藏;另一方面,则派人向我外出人员扔石头,寻衅闹事,形势相当紧张。对此,王其梅镇定自若,及时将情况向上级机关报告,坚决按党的政策办事。他经常轻骑简从,登门拜访僧俗官员以及各界人士,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晓以爱国主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他经常按照藏族同胞的信仰、风俗和习惯,到寺庙去朝佛和布施,感化藏族同胞。王其梅采取这一系列的行动和措施,有效地稳定了西藏局势。

1952年1月,西藏军区成立,王其梅被任命为西藏军区副政委兼军区党委副书记。同年12月,兼任西藏军区后方司令部政委,负责指挥川藏公路工程建设。时值隆冬,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安全,要他取道国外回到内地,但他为了不给国家增加外汇开支,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从拉萨出发,跋山涉水回到内地。在工地上,他深入实际,具体解决筑路中的各项具体问题,克服重重困难,加速了公路建设进程,胜利提前通车。

1953年,中共中央拟调王其梅到北京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王其梅亲谒贺龙,请求继续留藏工作,并获批准。 1955年,军队开始实行晋衔制度,王其梅被授予少将军衔。以后,他一直驻守在我国的西南边陲。他政治上坚定,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西藏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作斗争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与广大藏族同胞打成一片,同艰共苦,始终把藏族同胞的冷暖挂在心上;他工作勤奋,埋头苦干,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模范带头,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7年,中共中央虑及王其梅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症,欲调王到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设在成都市)工作,王仍坚持请求留藏,当获批准时,不禁喜笑颜开地说:“我又留下了,再也不走了!”真正做到了“我活着和大家一起干革命,建设西藏,死后也要把这副骨头埋在西藏”的决心。后在上级领导和住院医生的再三催促之下,王其梅方住进青岛疗养院,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住疗养院。住院一月多期间,他仍不忘记请1位藏语教员教自己学习藏语。

1960年国家正碰上经济困难时期,他把自己节省下来的10000多元津贴交公。接着,又先后汇款600元,给桃源县三阳中学和茅叶寺小学等4所学校购置图书和教材,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了一份心意。

1961年以后,王其梅就任中共西藏委员会书记、西藏军区党委副书记、西藏军区副政委、边防委员会主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民族委员会委员。

十年“文革”时期,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别有用心地炮制了所谓“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的重大错案,使王其梅蒙受不白之冤,但他即使被迫害到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西藏的工作和建设大业,他以惊人的毅力,忍着巨大的痛苦,艰难地写下了最后的遗言,用他的心血总结出《对今后西藏建设的意见》。1967年8月15日,王其梅这位充满传奇色彩、饱经风霜的党的忠诚战士,在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下,病情急剧恶化,在北京含愤逝世,终年53岁。弥留之际,他仍断断续续地对爱人王先梅说:“请求党把我的骨灰送回西藏。”

1979年1月25日,党中央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王其梅同志平反昭雪追悼大会。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李先念主持追悼会,胡耀邦致悼词。悼词中说:“王其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期间,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英勇机智,斗争坚决,他在敌人监狱中,坚贞不屈,富贵不移,经受了各种考验,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革命气节”,“林彪‘四人帮’和那个顾问炮制的‘六十一人’重大错案,使王其梅同志蒙受不白之冤”,“对王其梅同志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必须推倒,予以平反昭雪”。1979年,中共中央追认王其梅为革命烈士。王其梅的骨灰安葬在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王其梅补充介绍

  王其梅

  (1913-1967)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书记。

  湖南省挑源县人,1913年12月27日出生于桃源县三阳乡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1928年春,考入常德隽新中学读初中。1930年冬为-封建包办婚姻只身出走,前往北平求学。1931年入北平私立弘达学院读书。第二年考入国立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在该校加入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并担任支部书记。1933年1月加入共青团。同年4月23日,由于参加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公葬--,被捕入狱。出狱后毅然投笔从戎,党组织派他到张家口冯玉祥部从事 工作。1933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秋入中国大学经济系学习,任经济系党支部书记,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后被校方发现,令其转学。1935年9月转入民国学院,任该院青年团支部书记兼西城街支部书记。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任民国学院抗日救国会交际股长,两次组织民国学院的革命师生举行--。1936年3月5日,由于叛徒出卖,再度被捕。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去河南省西华县三区凌头岗普理学校,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历任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特委宣传部长。1938年春,日军占领豫东,又遇上大春荒,他遵照党的指示,积极组织人民群众抗日,拦截奸商运往敌占区资敌的130多万斤粮食,并就地分给群众,使数万饥民得救。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主持开办抗战训练班,任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团政治部主任、豫东特委组织部部长、特委书记。筹集武器,培养军事干部,建立起一支600人的战斗力较强的抗日武装。1939年11月,率抗日武装大队东渡黄河,开往水东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反“扫荡”。1941年,任新四军四师三十三团政委、水东党政军委员会书记兼独立团政委。1943年5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12月随军南渡黄河,到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任河南军区独立七旅军政委员会书记兼政委、四地委副书记、四分区副政委,分管地方工作。他依靠群众,机动作战,灵活地打击敌人,坚决摧毁伪政权,打击死心塌地的汉奸武装,取得多次反“扫荡”的胜利。解放战争中任豫皖苏一分区司令员、政委兼地委书记、五分区司令员、政委兼地委书记。1948年10月,奉命参加开封的解放和接管工作,担任开封市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49年12月,任十八军副政委兼川南泸州军管会主任,负责川南地区的接管工作。

  1950年初,党中央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为加快进军西藏的步伐,于4月在十八军中组建了以他为政委的前进指挥所。他率部跋山涉水,为大军进藏开路。每到一地,拜访当地土司头人、-、堪布等,按西藏礼俗做工作。10月7日至17日,指挥发起昌都战役,解放西藏的东大门,打开进军拉萨的通道,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重要条件。当选为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主任兼昌都地区工委书记。率军进抵拉萨初期,面对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散布谣言、煽动藏胞反对解放军进驻西藏、寻衅闹事等严重情况,他镇定从容,坚决按党的政策办事,轻骑简从,登门拜访僧俗官员及各界人士,晓以团结爱国的大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效地稳定了西藏局势。1952年1月、被任命为西藏军区副政委兼军区党委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尔后,任自治区工委书记、常务书记、监委副书记、边防委员会主任、政协副主席等职。驻藏期间,还连续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民族委员会委员。

  “文革”时期,林彪、--集团炮制了所谓“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的重大错案,使他蒙受不白之冤。1967年8月15日在北京含愤逝世,终年53岁。1979年1月25日,党中央为他平反昭雪,作出公正评价:“王其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军优秀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王其梅”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