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湘潭市名人>湘潭县名人

吕骥

吕骥人物照片

湘潭名人吕骥介绍

中国音乐理论家

吕骥(1909年4月23日—2002年1月5日) ,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家,出生于湖南湘潭,创作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歌曲广为传唱,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理论研究涉及了社会音乐生活、音乐功能、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民族音乐、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方面的领域,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发的“终身荣誉勋章”。其外重孙女是著名华语女歌手周笔畅

吕骥人物生平

1909年4月23日,出生在湖南湘潭县城沿江东路224号。

1927年离开湖南省第一中学后,先后当过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报馆校对员及杂志编译员。

1930年后曾三次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钢琴、作曲。在这期间又曾在上海、武汉从事左翼文艺(戏剧、音乐)活动。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在武汉与张庚等创建武汉左翼戏剧家联盟,1933年参加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的活动。

1935年聂耳出国后,他主持音乐小组的工作,与沙梅等人组织业余合唱团,开展群众抗日救亡歌咏活动。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组织“业余合唱团”及“歌曲研究会”等,积极推动上海的救亡歌咏活动。

1936年初,左翼剧联决定解散时,他除与孙师毅组织了歌曲作者协会(原名词曲作者联谊会)外,还组织了歌曲研究会,并经常去女工夜校教歌。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群众歌曲,并参加了进步电影的音乐工作。吕骥在上海期间,曾3次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钢琴、声乐和理论作曲。

1937年初,吕骥从上海到北平、绥远等地,在学生和抗日前线的士兵中,开展救亡歌咏活动。“七七”事变以后,吕骥到山西,在牺牲救国同盟会、决死纵队从事宣传工作。同年10月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工作,并参加筹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1937年在华北地区发动组织救亡歌咏活动。同年冬到延安。

1938年参与筹建鲁迅艺术学院,并任其音乐系主任及教务主任。

1939年到晋察冀根据地,筹建华北联合大学音乐系。

1940年后返回延安,先后任鲁艺教务主任兼音乐系主任、副院长等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吕骥率领鲁迅艺术学院大部分师生赴东北解放区,先后任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副院长、院长。

1946年后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艺文工团、东北音工团团长。

1948年春,他筹建东北音乐工作团并任团长。

1949年,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吕骥当选为主席,同时负责中央音乐学院的筹建工作。

1949~1957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在1953、1960、1979年的3届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主席,

1985年的第4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名誉主席。

1985年当选为国际音乐理事会名誉会员。

2002年1月5日清晨5时 ,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吕骥人物简介

吕骥(1909-2002),曾用笔名:穆华、霍士奇、唯策等。男,湖南湘潭人。汉族,中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及音乐教育家。第四、五届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吕骥少年时自学箫、笛、扬琴、琵琶,后又自学钢琴、小提琴。吕骥早年创作的《自由神》《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武装保卫山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开荒》《参加八路军》等歌曲,曾在根据地军民中广为传唱,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解放后,吕骥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亲自主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编辑工作。作为音乐理论家,吕骥的理论研究涉及了社会音乐生活、音乐功能、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民族音乐、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方面的领域,出版了两卷集《吕骥文选》。2001年他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发的“终身荣誉勋章”。中国音乐家协会一、二、三届主席和第四届名誉主席。

吕骥1930年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参加筹建鲁艺。曾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副院长。1939年组织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1945年后任东北鲁艺院长、东北音乐工作团团长。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主席,是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1925年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世界语。多年来一直支持在中国开展世界语的宣传、推广,曾为世界语28个字母作曲,作为字母歌。1981年加入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多次出席世界语集会,并为宣传世界语的歌词作曲。

吕骥作品风格

吕骥的声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在题材、形式、音调的构成上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他创作的民歌风格的作品,也各有特色,特别是《开荒》、《大丹河》等歌曲,吸收了民间音调,在结构上采用了新的手法。八声部及四声部混合使用的 5个乐章的大型合唱《凤凰涅》,是他对以戏剧性、叙事性为主导的一类音乐体裁,在曲调创作、结构形式、风格特点以及音乐内涵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

吕骥理论著述

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时期,吕骥发表了《新音乐的展望》《伟大而贫弱的歌声》《论国防音乐》《音乐的国防动员》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阐述了群众歌曲的社会意义以及对全国音乐运动的影响。他提倡“新现实主义”,反对“伤感主义”、“自然主义”,要求创作上既要有民族形式,又要有抗日救亡的思想内容。1945年吕骥在延安还撰写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对民间音乐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吕骥很重视中国古典音乐的研究。他积极支持北京古琴会的成立,倡导古琴打谱工作,促进《琴曲集成》的编辑出版,并写了《略论七弦琴音乐》的序言。1977年春夏,吕骥和黄翔鹏等4人组成古代音乐文物调查小组,到河南、山西、陕西、甘肃4省考察先秦音乐文物,着重研究了陶埙与编钟,获得了对西周、春秋时代的编钟能够在一个钟上发出两个音的重要成果。这是过去典籍上没有记载过的中国劳动人民的重大创造。中国对五声音阶始于何时,一直没有定论,通过这次对陶埙的调查,获得了中国五声音阶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的论证。他的《从原始社会到殷商的几种陶埙探索中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的论文,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吕骥还很重视对民族音乐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早在1945年他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民间音乐研究会,就编印了《边区民歌选》、《河北民歌选》等十几本民间音乐资料。1948年在东北又编选出版了东北民歌选和《民间音乐论文集》。1979年,在他的主持下,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与文化部合作,恢复了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编辑工作。这部预计30多卷的集成编辑工作,得到了各省、市音乐工作者的支持。同时还开展了《中国器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的编辑工作。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科编辑委员会主任。

吕骥补充介绍

  湖南省湘潭县人,1909年4月23日出生在湘潭县城沿江东路224号。自幼接触过民歌、小调、花鼓戏等民间音乐,学过笛子、箫、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开始显露出音乐才华。1927年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钢琴、声乐、作曲。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在上海参加左翼剧联,后赴武汉,与张庚等组建左翼剧联武汉分盟。1933年冬,重返上海,与聂耳、任光等组建上海左翼剧联音乐小组,领导正在蓬勃发展的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聂耳赴日本后,他主持音乐小组工作,成为30年代新音乐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曾与沙梅、盛家伦等组建业余合唱团,是左翼上海救亡歌咏运动的中心,培养了一批歌曲作者与群众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者,使救亡歌咏运动在上海掀起高潮,促进了左翼文化运动。他还在电通影片公司任作曲,创作了影片《自由神》主题歌《自由神》、插曲《摇篮曲》等歌曲,在救亡歌咏运动中产生很大影响。1936年在上海与作曲家贺绿汀、词作家孙师毅等组建词曲作者联谊会和歌曲研究会,培养了一批青年曲作者,并为群众救亡歌咏运动创作和提供了一批演唱歌曲。《救亡进行曲》、《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等具有全国影响的著名歌曲,为后来席卷全国城乡的救亡歌咏运动奠定了强大基础。《保卫马德里》是其创作的中国第一首体现国际主义精神、声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革命歌曲,在国内传唱后,被译成世界语和多国语言,在西班牙和世界各国流传。还为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写了插曲《新编九一八小调》和《中华民族不会亡》等歌曲,在国内久唱不衰,传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1937年10月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与陕北公学负责学生歌咏活动,创作《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把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与雄壮豪迈的战斗气概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1938年,参加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先后任音乐系主任、教务主任,创作歌曲《毕业上前线》。1939年,随陕北公学与鲁艺部分师生赴晋察冀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华北联合大学,任文艺部副主任兼音乐系主任,创作《华北联合大学校歌》、《开荒》等歌曲,为活报剧《参加八路军》创作全部音乐。1940年重返鲁艺,接替赴莫斯科的冼星海任音乐部主任兼教务主任,同时主持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抗敌协会工作。1942年,参加延安 与鲁艺的文艺整风,组织鲁艺师生认真学习中国革命音乐史与优秀的传统音乐、外国音乐、民间音乐,并与安波、马可、向隅等组成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理事会,任主席。在晋察冀、晋西北、陇东等解放区建立分会,编印会刊《民间音乐研究》,撰写《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指导各地开展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出版《陕甘宁边区民歌集》、《山西民歌集》、《河北民歌集》,组织鲁艺师生创作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与著名歌剧《白毛女》,使中国现代音乐在学习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和发展。1945年,率鲁艺师生赴东北解放区,组建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任院长。1947年,任东北音乐工作团团长,创办音乐理论刊物《人民音乐》,任主编。1948年,组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出版《新音乐论文集》、《民间音乐论文集》、《东北优秀歌曲选》。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音乐工作者协会主席。此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历届主席。参加筹建中央音乐学院,任党组书记、副院长,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有步骤地改革旧的高等音乐教育制度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全校师生共同探索出一条新的高等音乐教学路子,使中央音乐学院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第一流的高等音乐学府。

  1957年起,专任中国音协主席,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领导办好《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译文》等7种全国性音乐刊物;组织国内音乐界不断地对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史、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外国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采取多种举措繁荣社会主义音乐创作。先后创作《祖国颂》等数十首歌曲,写了《谈社会主义管乐问题》等百余篇论文。198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汇编出版的《吕骥文选》(上、下集),达50余万字。近年又出版了《吕骥全集》。

  为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他于1952年倡导成立北京古琴研究会,出版《琴曲集成》一书。1977年,率音乐考古工作组赴西北考察,确定中国五声音阶观念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通过在山西、陕西、湖北等地对编钟的研究,发现同一个编钟能发出大三度或小三度或四度两个乐音,这对中国乐律系统的认识,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从1979年起,任中国民间音乐五大集成主编。这是全国艺术学科七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也是中国音乐建设的一项宏伟工程。

  他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从30年代起,他从事音乐事业60余年,用歌声唤起民众走上消灭日本侵略者和推翻蒋家王朝的战场,鼓舞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幸福的今天与更美好的未来。2002年1月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2岁。

  “吕骥”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