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名人廖山涛介绍
廖山涛(1920年1月4日—1997年6月6日),湖南衡山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北京大学教授。
廖山涛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算学系;1946年—1947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助教;1948年—1950年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助理研究员;195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1953年—195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5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8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廖山涛毕生从事代数拓扑和微分动力系统领域的研究。
廖山涛人物生平
1920年1月4日,廖山涛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农村。
1935年,进入长沙一中学习。
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担任明德学堂教师。
1946年—1947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助教。
1948年—1950年,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助理研究员。
1950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深造。
195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
1953年—195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56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
1986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7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廖山涛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廖山涛在20世纪50年代从事代数拓扑的研究中,引进了特异上同调群间的一种乘法运算,研究了周期变换空间与不动点集间的联系;探讨了对称化消减同伦群,用以估计球丛第二阶段障碍类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研究方向转向微分动力系统,相继提出“典范方程组”和“阻碍集”两大基本理论,进行了奇点系统的研究,研究了Lyapunov指数的概念,得到了相当于乘法遍历定理的结果,证明了C封闭引理,得到了星号系统收缩周期轨道有限的结果,在C稳定性猜测这一中心问题上取得进展。
学术论著
截至1997年6月,廖山涛在《数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数学》和《力学》等期刊上共发文27篇,著有《微分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合著《同伦论基础》等, 其他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廖山涛.NOTES ON A STUDY OF VECTOR BUNDLE DYNAMICAL SYSTEMS(Ⅱ)──PART 1[J].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9期):805-818.
[2]廖山涛.ON LOCAL PRODUCTS AND DUAUTY OF POINCARE-ALEXANDER-LEFSCHETZ TYPE[J].Science in China,Ser.A,957(06):39-55.
[3]廖山涛.周期变换与不动点定理——Ⅰ上积与特异上同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01):3-39.
[4]廖山涛.关于投影空间在微分流形内的实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8(02):3-11.
[5]廖山涛.PERIODIC TRANSFORMATIONS AND FIXED POINT THEOREMS——Ⅱ.MANIFOLDS[J].Science in China,Ser.A,1958,1(11):987-1021.
[6]廖山涛.周期变换与不动点定理——Ⅱ.流形[J].数学学报,1958,8(1):53-78.
[7]廖山涛.紧致微分流形上常微分方程系统的某类诸态备经性质(续)[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3(4).
[8]廖山涛.AN ERGODIC PROPERTY THEOREM FOR A DIFFERENTIAL SYSTEM[J].Science in China,Ser.A,1973(01):1-24.
[9]廖山涛.典范方程组[J].数学学报,1974(02):100-109.
[10]廖山涛.典范方程组(续完)[J].数学学报,1974(04):270-295.
[11]廖山涛.阻碍集与强匀断条件[J].数学学报,1976(03):203-209.
[12]廖山涛.ON HYPERBOLICITY PROPERTIES OF NONWANDERING SETS OF CERTAIN 3-DIMENSIONAL DIFFERENTIAL SYSTEMS[J].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1983(04):361-368.
[13]廖山涛.常微系统的某些一致性质及一个周期轨道存在定理的推广[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02):3-21.
[14]廖山涛.NOTES ON A STUDY OF VECTOR BUNDLE DYNAMICAL SYSTEMS(Ⅱ)──PART 1[J].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1996.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1983年
四届国际微分方程与微分动力系统会议
1986年
系统学讨论班(钱学森创办)
1996年
国际动力系统会议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2年
微分动力体系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7年
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7年
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8年
周期变换微分动力系统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4年
微分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
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讲授课程
1964 年,廖先生在北京大学期间讲授“同伦论”等课程。
教学方法
廖山涛在教学上主张启发式和独立思考,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生。廖山涛在讨论问题时专心听取大家的意见,思考问题的症结。
培养成果
廖山涛坚守人民教师的职责,培养了一批有深厚数学根基的学生,他们已成长为动力系统等研究领域的骨干和带头人,有的已成为学部委员, 如数学家姜伯驹院士 ,数学家文兰院士,北京大学张筑生教授 ,汕头大学麦结华教授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孙文祥教授 ,清华大学章梅荣教授 ,清华大学唐云教授 ,纽约城市大学蒋云平教授等。
时间
荣誉表彰
1986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
1986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廖山涛人物评价
“廖山涛先生在中国的数学事业中形成一道特点鲜明的风景线,他是一位永不退色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杰出。他在人们心中有不朽的位置。”(廖山涛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数学家席南华院士评)
“他(廖山涛)作为微分动力系统理论的开创者,享誉世界,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廖山涛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数学家姜伯驹院士评)
“廖先生(廖山涛)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大数学家,是一名真正的学者。”(廖山涛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数学家张恭庆院士评)
廖山涛补充介绍
廖山涛(1920.1.4—1997.6.6)
湖南衡山人。著名数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38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学习,1942年毕业。后曾在滇池之滨西山华亭内苦读拓扑学。1946年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数学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50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数学系学习,在陈省身教授的指导下下完成了博士论文《纤维丛的第二阻碍类》,获得博士学位。1952—1955年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和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在这段日子内,他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拓扑学研究。1956年他放弃了著名数学大师N.E.斯廷罗德(steenrod)在科研上为他安排的工作良机,毅然回到了祖国,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直至逝世。
廖山涛教授的研究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1960年以前)从事代数拓扑学的研究;1961年开始他从代数拓扑学领域转向刚刚兴起的微分动力系统领域,是这一领域的少数几个先驱者之一。他相继提出“典范方程组”和“阻碍集”两个基本概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 他对微分动力系统的贡献,不只是具体的结果,尤其是他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其内容宽广而深刻,包含着许多创造性的数学思想,为微分动力系统这一学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6年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首次颁发的数学奖,并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廖山涛教授主张数学研究要放眼世界数学的主流,要学习别人的经验,但要摆脱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十分强调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有首创精神开拓精神,要有严谨的学风,应具有献身精神,一旦选定自己的目标,就要为之奋斗。他的一生体现了这种精神。逝世的前一天晚上,仍在研究数学问题,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在数学教学园地辛勤工作数十载,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深厚数学基础、并具有创造才华的学生,已在廖山涛教授所开创的动力系统等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纤维丛理论及应用中几个问题》、《同伦论基础》(合著)、《微分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Qualitative Theory of Differentiable Dynamical Systems 》等。
“廖山涛”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