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长沙市名人>宁乡市名人

甘泗淇

甘泗淇人物照片

宁乡名人甘泗淇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原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1903年—1964年),原名姜凤威,别名姜炳坤。湖南省宁乡县十都月山楠竹山(今黄材镇八渡水村)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历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零师、晋绥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抗美援朝中,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结合志愿军实际,对政治工作中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作认真的探讨。其中关于政治工作要“钻进去,冒出来”等重要论述,对全军政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志愿军回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并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2月,甘泗淇病逝于北京,终年61岁。

甘泗淇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4年12月21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沩山区南竹山村。幼年在家乡小学读书。

1924年在宁乡云山中学毕业后,考入长沙的湖南师专(后改为湖南大学)读书。其间参加过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

1925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春,甘泗淇赴苏联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土地革命

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秘书处搞文字翻译工作。

1931年,甘泗淇离开上海到湘赣苏区,担任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同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一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对入侵苏区的国民党公秉藩师的反击,接着,又转战赣南,接连打了一些胜仗,扩大了部队。

1932年,甘泗淇任湘赣军区政治委员兼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当时的湘赣省委,被王明“左”领导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并无端逮捕不执行“左”倾路线的领导,甘泗淇坚决抵制。

1933年,因拒绝揭发王首道、张启龙所谓“右倾错误”,被指责为肃清AB团不积极,撤销了在红军中的职务,调到地方任湘赣省委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兼国民经济部部长。

1933年下半年,甘泗淇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4年8月,任红六军团十八师政治委员,率部从湘赣根据地出发,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10月,调任第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在困难处境中,他努力搞好部队的思想教育,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健全政治工作制度,消除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影响。

1936年初,甘泗淇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7月任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甘泗淇和贺龙、关向应一起,参加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根据地的围剿,参与指挥了反“围剿”的主要战斗。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甘孜后,甘泗淇在军委分会的领导下,同张国焘反党反中央的罪行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积极找干部谈话,教育大家提高警惕,站稳立场,并组织干部收缴张国焘散发的反党反中央的小册子,同时又为加强红二方面军的政治工作,做了大量工作。

抗日战争

1937年9月,第一二0师东渡黄河,开辟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为适应部队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形势,甘泗淇积极组织举办各级教导队,培养了大批新干部。

1940年,甘泗淇调任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并任晋绥军区党委委员、中共晋绥分局党委委员。

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后为主任。甘泗淇协助贺龙、关向应组织指挥了百团大战,并和部队一起在驻地南泥湾地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从1941年开始,在日本侵略者的“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的紧逼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入极端困难时期。甘泗淇积极配合贺龙、关向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精简编制,调整机关,同时,开展了整风、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在此期间,甘泗淇做了大量的具体的工作。

解放战争

1945年8月,晋绥军区向日伪军展开大反攻。甘泗淇协助贺龙、李井泉指挥部队,经连续作战,收复了离石、中阳、文水、交城、陶林、武川等许多城镇,巩固和发展了晋绥抗日根据地,并协同晋察冀军区部队开辟恒山区,加强平西区,巩固冀中区。

1946年甘泗淇重新担任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7年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兼前委委员。当时,由于部队整编,人员变化较大,尤其补进大批解放战士。1947年,部队第二次攻打榆林未克,不少干部有怨气。面对这些问题,甘泗淇作了大量工作。这时,第一纵队的三五八旅创造了“诉苦三查”的经验,立即引起甘泗淇的重视。他在彭德怀的支持下,很快推广到各纵队。1947年冬至1948年春,西北野战军开展了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群众性大练兵,对提高部队的政治觉悟和战术、技术水平起了重大作用。

1948年春,西北野战军在宜川西南瓦子街战役中一举歼灭胡宗南部队近3万人。作战部队打得顽强,特别是经过新式整军的部队更是英勇作战,战绩卓著,毛泽东听到瓦子街大捷的消息后,当即以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名义,发表了《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赞扬西北野战军新式整军搞得好,并要求在全军推广。1948年下半年,甘泗淇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

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参加指挥了扶眉、兰州、宁夏、河西等战役。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泗淇任西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协助彭德怀指挥部队征战大西北,先后解放了西北5省,之后,即转入清剿残匪,屯垦戍边,一部分兵力参加了进军西藏。

1951年8月,甘泗淇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为部队政治工作在保证部队英勇作战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

1952年6月,他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志愿军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当前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同年12月,甘泗淇从朝鲜回国,出席全军参谋长、主任联席会议。会上,他从总结志愿军政治工作经验入手,探讨了政治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几个问题,受到与会者的重视。

1953年,甘泗淇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59年,彭德怀被批判后,由于甘泗淇和彭德怀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配合得很好,为此遭到林彪的打击,被戴上右倾的帽子。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任劳任怨,积极工作。

1964年2月5日,甘泗淇在办公室工作时,被猝然暴发的心脏病夺去了生命。终年60岁。

甘泗淇人物轶事

夫妻将星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在首次授衔的将帅中,有一对夫妻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是甘泗淇上将和李贞少将。“夫妻将星”令人称道,而他们在长征路上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的传奇故事,更令人感动。

1934年11月的一天,风尘仆仆的李贞刚从外面回到家中,陈琮英就跟了进来。陈琮英是任弼时的爱人,和李贞是老相识。李贞一边请陈琮英坐下,一边忙着倒水。谈了一会儿工作,陈琮英突然话锋一转:“妹妹,瞧你一个人怪孤单的,我给你介绍个人怎么样?”

“谁?”李贞好奇地问。“甘主任,你认识的!”陈琮英微笑着说。

“他?甘泗淇?”李贞感到有些意外。

对于甘泗淇,李贞非但认识,还很熟悉。1930年前后,甘泗淇任湘赣省委宣传部长期间,她恰好也调到湘赣省委工作。李贞对甘泗淇印象一直很好,认为他是一位心胸开阔、平易近人、有知识有才华的战将,但要和他谈婚论嫁,自己却从来都没想过。

“恐怕不行吧。”李贞低着头,一下子没了刚才谈论工作时的兴奋劲儿:“人家是到苏联留过学的,我却是个童养媳出身的人,没文化,不般配。”

“那有什么,我当年不也是个童养媳?再说了,他文化高,你文化低,正好可以帮你嘛!”陈琮英说得很认真。进而她又透露说:“我听弼时讲,甘主任对你印象不错,说你泼辣能干,作风扎实,是个了不起的女同志。”

听到甘泗淇对自己有如此评价,李贞感到非常欣慰,脸也不由自主地红了。

1935年元旦,由任弼时主婚,李贞和甘泗淇举行了简朴而又热烈的结婚仪式。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共1.8万余人,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7月,他们在甘孜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此时,甘泗淇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贞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并已怀有数月的身孕。

长征途中,两个人常常把自己的骡马让给小战士骑。遇到有的小战士患病,他们总是不惜把自己也少得可怜的粮食拿出来救急,而他们则靠吃野菜和草根充饥。两个人的宿营帐篷也几乎成了刘月生、罗洪标、颜金生等小红军的专用帐篷。等他们睡着了,李贞就给他们缝补破旧的衣服。每当看到灯光里穿针引线的妻子,甘泗淇都会油然升起一股敬意,同时也不免有些担心尚在她腹中的孩子。他多么希望妻子能多补充些营养,多休息一会儿。7月中旬,部队进入茫茫草地,不幸的厄运降临到他们头上。由于草地气候恶劣,没有净水,也没有给养,他们又终日在遍布陷阱的泥潭沼泽跋涉,过度劳累,加之营养不良,怀孕7个月的李贞早产了。没有充饥之粮,李贞又缺少奶水,孩子饿得哇哇直哭。热心的战友们送来了破衣服作尿布,送来了他们自己也舍不得吃的青稞面作营养品,但这毕竟非常有限,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还没走出草地,这个可怜的小生命便夭折了。

孩子夭折,产后虚脱,疾患侵袭,重重打击,使李贞倒下了,她常常昏迷不醒。甘泗淇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不能喝冷水,他就把水壶揣在怀里焐热;她不能骑骡马,他就背着她走。同志们做了副担架,才使甘泗淇从背上放下李贞来。但甘泗淇坚持自己抬担架的一头,以尽可能减少其他同志的负担。

看着丈夫抬着担架小心翼翼、步履维艰的样子,李贞的视线模糊了。她对甘泗淇说:“泗淇,你那么喜欢孩子,可,泗淇,我对不起你”

甘泗淇知道现在是李贞最为脆弱的时候,她只有多保存一点体力,才会多一分安全走出草地的可能。他连忙制止住妻子:“小贞,你不要难过。我们还年轻,以后会有孩子的。”解放以后,有些老同志每每忆及此事,都感到惋惜。

长征胜利后,贺龙称赞甘泗淇、李贞夫妇,说他们是“两个模范干部,一对革命夫妻”。这对革命夫妻,一生没有一个亲生子女,但他们却收养了20多位烈士的遗孤。

政绩卓著

长征到达甘孜时,张国焘采取分化、拉拢、威逼等卑劣手段,企图压服红二方面军。他对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找干部谈话,教育大家提高警觉,站稳革命立场,还组织收缴张国焘散发的反党反中央的小册子。长征途中,不仅自己吃苦耐劳、冲锋陷阵、处处做表率,而且注重部队的政治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同时注意培养和发展新党员,使党员人数在红军不断减员的情况下保持占全军人数30%的比例。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O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在师部开办教导团,各旅、团及支队开办教学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骨干,使不少新参军的工农战士和青年学生很快成长起来。抗战胜利后,历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转战于华北、西北各地。1947年8月第二次榆林战役失利,不少干部怨声载道,他及时发现第一纵队三五八旅创造的“诉苦三查”群众性整军经验,在前委及彭德怀的支持下,迅速推广到全军各纵队,掀起群众性的政治整军热潮。大大提高了全军官兵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在宜川瓦子街战役中,一举歼灭国民党胡宗南部3万人,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明确提出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应放在克服官僚主义、提高部队的生活、千方百计的保证部队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等方面,特别要关心那些冒着枪林弹雨昼夜同敌人战斗的前沿部队。所主持的部队政治工作,对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从朝鲜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认真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的政治工作经验,提出政治工作是领导又是保证,政治工作必须和军事业务相结合,政治工作者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一些带根本性的原则,对全军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甘泗淇荣誉成就

1949年11月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协助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习仲勋,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清剿土匪的指示精神和实行“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者相结合”的方针,组织指挥部队肃清了西北境内的匪患,同时参与组织边防军保卫西北边防,并派出大批干部、战士协助地方政府积极参加各项建设工作。

1951年8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指挥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

1953年回国后,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曾总结志愿军政治工作经验,对于政治工作既起领导作用又起保证作用、政治工作与军事业务相结合、政治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指导全军政治工作起了积极作用。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甘泗淇人物评价

甘泗淇是个忠诚的同志,善于团结同志。(任弼时)

甘泗淇军旅一生,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他从年轻时代开始,就把自己的命运与革命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军队高级将领。(湖南日报)

甘泗淇补充介绍

  甘泗淇

  (1903—1964)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

  湖南省宁乡县人,1903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先后就读于宁乡云山学校、长沙长郡中学、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在云山学校读书时,作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受到班主任老师谢觉哉的称赞。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受党组织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党中央秘书处工作。1931年5月前往湘赣苏区,历任红军独立一师-表、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湘赣省军区政委、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国民经济部部长等职。1933年受“左”倾路线破孩,被撤销领导职务。1934年任弼时到湘赣工作后,才得以重返部队,先后担任红六军团第十八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代政委、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是中国工农红军著名高级将领。

  长征到达甘孜时,张国焘采取分化、拉拢、威逼等卑劣手段,企图压服红二方面军。他对张国焘的 0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找干部谈话,教育大家提高警觉,站稳革命立场,还组织收缴张国焘散发的 反中央的小册子。长征途中,不仅自己吃苦耐劳、冲锋陷阵、处处做表率,而且注重部队的政治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同时注意培养和发展 员,使党员人数在红军不断减员的情况下保持占全军人数30%的比例。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O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在师部开办教导团,各旅、团及支队开办教学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骨干,使不少新参军的工农战士和青年学生很快成长起来。抗战胜利后,历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转战于华北、西北各地。1947年8月第二次榆林战役失利,不少干部怨声载道,他及时发现第一纵队三五八旅创造的“诉苦三查”群众性整军经验,在前委及彭德怀的支持下,迅速推广到全军各纵队,掀起群众性的政治整军热潮。大大提高了全军官兵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在宜川瓦子街战役中,一举歼灭国民党胡宗南部3万人,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明确提出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应放在克服官僚主义、提高部队的生活、千方百计的保证部队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等方面,特别要关心那些冒着枪林弹雨昼夜同敌人战斗的前沿部队。所主持的部队政治工作,对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从朝鲜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认真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的政治工作经验,提出政治工作是领导又是保证,政治工作必须和军事业务相结合,政治工作者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一些带根本性的原则,对全军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他是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4年2月5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1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塅溪村 宁乡市黄材镇塅溪村地处黄材镇西北部,东接石山村,南接炭河里村,西接龙泉村,北接月山村。村面积18平方公里,塅溪河穿村东西而过,全村总人口数3050人,辖11个村民小组,主要名族为汉族。因塅溪河穿村东西而过而得名,1958年成立月山公社时,为塅溪、竹山两个大队。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以上两个大队分别改名为塅溪村及八渡水村,2004年塅溪村、八渡水村合并为塅溪村……

  “甘泗淇”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