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名人傅依备介绍
傅依备,男,汉族,1929年4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中共党员,核化学与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九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原子分子工程所所长。
1953年,傅依备毕业于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大学)化工系;1953年—1954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工作;1955年—1960年,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1960年—1963年,担任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120教研室副主任;1963年—1964年,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工作;1964年—1966年,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青海221厂科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1966年—1971年,在二机部绵阳第九研究院工作;1971年—1975年,担任二机部绵阳第九研究院放化研究室副连长;1975年—1983年,担任二机部绵阳第九研究院二所副所长;1983年—1991年,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所所长;1986年—1997年,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员会副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依备先后从事核燃料后处理、放射化学、辐射化学、核技术应用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及相关的国防科学研究。
傅依备人物经历
1929年4月4日,傅依备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县(即岳阳市)新墙乡岭上傅村。
1948年—1953年,在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大学)化工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3年9月—1954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工作。
1955年9月—1960年5月,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60年7月—1963年2月,担任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120教研室副主任。
1963年2月—1964年11月,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工作。
1964年11月—1966年1月,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青海221厂科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1966年1月—1971年6月,在二机部绵阳第九研究院(原902工程)工作。
1971年6月—1975年7月,担任二机部绵阳第九研究院放化研究室副连长。
1975年7月—1983年5月,担任二机部绵阳第九研究院二所副所长。
1983年5月—1991年3月,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所所长。
1986年11月—1997年5月,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傅依备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1964年,傅依备作为特种中子源项目组负责人之一,领导建立了居里级钋的生产工艺,在中国国内首次利用所生产的钋研制成模拟裂变中子谱的中子源。
20世纪80年代初,傅依备领导研制成功加速器和中子管用氚靶,满足了国防科研的需要;参加和领导了核试验中放化分析诊断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多种直接测定裂变燃耗和聚变燃耗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历次核试验的放化诊断;发明了内活化指示剂法测量中子总数和能谱,利用不同指示核素的中子反应阈能值,诊断不同部位的不同能量中子和中子总数,从而揭示了体系中核反应的精细过程和图像,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复杂核反应体系的中子能谱和中子总数的测量,并进一步发展用于带电粒子活化率的测量;自主研发了一种从地下获取气体样品的新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地下核试验的取样,该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快速的特点,从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核爆放能诊断方法;傅依备在强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实验靶的设计与研制技术攻关中担任组织领导工作,在中国国内首次研制出激光聚变用直径为550的薄壁充氘氚玻璃微球,其几何参数、耐压强度、保气寿命和抗腐蚀性能等主要指标达到和超过中国国外同类靶球的水平,并用于神光Ⅱ激光装置的打靶实验,为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傅依备作为聚变—裂变混合堆氚工艺研究负责人,对氚增殖剂的合成及产氚、释氚和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在线和离线研究,取得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新成果,傅依备主持和指导了放射性同位素和核辐射技术应用研究,研制出一批放射性显像药物和优良的骨肿瘤治疗药,首次采用辐射技术对聚硅碳烷纤维进行不熔化处理,研制出性能优异的硅碳纤维,还主持通讯和电力电缆接续聚合物材料套管的辐射改性研究,取得重大的实际应用成果,形成了具有工业规模的辐射加工产业,主持并参加了特种中子源的研制和核试验放射化学诊断以及核装置特种材料表面化学和材料辐射相容性的研究,并负责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激光驱动聚变微靶研制实验室,在“863”计划中,承担了聚变裂变混合堆氚工艺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固体增殖剂裂变堆在线产氚演示回路,在同位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材料的核辐射改性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学术论文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傅依备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科研成果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傅依备获得国家级发明、科技进步等奖4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4项,院预研基金科技成果奖12项。
获奖年份
获奖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2010年
金属掺杂二氧化钛可见光催化剂的研制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9年
纳米填充协同辐射硫化优化EPDM性能的新技术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
基于单层包裹金团簇的ICF靶材料掺杂与制备技术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
核辐射对核XX用典型高聚物材料性能和结构影响的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
液滴法研制激光聚变靶丸大形状因子薄壁空心玻璃微球
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
电子束辐照聚碳硅烷陶瓷先驱体的化学结构及其热解特性的研究
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
1997年
铀金属在CO气氚中表面反应XPS研究
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
1993年
LF-12号装置间接驱动内爆出中子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2年
造氚——裂变关联法诊断氢弹剧变威力
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
1990年
一种新型肾显像剂99mTc-MAG的合成
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
1987年
内活化测量脉冲高能中子总数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指导学生
据2020年6月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官网显示,傅依备培养研究生30余人。
编写讲义&开设课程
20世纪60年代初,傅依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即核燃料后处理工艺学)讲义,并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首次开设这门课。
教育理念
傅依备认为,大学生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爱护国家的一草一木,学会多做奉献,保护和发展国家已取得的光辉成就,还希望大学生能扎扎实实地学习,认真面对每一个学习阶段。
年份
荣誉称号
四川国防工业系统劳模
先进工作者
优秀共产党员
1985年—1989年
院、四川省、核工业部劳动模范
1986年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89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授予)
1991年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傅依备人物评价
傅依备在同位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研制、核辐射在工业的应用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评)
作为中国核燃料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傅依备曾为中国首颗原子弹、氢弹的自主研发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川大学校友总会评)
纵观傅依备的人生经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为祖国做贡献为荣,是傅依备几十年近乎唯一的奋斗目标,虽逾古稀,仍勤奋不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所刘钊、彭忠传、何佳恒评)
1963年跨入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行列,走上一条攻坚克难、科学报国的道路,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砥砺前行,伴随着傅依备的一生,这种跌荡起伏、艰难困苦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不屈不挠、愈挫愈坚、积极向上的意志和品格,体现一种超凡的人格魅力和力量,这正是他们这一代老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他不仅在学术技术上攻关克难,带领科研团队奋斗在科学实验、参加现场试验、学科发展延拓、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领域且硕果累累;在他任副所长、所长期间,思想解放、锐意改革,科学管理、公道正派,作风民主、求真务实,深得班子成员、各级干部和职工群众的充分信赖;同时,一段时间兼所党委代理书记,党务群团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全面推进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所罗本祥评)
傅依备补充介绍
傅依备(1929.4.4- )核化学与化工专家。湖南省岳阳县人。1960年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讲师,1963年调九院。曾任该院二所所长和院科技委副主任。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九院)研究员,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原子分子工程所所长。负责九院核试验放化测试任务,突破了许多关键技术,满足了我国发展国防核技术的需要。发明了指示剂诊断聚变和裂变中子能谱和中子总数的方法。主持建立了钢丝绳快速取地下气体样品的方法,为现场速报试验结果做出了贡献。负责组建了激光聚变微靶实验室,研制了一系列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用微型氘氚靶。在同位素化学、辐射化学和辐射材料改性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提出了库存铀钚金属和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问题,开创了上述材料在弱辐射场作用下贮存可靠性相关的材料化学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对评估库存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先后培养研究生20余人,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级发明、科技进步等奖4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4项,院预研基金科技成果奖12项,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先后评为院、部、省劳动模范,198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依备”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