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衡阳市名人>耒阳市名人

残雪

残雪人物照片

耒阳名人残雪介绍

中国内地作家

残雪(1953年5月30日-),本名邓小华,原名邓则梅 ,女,湖南耒阳人,生于长沙,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 。她也是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的妹妹。

她在2019年上榜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第三位。 2020年再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前十名。 2022年再度上榜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前十。

残雪部分作品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后被译介到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她的部分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残雪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残雪人物经历

解读经典

残雪自1997年开始对卡夫卡、博尔赫斯、莎士比亚、歌德、但丁、鲁迅等中外著名文学大师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大师们精神思想的深度对残雪发生重大影响,残雪的解读不仅仅是在证明她自己的特殊创作、阐述她自己的独特文学观,也是在积聚大爆发的能量,使她自己的艺术创造能更清晰地呈现灵魂王国的景象,并由个人的精神世界到达人类灵魂的更深广领域。

创作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1986年

代表作品有《黄泥街》、《山上的小屋》,特点是人间烟火的味道较重,外部世界的干扰削弱了小说在灵魂内部的展开。

残雪的所有的小说都是精神自传,作为一位具有分裂人格的艺术工作者,这个现实永远是她要摆脱的,是她一刻也容不了的,可以说正是可怕的现实在刺激着她的想象力。这便是创造中的“入世”和“出世”的关系。但现实恰好是永远摆不脱的噩梦,它对人的纠缠也是永恒的。残雪早期的作品并非有的评论者认为的“超现实”的,而是扎根于现实的泥土里的,并非纯粹的“灵魂的风景”,而是来自对生活的记忆,即她所言的“正是可怕的现实在刺激着她的想象力。早期的作品处处充斥着对“可怕的现实”的描述,并且予以高密度集中、夸张的描写。

残雪的处女作《黄泥街》是反映文化大革命影响最深的的作品,其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处处唤醒一代人想努力遗忘的那些令人惊悸的噩梦般记忆:黄泥街人生活在肮脏污秽的环境中,吃的是泥巴、蝇子、动物死尸,喝的是阴沟水,住的是朽烂的茅草屋,到处是恶臭和垃圾粪便;人们相互之间充满了恶毒和怨恨,家庭成员没有半点温情;他们的生命状态是丑陋的,一切存在只令人感到恶心,但他们的语言与他们的生活形成反差,比如,说出“路线问题是个大是大非问题”等“文革”话语,黄泥街人已经被环境异化为蛆虫或豺狼,却偏偏操心着意识形态问题,有着关心社会的主人翁感,巨大的荒诞使人不由得对那只拨弄黄泥街人命运的巨手心生恐惧,对黄泥街人心生悲悯。生活在60、70年代的城市角落里的下层平民多少都经历过这样类似的生活。

残雪早期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表现人性,“表达对人性的看法”,偏重展示人在各种关系——血缘关系、夫妻关系、情人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的纠葛中本色表演,展露连他们自身都无法意识到的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阶段:1987年-1990年

代表作有《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苍老的浮云》以及当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突围表演》,作品是从外向里挖掘,像旋风一样层层深入的旋到内部(灵魂最深处)去。

第三阶段:1991年-2001年

代表作有《痕》,作品专门集中在一种深层次的东西上,以艺术家本身的创作为题材,拷问艺术的本质,达到“纯文学”最理想的境界。

第四阶段:2002年之后

跟以前又有不同,主要表现在风格的转换上,《松明老师》等是这个时候的代表作,风格变得明朗朴素,但所探求的东西仍然是一贯的。

残雪认为:“一名纯文学作者的真实突破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他的作品所达到的精神深度。”她认为自己“从事的是灵魂的探索”,她的作品“再现精神结构的原始图像”。纵观残雪的创作,的确可以发现精神深度逐渐加深的痕迹。早期的从“黄泥街” 到“五香街”,对人性的探索的加深是显而易见的。到了后期的创作整个进入了精神的世界,形成所谓“残雪之谜”。这“谜”包括:结构上的,人们称之为“残雪的迷宫”;内容上的,作家提供给读者的几乎全是她的“灵魂的风景”,“人心成了最大的谜中之谜”。

残雪后期作品的结构是自由的,它是精神流动的固态形状,犹如火山爆发时岩浆四处崩散后形成的状态,变幻莫测,无规律可寻。她的作品的所谓深层结构,即作家本人精神流动自然形成的结构,没有出口和入口,所以若想置身其中,必然会感受无法进入的苦恼和它的排斥力量。

残雪后期创作有许多精美的短篇。《归途》是一个有趣的短篇,文本中的“我”,可将读者带到一座迷宫中,不知道会在这座迷宫里遇到什么,被引发出好奇心。在“我”“误闯”小黑房后,有关以前房主人的故事每天都会被讲述,而且每天故事都会有改变,最后连“我”也加入了讲述,变得不那么急于找到“归途”了。

《断垣残壁里的风景》是一篇吸引人的短篇,小说里的人物在断垣残壁里面看见了自己喜爱的风景,“就是闭起眼睛也如此”:她说自己从墙的裂缝里看到了水藻,还听到水泡啵啵破裂声,“这种沼泽地是十分特殊的,柔软而富有弹性,人可以在上面来来往往,不会下陷。水藻就长在那边的水洼里,真是茂密啊。”很明显,她看到的不是现实景象,而是她“灵魂的风景”。

残雪后期的一些重要作品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以名字叫“痕”为主人公和以名字叫“述遗”为主人公的几个中短篇《海的诱惑》、《痕》、《下山》、《新生活》等。这几篇小说看起来都有故事情节,这似乎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但这更像是残雪用来吸引读者阅读的一种诡计;无论主人公名称是什么,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精神气质,思维模式相似;语言只是人物灵魂的外壳,其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可分为:人物与自己灵魂的对话,这包括了和幻象之中出现的各种角色人物的对话,这是人物在黑暗灵魂之境中摸索前行时与分裂的各个自我对话,以及人物与外部世界的对话,如述遗和彭姨的对话,这是人物要拒斥然而又无法躲开的与外界的联系;小说中的人物总是与周围环境关系紧张,不能融入环境中,但他们又不敢贸然割断与环境的联系,如儿子阿敏或妻子伊姝是痕与环境的联系和达成妥协的中介,是做为他抵御虚无感而存在的。彭姨、儿子阿敏、妻子伊姝的作用如同《断垣残壁里的风景》中“老女人”的作用。他们还需要外界对他们进行确认,如痕需要有人来买他种的蔬菜、需要有人来评价他编草席的手艺和买走他编的草席,这使得人物得以确认自己进行灵魂探索或艺术探索的价值。这也是困扰着小说人物和作家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总有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召唤着他们,使得他们的灵魂不能安宁,迫使他们不断地追寻什么,如痕受艺术的诱惑不断编出图案不同的草席,受到神秘之境的诱惑不断奔向海边、进入夜里的大海,渴望向海的心脏游去,这也与《断垣残壁里的风景》中人物的心灵历程相似。在述遗和痕看来,那死的深渊的意境和海的幽处的意境是灵魂王国的最纯美之境,也是残雪所说的“透明境界”。

“透明境界”——一道灵魂风景:残雪说:“‘我’到过了那种异境,‘我’看见了,有时看见的是一条鱼、一个香炉,有时看见的则是可以在其间长久跋涉的大山。小的异物透明而精致,放到耳边,便响起宇宙的回声。这样的异物可以无限止地变换,正如人在异境中可以无限止地分身。既令人眼花缭乱,又万变不离其宗。每天,‘我’有一段时间离开人间,下降到黑暗的王国去历险,‘我’在那里看见异物,妙不可言的异物。‘我’上升到地面之后,便匆匆对它们进行粗疏的描述。‘我’描述的工具是何等的拙劣。然而没有关系,明快的、回肠荡气的东西会从文字里的暗示里被释放出来——只要作品同精于此道的内行读者相遇。”“‘我’没能说出它们的美,但‘我’提供了暗示,读者通过这些暗示,有可能找到再现它们风采的途径。面对永恒之物,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提供暗示,谁又能抓得住永恒呢?”残雪表述了现存的语言对表达不可思议的美的事物的苍白无力,有些地方人类的语言无法抵达,人类精神流动的瞬息万变也增加了描述它的困难,她只能给读者提供暗示。

残雪人物评价

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残雪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先锋派作家之一。残雪以其创作面貌及其个人精神气质的独特性,形成了所谓的“残雪之谜”。残雪颠覆男性传统价值观和审美心理中的女性形象,解构男性英雄主义话语,同时试图建立自己的文学世界。

——穆厚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残雪则是由内向外的先锋文学代表性作家,是从自我经验出发,思考到了与西方现代派相似的主题,她所反映的现代中国人的特殊心理,如焦虑、恐惧、异化等,以及她所采取的心理感觉叙述,不期然地与西方现代派的叙述方式相重叠。残雪从内心出发应和了现代派的主题,并不容易被人们理解;人们误以为残雪就是从学习卡夫卡和博尔赫斯而走上先锋文学的,于是以卡夫卡和博尔赫斯为标尺来剪裁残雪的创作,这反而掩盖了残雪的独创性;残雪的创作在前后期发生明显变化,后期的小说更加具有理性。残雪的“内”既包含着她的文化积累,也包含着她的生长环境和文化性格。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她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黄泥街》《山上的小屋》等先锋小说而著称,90年代后,创作更偏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称赞残雪是“中国的卡夫卡”“一位很特别的作家”。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 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 ‘残雪’。 虽然,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

邓晓芒在《于天上看见深渊:新经典主义文学对话录》一书中这样评价残雪的写作:“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一种怪诞的写法,而且里面透露出来的那种摧枯拉朽的生命力,隐含一种令人恐惧的危险性……我觉得要能够把残雪的作品评论到位几乎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她看来是在孜孜不倦地把自己当作一个谜来破解。”

残雪自我评价

“我已经60多岁了,功名利禄对我意义已经不大。我只需要专心对艺术、文学本身负责。文学给了我丰美的精神生活,也让我的日常生活感到畅快。日常生活中,我连买个菜、跟物业打个交道,都有幸福感浸透。因为文学与生活,已经互相渗透。既有小市民的快乐世俗生活,精神上又有高级的极致享受。”

文学能够改造人格,不光是精神世界,还有肉体世界,也就是日常生活,如果读我的小说,真的看进去了,我觉得都能有改善。我的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要研究才能叫做“看”,非得要研究,才能叫读我的作品。

把作品和西方文化的融合方面,我应该是中国作家里做得最好的。所以国外读者能把我的作品作为文学来接受,我觉得这是很少有的。因为我的方法和其他作家都不同,我很谦虚、很努力地想去理解、认识西方文化,并且将其很好地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老老实实做了几十年的工作。然后把我作为中国人的优势在西方发挥出来了,所以他们觉得我的作品很新奇。要不然那么多外国人都没有得奖,而为什么我的作品能被选中呢?如果我的作品类似他们曾经诞生的那些文学风格,比如卡夫卡、但丁、塞万提斯等,那他们就没什么新奇感了。

残雪作品列表

文集

《残雪文集》(四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残雪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

长篇小说

《突围表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单身女人琐事记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

《最后的情人》,花城出版社,2005年

《边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吕芳诗小姐》,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五香街》,作家出版社,2011年(即《突围表演》)

《新世纪爱情故事》,作家出版社,2013年

《黑暗地母的礼物(上)》,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

《黑暗地母的礼物(下)》,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

《赤脚医生》,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

《激情世界》,2022年

中短篇小说

《天堂里的对话》,作家出版社,1988年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台湾远景出版社,1990年

《思想汇报》,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

《辉煌的日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奇异的木板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黄泥街》,台湾圆神出版社,2000年

《美丽南方之夏日》,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蚊子与山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1年

《长发的遭遇》,华文出版社,2001年

《松明老师》,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爱情魔方》,民族出版社,2004年

《从未描述过的梦境》,作家出版社,2004年

《双重的生活》,台湾木马文化,2005年

《传说中的宝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

《暗夜》,华文出版社,2006年

《末世爱情》,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侵蚀》,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情侣手记》,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垂直的阅读》,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紫晶月季花》,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神秘列车之旅》,漓江出版社,2016年

《一株柳树的自白》,中国工人出版社,2019年

《茶园》,山东文艺出版社,2020年

《少年鼓手》,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散文及评论

《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解读博尔赫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残雪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地狱的独行者》,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艺术复仇》,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残雪访谈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置身绝境的操练》,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

《温柔的编织工:残雪读卡尔维诺与波赫士》,台湾边城出版社,2005年

《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黑暗灵魂的舞蹈:残雪美文自选集》,文汇出版社,2009年

《于天上看见深渊》(与哲学家邓晓芒合作),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旋转与升腾》(与邓晓芒合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

《建构新型宇宙》,作家出版社,2019年

译作

《斯大林晚年离奇事件》(与邓晓芒合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

外国译本

《天堂里的对话》,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

《苍老的浮云》,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9年

《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90年

《残雪小说集》,意大利理论出版社,1991年

《绣花鞋》,美国霍特出版社,1997年

《天空里的蓝光》,美国新方向出版社,2006年

残雪作品影响

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2015年9月,在长沙还举行了残雪国际学术研讨会。

曾有人甚至说残雪是目前为止中国最接近鲁迅的一位作家。

残雪补充介绍

  残雪 (1953~)本名邓小华,原名邓则梅 ,女,湖南耒阳人,生于长沙,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 。她也是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的妹妹。

  1970年后历任街道工厂工人,个体裁缝,湖南省作协专业作家。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突围表演》,小说集《黄泥街》、《思想汇报》、《辉煌的日子》、《天堂里的对话》、《苍老的浮云》、《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残雪小说集》、《布谷鸟叫的那瞬间》、《绣花鞋的故事》等。部分作品在香港和台湾出版,并被译介到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她在2019年上榜诺贝尔文学奖- 榜第三位。 2020年再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榜前十名。

  残雪部分作品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后被译介到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她的部分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残雪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残雪”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